首页 理论教育 近海巡逻哨戒特务艇:抗战胜利时的重要战力

近海巡逻哨戒特务艇:抗战胜利时的重要战力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驱潜特务艇的战力相当,抗战胜利时日本的投降舰艇中,还包括有一种执行近海巡逻、警戒任务的哨戒特务艇。此外,哨戒特务艇还有一项重要外观特征,即该型艇拥有前后两根桅杆,是区别于只有1根桅杆的驱特艇的最好标志。

近海巡逻哨戒特务艇:抗战胜利时的重要战力

与驱潜特务艇的战力相当,抗战胜利时日本的投降舰艇中,还包括有一种执行近海巡逻、警戒任务的哨戒特务艇。

日本战败时尚未完工的1艘哨戒特务艇“第34号”,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木制艇的水下船型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不宣而战挑起太平洋战争后,很快遭到英美盟军的猛烈反击,从1943年开始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渐处颓势。为了确保日本本土近海区域的安全,日本海军在可征用的民船越来越少的局面下,为填补原由征用渔船改造而成的特设监视艇的数量不足,于1943年4月22日决定建造专用于近海警备的特务艇,称为哨戒特务艇,简称“哨特”艇,设计要求为排水量200吨左右,航速10节左右。根据艇体选用的材质不同,区分为采用钢制艇体的甲型和采用木制艇体的乙型,分别计划建造90和300艘之多,设想主要部署在日本本州岛的东部海岸。后因为战时日本国内资源严重匮乏,受舰材资源的限制,除“第1号”哨戒特务艇是钢制的甲型艇外,其余大量投入建造的实际都是木制艇体的乙型艇。

与驱潜特务艇的情况相似,日本海军考虑到这类小艇必须要具备大量建造的可能性,其设计直接采用了日本国内渔船厂有制造经验的拖网渔船和鲣鲔船等船型为基础,由曾建造驱特艇的市川造船所主导建造和技术指导,日本全国的其他15所造船厂一起分担更多建造任务,从1944年开始正式建造问世。[9]

乙型哨戒特务艇标准排水量238吨,艇长29.8米,宽6.1米,体量和驱潜特务艇相近,总体上类似加强版的驱特艇。该艇的任务看似只是近海警备,实际上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在海上巡弋,不像驱特艇那样只需要有事时才临时进行扫海和外海护航任务,因而哨特艇格外提升了居住性,而对机动性的要求则不太高,其主机的配备没有一定之规,在战时物资紧缺的局面下,采取了有什么设备就选用什么的灵活变通办法。从最终建造完成的情况看,主要的动力配置模式是选用1台和驱潜特务艇所用型号相同的400马力中速柴油机,航速则只有9节。

日本哨戒特务艇“第65号”,该照片曾被台湾地区海军的出版物误当作“海丰”艇前身的照片

由于都是以当时日本的小型渔船作为设计基础,哨戒特务艇的艇体外形和驱潜特务艇惟妙惟肖,主要区别在主甲板之上的上层建筑方面。哨戒特务艇除了在艇体中前部设有两层结构的驾驶室建筑外(驾驶室顶部安装有1部“13”号电波探信仪的天线)。考虑到该型艇将要连续在海上执勤巡逻,为提高艇上的居住舒适性,自中部的烟囱和机舱棚向后,主甲板上另建有一座较大的甲板室,专用于艇员的居住和生活,其内部包括有住舱、厨房厕所、浴室等功能舱室,这也是该艇虽然体量和驱潜特务艇相当,但是排水量较大的原因之一。此外,哨戒特务艇还有一项重要外观特征,即该型艇拥有前后两根桅杆,是区别于只有1根桅杆的驱特艇的最好标志。

武备方面,乙型哨戒特务艇的武器和驱潜特务艇也很相似,也是分为对海、空和对潜两类。其反潜武器为8—12枚深水炸弹,在该型艇的艇尾并排设有两具投放架(早期型投放架较短,每具只能存放4枚水雷,后期型做了加长改造,增加至6枚),另外部分艇上还装备了“3号III型”水中探信仪。其对海和对空的武器是“96”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具体的安装形式上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标准。根据所收集到的关于这类小艇的资料看,其火炮配置大体有几种类型:两门20毫米口径单管高射炮(分装在小艇前后甲板);1座20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安装于艇首甲板)、两门20毫米口径单管高射炮(安装在后部甲板室顶部两侧);1门20毫米口径双联机关炮(安装于艇首甲板)、两门120毫米口径喷进炮(火箭炮)。(www.xing528.com)

靠泊在一起的日本驱特艇(左)和哨特艇,二者的构造区别可以由此一目了然

整体来看,日本海军的哨戒特务艇实际上可以视作是一种强化了居住性的近海驱潜艇,然而和驱潜特务艇一样,哨戒特务艇的反潜、防空能力均极薄弱,事实上也只是一种大型炮艇而已。该型艇从1944年开始投入建造,至日本战败时共开工57艘,其中建成的只有27艘,且大部部署在日本本土,战后曾有部分被盟国占领军拨给日本海上保安厅使用,更多的则是改造为渔船转成民用。

日本战败后被盟军命令该做扫海艇执行日本海域扫雷任务的哨特艇“第191号”

日本战败后被改作渔船的哨特艇“第85号”,因为要在艇上改造出渔货舱,原来的前桅杆被改到了接近艇首的位置,以腾出前部的甲板空间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建造数量不多,且没有大量进行海外部署的军舰,在抗战胜利时的中国海军受降清单中也有出现。1945年10月1日,中国海军可能在上海青岛接收了遗留在中国战区的唯一的1艘日军哨戒特务艇,艇名“第100号”(该艇名为国军档案记载,但在日本哨戒特务艇的建造序列中并无此编号,存疑),中国海军接收后更名“海丰”,定为炮艇,编入第2巡防艇队。

“海丰”艇在随后国共内战时代曾活跃于北方战场,不过其出场多是在掩护败逃、撤退等黯淡的场合。1948年10月上旬,“海丰”艇参加了由“重庆”“逸仙”“永兴”等军舰组成的混合舰队,掩护运输船团,将驻扎烟台的国军第39军海运葫芦岛,并掩护烟台军政人员海运撤退至长山岛,掩护刘公岛守军海运撤至青岛。1949年6月2日,“海丰”艇又参加了掩护青岛军政人员撤退的行动,此后该艇随艇队一路撤退南下,还曾参加过1950年5月18日撤运舟山军民赴台的行动。国民党军队放弃浙江沿海岛屿,海军舰艇陆续集中向台湾后,“海丰”号侥幸退至台湾,被重新命名,改为“江丰”号,定舷号为“548”,最终和台湾地区海军中的原日本驱潜特务艇一样,都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退场,于1958年10月1日和驱潜特务艇“光中”同日退役。[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