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欧洲古国意大利受英、法等传统列强在远东攫取到丰厚利益的深深刺激,意图进行仿效,对甲午战争之后国势一蹶不振的中国敲诈勒索。1898年意大利政府派出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Marco Polo,排水量4511吨)等军舰到达远东,准备强行占领中国浙江沿海的三门湾,以之作为意大利在远东的军港和政治、经济桥头堡。对欧洲列强中排在末尾的意大利国的来袭,当时已备受东、西方列强欺凌的清政府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反应。因为通过调查发现意大利东来的军力并不十分占优,在海军将领叶祖珪、刘冠雄等人的积极倡议下,清政府对此事展现出了怒不可遏的情绪,摆出一副不惜一战也要维护领土主权的强硬态度。本就没有做好真的通过武力手段与中国大打出手的意大利被迫停手,这次冒失的开疆拓土行动尚未完全实施就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曾和“埃尔玛诺·卡洛托”号搭配在华部署的意大利炮舰“塞巴斯蒂安·柯伯特”号
三门湾事件变成了一场笑话后,意大利在中国攫取利益的野心却并未因此消散,数年后借着中国庚子国变的乱局,意大利乘火打劫,终于得以插足进入中国。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大规模排外的义和团运动,随着京津地区的各国使领馆、教堂等机构遭到义和团拳民围攻,清政府保护无力,事态趋于失控,列强出手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最终引发了清政府与列强的战争。庚子事件中清政府对列强作战彻底失败,各参战列强国家均凭借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掠取了大量利益。作为出兵入侵中国的列强之一,意大利虽然仅仅派出区区数百人的登陆部队,但早在进攻天津时就通过武力强行占领获取了控制区,随后在1902年以条约正式获得了面积为0.458平方公里的租界地,终于实现其在远东建立基地的夙愿,中国的版图上又多出了一块意大利的租界。紧随其后,意大利海军的军舰便配合陆上部队,开始进驻天津,成立意大利远东海军支队(Italian Naval Forces in The Far East),负责在远东地区维护、开拓意大利的海外利益。[1]
起初因为意大利在华的侨民数量不多,所涉及的利益范围也并不广泛,对在华海军的要求较低,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意大利军舰仅有曾在三门湾事件中充当侵华先锋的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号一艘。之后随着意大利的传教和商业活动在中国不断扩展,乃至逐渐蔓延深入到地方富庶但是教案和盗匪纷起的中国长江流域,为了保护在中国内河沿线的侨民和特权,以及确保在长江出海口重要通商城市上海的利益,意大利外交部于1910年商请海军增加驻华的军力。意大利海军为此专门设计建造了两艘用于在中国内河水域执行警戒、护卫任务的军舰,加派到中国。其中第一艘是正常排水量为877吨的炮舰“塞巴斯蒂安·柯伯特”(Sebastiano Caboto)号,由意大利C.N.R巴勒莫工厂(Cantieri Navali Riuniti Palermo)建造,1911年3月开工,1913年7月20日下水,当年的11月23日成军,于1914年抵达上海接替“马可·波罗”号,加入意大利远东海军分队,充当主力舰。[2]
“塞巴斯蒂安·柯伯特”建成的当年,意大利海军预备部署到中国的第二艘炮舰也完成了设计。该舰计划和“塞巴斯蒂安·柯伯特”形成大小搭配的组合,即以“塞巴斯蒂安·柯伯特”主要负责执行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任务,而新舰全力负责在中国内河水域的活动。这艘新舰由此被设计得排水量极浅,在计划中是一艘标准排水量247吨,吃水控制在0.8、0.9至1.3米的浅水炮舰,舰型就是当时活跃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川江炮舰,外观和日本海军在华的“伏见”“鸟羽”等川江炮舰十分相似,推测在设计上可能存在有某种参考借鉴关系。
能够深入中国长江中上游的川江炮舰因为体量小、吃水浅,根本不具备在外海直接航行的能力,很多列强国家主要是采取在本国建造完成后拆散运输到中国组装,或是干脆直接在中国建造的施工、部署模式。经“马可·波罗”号的舰长到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中国长江流域就近建造意大利的川江炮舰,选定了当时上海颇富历史的造船企业—英商耶松有限公司(Shanghai Dock and Engingneering Co.,Ltd)承造。[3]该舰的舰名则以1900年庚子事变中进攻天津时阵亡的意大利海军少尉埃尔玛诺·卡洛托(Ermanno Carlotto)的名字命名,以作纪念。[4]
带有一幅标准的川江炮舰外观的“埃尔玛诺·卡洛托”号
“埃尔玛诺·卡洛托”号于1914年3月在上海耶松公司开工建造,旋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施工暂停至战争结束,工期拖宕数年后于1918年6月19日下水,1921年2月28日正式成军。该舰的标准排水量247吨,满载排水量318吨,军舰长160英尺1英寸(48.8米),宽24英尺7英寸(7.5米),吃水2英尺11英寸(0.91米),体量在当时各国的川江炮舰中属于较大的一类。该舰的动力系统采用两座立式三胀蒸汽机,配套安装两座英国亚罗公司(Yarrow)造重油专烧水管锅炉,功率11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航速13.5至14节,舰上可载重油56吨,续航力1250英里/8-9节。全舰的编制约为44人(4名军官、40名士兵。一说为4名军官、56名士兵)。除此以外,和各列强的在华炮舰相似,“埃尔玛诺·卡洛托”舰上也雇佣有一批中国人充当仆役、司炉、操舵、引水等工作。
“埃尔玛诺·卡洛托”的外形和当时在长江上活动的各国川江炮舰有颇多相似之处,军舰的干舷极其低矮,在舰首则设有很短的一段舷墙用以防浪。主甲板上的建筑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前后两段式甲板室,其中布置官兵住舱、厨房等舱室。在其上犹如跨设桥梁一般另设一层甲板室,其中设有无线电房、军官舱等舱室,在第二层甲板室的前方设有一座小型的装甲司令塔,在其前方搭建有木制的驾驶室,是舰上的驾驶、指挥场所。(www.xing528.com)
意大利海军时代的“埃尔玛诺·卡洛托”号,舰首舷侧可以看到该舰的舰名
作为川江炮舰型的军舰,因为主要考虑应对、压制武装程度较低的水上和岸上对手,“埃尔玛诺·卡洛托”的武备较为简单,该舰的主炮选用了2门“阿姆斯特朗”(Armstrong)3英寸口径40倍径舰炮,分装在第一层甲板室前、后端顶部甲板上,以此作为前后主炮。其他还装备有作为辅助武器的6门“菲亚特”(Fiat)8毫米口径机枪和2门“柯尔特·勃朗宁”(Colt-Browning)M1895式6.5毫米口径机枪,可以临时布置在舰上的合适位置使用,其总体的火力在当时各国川江炮舰中占据上游。[5]
建成之后,恰值中国北方的局势不稳,紧接着又发生了直奉军阀混战,“埃尔玛诺·卡洛托”被立刻派往天津,进入白河警戒驻防,以保护意大利租界区的安全。除此之外,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本国战斗英雄名字命名的这艘军舰,在20世纪20年代初还先后被派到中国长江中上游、汉江、闽江等内河水域,进行试航和调查水文情况,成为深入中国内河的第一艘意大利军舰。
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南京,北伐军的部分部队进入南京后发生了劫掠领事馆区和教堂、学校、商铺、外侨寓所等情况,并出现了枪杀外国人的暴行,带动起大规模的排外骚乱活动,包括意大利籍震旦预科学校校长在内的多位外国人在混乱中遇难。事发后,英、日等国纷纷调派在华海军炮舰赶往南京干涉,并进行报复性炮击。“埃尔玛诺·卡洛托”作为意大利在华的先锋军舰也匆匆从上海赶赴南京,参加了对南京北伐军的炮击行动,是为该舰在中国首度真正参加到作战行动中。
伴随北伐军的胜利挺进,中国长江沿线在20世纪2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以收回租界权利为主要诉求的反帝浪潮,各通商港口的外国租界区一片恐慌之情。“埃尔玛诺·卡洛托”和其他各国列强在华炮舰一样,在此时期频繁奔走于长江沿线的汉口、宜昌、沙市、长沙等要口,充当保卫本国利益的警卫队。期间,该舰的武备发生了细微变化,原先装备的8门机枪调整成了6门8毫米口径机枪,样式老旧的勃朗宁式机枪悄悄从舰上消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包括“埃尔玛诺·卡洛托”在内的很多西方列强在华军舰的任务发生变化。此时,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已经彻底公开,中日两国间发生更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危险性变得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在大乱局发生时切实保障意大利在华的租界和商侨利益,意大利海军对在华军舰进行调整更新。在华表现活跃的“埃尔玛诺·卡洛托”舰龄虽老,但在没有更新的浅水炮舰建造服役之前,仍然以上海、天津等为活动基地,充当意大利在中国内河水域的宪兵。而当初与该舰大小搭配的搭档“塞巴斯蒂安·柯伯特”则因舰龄过老而被召回母国退役,代之以一艘战力、舰龄都更优的新军舰,以此应对日本咄咄逼人态势下复杂多变的中国时局。
在中国水域巡弋的“埃尔玛诺·卡洛托”号,照片中可以看到甲板室二层前后安装的主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