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艘桥立级长江炮舰的建造与服役

首艘桥立级长江炮舰的建造与服役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历了不到一年的建造,首舰“桥立”于1939年12月23日下水,之后在1940年6月30日完工编入日本海军,舰籍隶属横须贺镇守府,派入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属下负责长江作战的第1遣支舰队,列入第11战队,首任舰长香川清登海军中佐。

首艘桥立级长江炮舰的建造与服役

1936年12月3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国家为了休养生息,旨在平衡列强海军发展、避免军备竞争无限扩大而缔结的华盛顿伦敦海军军缩条约因为之前日本宣布退出,终于难以为继而寿终正寝,各列强国家海军一夜间脱去了限制装备扩充的枷锁。位于太平洋西岸,早就对华盛顿和伦敦条约心存不满的日本,终于等到了不受拘束,大力扩张其海军的机会。

自明治时代以来,借着发动对外战争而崛起的日本就不断显露着称霸东亚、进军太平洋的野心。对于华盛顿条约失效后的海军扩张计划,海军省和军令部早在1934年12月日本提出退出华盛顿条约的通告后就已经在着手协商讨论和研究编订,最终制定了名为《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的五年计划,决定从条约失效后的昭和十二年(1937)开始,至昭和十六年(1941),建造总吨位约27万吨的66艘舰艇,以及包括陆基和海基在内的556架各型飞机。[1]

列在《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中准备建造的,既有“大和”“武藏”这样的强力主战军舰,也包括了大量诸如驱逐舰、海防舰一类的小型舰只。各舰的建造用意都十分明显,即根据日本的对外战略需要,全方位加强、更新日本海军的舰艇部队实力。在其中,还专门有一组为了加强在中国的海军实力而提出要求建造的军舰。

清朝末年,日本根据条约特权,开始学习英、法、美、意等西方列强在中国留驻军舰的模式,也在中国的沿海、沿长江的对外通商城市驻扎军舰,以显示日本海军力量的存在、保卫日本在中国的利益。驻华各舰中尤称主力的是一批驻外炮舰,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一直深入到中国的西南腹地,为日本把捏当时中国的命运之脉充当先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同时对中国的华北等地蠢蠢欲动,与中国的关系日益恶劣。预判不久的未来将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届时深入在长江水域的驻外军舰极可能在战争初起时要独自和中国海军交锋。鉴于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建造了诸如“咸宁”“民权”“民生”等一批新的长江炮舰,已经在长江上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为保证驻华军舰在长江上能独立制压住中国海军,日本急需添加战力更优的新的驻华内河炮舰。

作为《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中直接针对中国海军的部分,共列入了设计建造长江炮舰与川江炮舰各两级各两艘的内容。日本军令部并对这两级军舰的设计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的长江炮舰计划代号“E-16”,设定这种军舰将充当日本在长江和中国近海水域的主力军舰,能够带领其他在华内河炮舰作战,舰上必须具备充当舰队旗舰的设施条件。同时该级炮舰必须能够在近海以及汉口以下的长江水域航行战斗,标准排水量规定为990吨,航速为20节左右,续航力2500海里/14节,武备方面必须能够压倒当时中国海军的大多数军舰。最初,军令部要求以火力优于中国海军主力舰“平海”“宁海”的150毫米口径火炮充当新长江炮舰的主炮,不过后来根据日本驻华舰队的反馈,认为无需这么大口径的火炮,于是又调整以120毫米口径的高角炮作为主炮,节省出来的载重用于在舰上安装120毫米炮用方位盘火控装置,以及增加舰上的弹药载量。[2]

“桥立”级长江炮舰首舰“桥立”下水时的情景

这两艘准备投入中国内河,以率领在华日本内河炮舰压制中国海军军舰为目的的军舰,后来分别被命名为“桥立”(取名自日本京都宫津湾的自然景观天桥立)和“宇治”(取名自日本琵琶湖南端流出的河流宇治川),并称“桥立”级炮舰。在日本海军中这两个舰名都是第二次使用,二舰的前一艘同名舰也都和中国有着种种相关。其中“桥立”舰的前一艘就是甲午战争中的日本三景舰“桥立”号巡洋舰,而“宇治”这一舰名的首艘命名舰则是日本海军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能够在中国长江、近海活动的大型长江炮舰,也即中国海军“中山”“永翔”舰设计时的参考母型。(www.xing528.com)

“桥立”舰公试照片

“桥立”级的设计建造计划提起时,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已然开始,此后日本在长江中的炮舰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至“八·一三”淞沪抗战开战时,已经全都顺利地驶出长江。而后日军改用海军航空兵对中国舰船实施攻击,在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中国海军主力军舰即损失殆尽,尚未开工建造的“桥立”级不得不考虑改变对手和使用用途了。

按照《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拟定的建造任务,日本海军做了十分仔细的工作分派,由当时日本的海军造船厂以及规模较大的三菱川崎等民营造船企业承接战舰、航空母舰等大型军舰的建造,类似“桥立”级炮舰这样的小军舰主要由规模较小的民营造船厂承接建造,“桥立”级最后由大阪铁工所樱岛工场建造。因为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中国海军损失殆尽,二舰的优先度变得较低,迟至1939年2月20日首舰“桥立”才开工建造,姊妹舰“宇治”则在1940年的1月20日开工。

经历了不到一年的建造,首舰“桥立”于1939年12月23日下水,之后在1940年6月30日完工编入日本海军,舰籍隶属横须贺镇守府,派入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属下负责长江作战的第1遣支舰队,列入第11战队,首任舰长香川清登海军中佐。姊妹舰“宇治”则于1940年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入役,舰籍也在横须贺镇守府,竣工当天也被编入第1遣支舰队第11战队,派往中国,“宇治”同时还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最后一艘炮舰。[3]

“宇治”舰入役不久后拍摄的照片,仅从外观上看,似乎很难让人想到这只是排水量千吨左右的小军舰

1941年5月8日,经过数日的弹药、粮食补给,“宇治”舰离开吴港,直驶日军占领下的中国上海,5月9日与“桥立”舰在上海会合。[4]在“桥立”级二舰中,“宇治”舰此后的经历较之“桥立”更为复杂,此时谁也无法预料,这艘军舰后来竟然会编入中国海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