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4月11日,“安宅”舰在日本横滨船坞顺利下水,又经过一年多后续的武备安装等舾装工程,以及航试测试活动,最终于1923年8月12日宣告竣工,列为二等炮舰,舰籍隶属于佐世保镇守府,首任舰长为下村正助海军中佐,全舰额定编制共118人。
建成之后,“安宅”舰立即被调往设计中的服役地中国,1923年10月1日编入当时担负着在长江流域和中国近海警备任务的日本海军第1遣外舰队,列在该舰队的第1部队。作为该舰队的新科主力舰,它立即替代了“嵯峨”舰的位置,充当旗舰,以汉口为主要驻防地开始了在长江沿线维护日本在华利益的军事行动。
1925年初,中国青岛、上海等地接连发生日商纺织工厂中的中国工人为争取工会权利、增加工资待遇而展开的抗议工潮。5月15日的深夜,在上海日商内外棉纺织工厂进行抗议、冲击的中国工人遭到日方职员和工部局印度巡捕的袭击,一位名叫顾正红的工人被枪击成重伤(两天后不治而死)。5月30日,数千名愤怒的中国工人、学生不顾租界工部局的制止,在霞飞路(今上海南京路)一带进行反日、反帝游行,遭到工部局警察的开枪射击,死伤多人,史称五卅惨案。
美术作品:日本海军时代停泊在长江上的“安宅”舰。创作:王益恺
事发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运动下,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罢工、罢市、罢学抗议活动。担心示威活动波及租界,英、美、法、意、日等多国在华海军应租界工部局的请求,纷纷派出陆战队登陆,加强租界防御。日本海军第1遣外舰队首先从长江炮舰“伏见”号上调用了59名官兵进入上海租界。为防事态进一步恶化,司令官永野修身又急电当时正在长江中游的“安宅”舰赶赴上海。6月3日下午,“安宅”从汉口起锚出发,于5日早晨到达上海,立即于下午派出86人组成的登陆队上岸,在北四川路至杨树浦方向择地分头警戒,上岸人员超过了全舰编制的半数以上。全副武装站立在上海街头、对着中国人趾高气扬的“安宅”舰官兵,此时怎样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他们将在这片他国的土地上彻底低下傲慢的头颅。[10]
五卅惨案引起的抗议浪潮渐渐平息后,“安宅”舰重新返回汉口防地。此时,由南方一路凯歌高进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脚步即将逼近长江流域。广州革命政府中的苏联顾问为提高共产党在革命政府中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收回租界等排除英美日帝国主义势力、迎合中国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中国各地的排外情绪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眼见北洋政府大势已去,而北进的革命军咄咄逼人,在长江流域拥有租界地等特权利益的列强国家开始高度紧张,“安宅”与长江内的其他日本乃至列强驻华军舰一样,对日益发展中的中国南北大战局势进行严密观察。
1927年1月4日,汉口的英国租界被大量中国民众冲击,英方军警守御无策,被迫撤出租界。受这一成功收复租界事例的鼓舞,中国各地纷纷高扬起收回租界的呼声。近百年来遭受列强欺凌的中国,社会上反帝的气氛愈积愈浓。4月3日下午3时45分,一名上岸的日本水兵在汉口银行附近被中国孩童投掷石块,进而引发了日本上岸水兵和中国民众的口角乃至厮打。4时10分,包括“安宅”在内的4艘驻汉口日本军舰联合派出武装水兵登陆,强力压制愤怒的中国民众,又一次扮演了驻外“宪兵”的角色。[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着日军悍然侵占中国东北,中日关系更加紧张,第二年又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军队在上海地区展开直接的对战。虽然因为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没有正式对日本宣战,且国民政府海军保守中立置身事外,战火基本控制在上海一带,长江内的日本炮舰并没有直接遭遇进攻的可能性,“安宅”等舰仍然进行了积极战备。不过就在日本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准备越来急促时,充当长江内日本炮舰领队舰的“安宅”突然于1934年被召回本土。
初次改装后的“安宅”舰,水线附近鼓出的“防雷隔堵”十分显眼。照片中可以看到巨大的前桅此时尚未拆除
初次改装后的“安宅”舰,前桅顶端飘扬着象征旗舰身份的司令官将旗(www.xing528.com)
入坞改造时的“安宅”舰
1934年3月12日晚,日本海军第2水雷队的水雷艇“友鹤”号在海上训练中遭遇恶劣海况,突然失踪。第二天天明后发现该艇已经翻覆,史称“友鹤”事件。事发后日本海军立即组成由野村吉三郎大将任委员长的调查组检视原因,认为事故是由“友鹤”舰的稳性不佳造成,以致在恶劣海况时遇难。[12]此事在日本海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舰政本部等单位开始检讨此前已竣工和正在设计中的各型军舰的稳性情况。建造时就明显头重脚轻的“安宅”号立刻被引起注意,虽然该舰的稳性状况在长江中游航行并不存在什么安全风险,但为使该舰能满足执行设计任务中同时能够在中国沿海活动的要求,于是下令将其召回日本进行增强稳性的改造。
作为普遍头重脚轻的日本长江炮舰中得以受到改造优化的幸运儿,“安宅”舰于1934年初返回本土,由佐世保海军工厂对其实施提升稳性的改造。佐世保海军工厂当时采取的办法较为保守,主要是设法增加该舰的浮力,在“安宅”舰中部两舷的水线附近加装了类似防鱼雷隔堵一样的构件,外形上看起来犹如是舰体中部腆出了肥胖的肚腩。经过此番加装改造,“安宅”的最大宽增加到了9.75米。[13]此外,为了降低“安宅”的重心,鉴于中国海军的舰艇实力较弱,日本军舰在中国作战不需要有太强的火力,原本安装于尾楼甲板顶部的120毫米口径舰炮被拆除,改将原本位于烟囱前方机舱棚顶上的8厘高角炮移植到后主炮的位置上。不过这一降低重心的举措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尾楼甲板上的尾部飞桥被拆除后,易之以一座体量很大的封闭式电讯室,而烟囱前方那门8厘高角炮移走后,原位置上又架设了一座旨在提升该舰防空能力的“93”式13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枪。[14]
“安宅”舰稳性加强改造前后参数变化情况[15]
可能是“安宅”舰此番改良后的稳性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少真正的改善,另外加上1935年9月日本海军又发生了因军舰稳性和结构强度不佳导致的更大的灾难性事故—“第四舰队事件”,提升军舰的稳性和结构强度在日本海军内受到空前的重视。作为在华长江炮舰主力的“安宅”,于1937年又被从中国召回日本本土进行二度改造,此次的工程改由吴海军工厂负责。由于“安宅”的舰体以及水下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下手改进之处,吴工厂的眼光改为聚焦到该舰的舱面上,大刀阔斧地拆除了古意盎然的前桅杆,代之以重量轻了许多的三脚桅,而且桅上不再有战斗桅盘,仅在桅杆上部装置了一座小型的瞭望斗,由此军舰的重心降低,稳性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6]
此外,在这次的改造中,“安宅”舰的外观特征以及武备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安宅”舰舰桥驾驶室等位置侧壁上采用的是长方形的舷窗,这次均改造为圆窗。舰桥顶部罗经舰桥甲板后部增设了一座火控室,后方装备一具测距仪。火力方面,出现了明显加强防空火力的特征,飞桥的两翼各安装了1座13毫米口径“93”式双联高射机枪,飞桥两翼之下的主甲板两舷各安装了1门推测为47毫米口径的礼炮。另外舰上原有的6门6.5毫米口径“3年”式机枪消失不见,在舰尾无线电室顶部甲板的四个边角上各新装了1门7.7毫米口径“92”式机枪,另在飞桥两翼甲板上各安装了1门“96”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17]另据一些日本资料记载,“安宅”舰此次改造时还将原来的煤、油混烧锅炉更换成了重油专烧锅炉,此一变化确否,尚需继续考证。
1937年7月31日第二次改装完成后出港时的“安宅”,前桅杆已经改成了三脚桅
经历此番改造后,“安宅”舰的稳性得到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原本聚集在该舰身上的炮舰特征削弱了很多,变得更像是兼顾防空的军舰。日本海军之所以对该舰做出这样的改装,与不久之后全面爆发的侵华战争或许有着某种关联,毕竟在当时能够对在华日本军舰真正构成威胁的,并不完全是中国海军的军舰,反而中国空军的战机更让他们心存戒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