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主题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源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二是源于自下而上的实践生成。
一方面,自上而下式的教研主题确立。顶层设计是指主题自上而下的生成,我们的教研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趋势摸清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要与时俱进。例如,《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公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育质量观的改变,更是实践层面的跟进需求。三大挑战中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培养目标,20种选课组合、走班制教学是课程方法,六门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是评价。显然,课程方法是教研员可以有所作为的环节,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方法的改变培养具有核心价值观、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适合他们的高一层次的学校中去。显然,这些主题由于教师眼界与信息量问题而难以实施,需要教研员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引领推进,其核心源于教师的隐性需求。这类主题的确定,教研员要关注“适切性”,避免高大上,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要善于在教育发展趋势和课堂教学实践中铺设桥梁,有效填补二者之间的洼地,将规律和方向融合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师有抓手、有操作。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式的教研主题确立。实践生成是指主题自下而上的产生,通常这些主题源自教师在一线实践中的困惑,是教师的真实需求、显性需求。例如,自主招生中高校对于“一参考”的关注,着眼点就是看学生在三年中有没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有没有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科志趣,有没有将学科志趣提升为专业志向。兴趣、志趣、志向均来自课程、来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在参与高考改革的过程中,必然有所需求,教研员要把这些需求,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区级教研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主题的普适性,教学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某种教学现象的产生,未必具有普遍性;即使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能加以理性地提炼、提升,其教研意义或将更为深远。二是主题的增值性,研究的问题能否在策略跟进中得到增值;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能否有效改进教学实践。
对于主题的确立,本研究总结了三点建议:(www.xing528.com)
第一,主题并非是有求必应。要善于去伪存真、抽丝剥茧,从众多的需求中提炼总结核心问题,主题的确定贯彻“源于教师实际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同时要关注实效性。
第二,主题的切入口要适切,可参与性强。切忌高大全的选题,要符合教师发展水平,易于教师模仿迁移,主题教研活动中应该设置让教师感到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及时交流的机会,可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任务设置上,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会影响参与性。
第三,主题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导向。特别是随着教研的深入,教师水平的提升,对教研主题的确定也要落脚在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之上。在近五年的主题教研实践中,教研主题较多地聚焦于教学设计与策略优化,对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缺少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课堂的关注、对教学方法的渴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重教材、轻课标的倾向,这需要在主题教研的深化研究中给予重视,并在日常教研活动的设计中加以引导,引导教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有效实施课程,长此以往有助于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