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 and Decisional)主题教研模式是根据幼儿园课程及幼儿园教师的特殊性,在实施主题教研规程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活动的发起与组织是由问题提出者与教研员共同承担,力求通过循环进行的四个关键环节:O(感知事实)—R(评论质疑)—I(思考辨析)—D(实践反馈),构建一个不断提问、不断寻找答案、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直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更精准地帮助教师释疑解惑,提升个人能力素养。
在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以及教研转型新要求背景下,如何立足幼儿园课程特质使教研主题更切合教师需求,如何使教研活动更易让教师接受,如何有效提升教研品质等问题成为了亟待研究与突破的瓶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幼儿园课程及教师的特殊性
幼儿园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段,它不只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主张以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活动形式,强调去小学化倾向。因此,幼儿园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任务的特殊性带来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远高于其他学段和单一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的、依赖具体情境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二)源于主题教研规程的启示
主题教研规程以教研学习单为载体脉络,教研员与教师围绕“目标与任务”进行“质疑与澄清”“讨论与引领”“展示与交流”“实践与评价”,支架式开展教研活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幼儿园课程及教师的特殊性,如果生搬硬套教研规程中的步骤,教研现场往往呈现教师难以适从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园课程及教师实际情况,借鉴主题教研规程的操作经验,尝试建构基于幼儿园课程特质及符合幼儿园教师需求的“ORID主题教研模式”,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幼儿园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深层融合。
二、模式介绍
(一)ORID的含义
ORID,O(感知事实):客观事实,R(评论质疑):客观反射,I(思考辨析):事实分析,D(实践反馈):基于事实的下一步行动。
ORID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目前国外较流行的一种引导方式。它通过引导团队或个人基于客观现实,发现本质问题,在问题框架中厘清思路,把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并得出正确的行动指南。
(二)ORID主题教研模式流程及操作方式
1.ORID主题教研模式的流程
每一种教研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ORID主题教研模式以幼儿园课程核心和教师教学实践问题作为载体,由问题提出者与教研员共同策划组织,并通过建构思维框架:O(感知事实)—R(评论质疑)—I(思考辨析)—D(实践反馈)。引导教师在这个循环进行的四个关键环节中拓展思路,从而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把握课程内涵,这也正符合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思维模式。
图8-1 ORID主题教研模式
2.ORID主题教研模式的操作方式
ORID主题教研是针对教师的“真需求”采用ORID思维方式对教研活动进行整体构想和全面规划,组织者有的放矢在O-R-I-D这四个阶段,并分别采用适宜的形式,如:依据事实(教学现场、案例、影像、幼儿作品等),借助教研工具(告示单、观察单、反馈单),结合经验(教师个人经验、集体教研经验),及专业引领(理论依据、教研员引领)等,引发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围绕“真状况”确定“真问题”开展“真研讨”,最终通过行动对研讨结论进行实践验证。它既适用于有主题的单次教研,又适用于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教研。
其操作方式如表8-5所示。
表8-5 ORID主题教研活动操作方式
(三)ORID主题教研模式的特点
1.提炼问题、激活思维:注重搭建思维框架,生成相关问题链,避免研点发生偏移。
2.真实讨论、梳理逻辑:引发教师主动聚焦核心内容,使研讨直击要点,在高质量的研讨中自主建构经验,形成以自我导向为主的知识重建过程。
3.假设验证、迁移运用:研讨得出的任何经验都只是假设,因此必须回归实践来验证其有效性,并根据不同现场状况举一反三进行迁移运用。
三、主题教研活动实例展示
(一)背景剖析及教师需求分析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自主性游戏之一的表演游戏,理应引起幼儿园课程实施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2016年11月中旬,上海市宝山区迎来了上海市教委对全区中小幼教育教学的大调研。在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中,专家们针对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出了改进建议,其中也包括了表演游戏。
2.教师需求的调查分析
通过前期《上海市宝山区幼儿园表演游戏实施调查问卷》数据反馈的信息及现场实地走访,进一步掌握了基层教师在组织实施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如:如何根据园所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设表演游戏环境?如何根据幼儿游戏需求投放材料?如何有效观察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并进行适宜地支持与回应?这一系列问题为开展基于教师需求的主题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
因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游戏顺利开展最直接的因素之一。表演游戏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表达表现、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开放、可变的空间及适宜的材料加以支持。但是由于每所幼儿园因开园时间、地理环境、园所结构等各不相同,呈现“千人千面”的特点,同时许多教师在进行游戏场地设置、空间布局及材料投放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无法真正发挥环境与材料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因此,《幼儿园表演游戏环境创设》成为了指导团首先思考和研究的关键要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本学期的主题教研选题。
(二)主题拟定与研训方案设计
指导团在前期的主题教研中,虽然已经根据不同园所的实际情况,梳理出了表演游戏场地设置的不同类型:活动室、教室、公共区域、户外等,并且根据表演游戏的特质,对游戏场地进行了功能布局,如:材料区、装扮区、设计区、游戏区等。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每所幼儿园游戏场地面积、结构的不同,在功能布局上又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
作为基地园的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其表演游戏活动室设置在幼儿园多功能厅内,总面积为98平方米,供三个年龄段九个班的幼儿使用。教师在进行空间布局与材料投放上对如何凸显开放性、可变性与适宜性还存在着较多的困惑。为此,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采用预约的形式与学科指导团共同商讨,策划生成了本次教研活动。
基于上述思考,团队将教研活动主题确定为“幼儿园表演游戏环境创设”,并在此主题下,采用ORID主题教研模式,围绕“表演游戏专用室的环境优化”,开展指导团与基地园的联动教研。教研员根据基地园的实际问题,与相关教师共同设计活动方案,拟定主题告示单(表8-6),并在活动开始前将告示单通过微信群发给组员,帮助教师明确教研任务。
表8-6 主题告示单
希望通过本次主题教研系列活动的开展,依靠现场并借助观察量表,提高教师对表演游戏专用室环境“开放性、可变性、适宜性”的分析、评价及实践能力,同时通过ORID主题教研模式,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研究与实践落地
第一环节:O——感知事实
思维:我感知到了什么?
观摩游戏现场,参与者利用《表演游戏环境观察量表》(表8-7)有针对性地观察与记录游戏专用室空间布局,以及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行为,捕捉亮点,挖掘不足。
表8-7 表演游戏环境观察量表
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作为问题者展示游戏现场,参与者利用观察工具表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真切感知客观事实。
第二环节:R——评论质疑
思维:我的感受与困惑是什么?
利用在第一环节中所记录的《表演游戏环境观察量表》,根据表演游戏环境创设的“三性”要求,执教老师和观摩教师对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表演游戏专用室环境创设进行自评、他评,并通过小纸条游戏提出自己的感受与困惑。
教研员将教师的困惑进行归类梳理,遴选出以下两个共性问题:
1.游戏区太密集阻碍了幼儿游戏,怎么办?
2.表演游戏专用室的材料投放需要体现年龄差异吗?
这个环节给予了问题提出者和每位参与者表达感受的机会,采用“小纸条”的游戏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捕捉本质问题。
第三环节:I——思考辨析
思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一:游戏区太密集阻碍了幼儿游戏,怎么办?
问题二:表演游戏专用室的材料投放需要体现年龄差异吗?(分组讨论)(www.xing528.com)
问题三:表演游戏专用室的材料投放又该如何体现年龄差异?
在本环节中,教师们抓住核心问题,研之有物、研有依据,在问题框架中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及自身经验切中时弊,有理有据阐述观点,梳理对策,从而达成共识;并从中衍生新问题“表演游戏专用室的材料投放又该如何体现年龄差异?”,因时间有限,教研员将此问题作为了下次教研的研点。
第四环节:D——实践反馈
思维:得出的方法有效吗?
1.实践
现场验证:根据之前梳理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对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的游戏环境进行现场调整,并且在调整过程中结合环境创设的“开放性、可变性、适宜性”特点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悟。
布置研后任务:
(1)调整:分析自己幼儿园现有表演游戏专用室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利用本次教研梳理的策略与方法依据“三性”做相应调整与优化,使之更贴切幼儿的游戏需求。
(2)思考:三个年龄段共用的表演游戏专用室的材料投放又该如何体现年龄差异?
为了能将本次教研梳理的经验进行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通过对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第二幼儿园表演游戏环境的现场调整以及后续所布置的任务,让教师带着任务与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对梳理出的经验进行验证,并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2.反馈
教师根据本次教研活动的实际感受填写活动反馈表(表8-8),点明亮点提出建议,以此不断提高主题教研的“含金量”。
表8-8 教研活动反馈表
(续表)
教师是教研的当事人,他们最能感受本次教研对自己的影响。因此,教研反馈表作为一种教研评价方式不仅体现了对教研参与者的尊重,更给予了他们表达想法的机会。他们中肯的意见,是教研走向优质化的目标导向。
(四)成果转化与反思分享
1.活动成效
1)教研内容:发于点滴
教研活动要让教师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有价值的教研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打破以往教研员单一制订教研内容的局面,而是关注基地园的当下需要及教师的点滴困惑,作为教研内容的源头。
只有当教研内容真正贴合教师当前需要,教师感到“有用”与“实用”,才能唤醒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教研实施:融于交流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当教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ORID教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由问题提出者与教研员共同承担教研的发起和组织,将O-R-I-D四个环节搭建成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链”。这些“问题链”为教师创设了一个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维阶梯,引导教师针对教学现场生成核心话题,开展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的聚焦式交流。
当然,教研活动的高效、高质离不开教研员的前置思考、穿针引线,在引导教师看现场、玩游戏、提疑惑、谈设想、勇辩论等一系列过程中,每一名参与者“乐研”“敢研”并畅所欲言,这样的教研才充满着生命力。
3)教研收获:行于心田,盛于久远
本次ORID主题教研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行动”“思想”及“新价值”的产生。
(1)行动:很好地利用了告示单帮助教师明确任务;利用现场情境引发教师客观感知;利用观察量表捕捉亮点、挖掘不足;利用小纸条游戏梳理共性问题;利用多形式的研讨提炼方法与策略;利用实践行动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2)思想:明确的问题链引发教师共鸣、专业书籍作为理论支撑、教研员提纲挈领的引领,让参与者在结构化交流中厘清思路,明确方向,进而燃起新的思维火花。
(3)新价值:整个活动通过焦点呈现、结构化交流,有针对性地破解教学难题,不仅解决了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瓶颈,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科核心理念及专业要求。
2.后续思考
主题教研规程的研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有到优的过程。ORID教研模式是主题教研规程下的一种实践变式,如何针对教学、教研中的“软肋”增强其操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如何更有梯度、更系列化地优化ORID教研模式?如何建立高效运作的教研评价机制,实现教师和教研员的卓越发展?……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且行且思”中打破思维禁锢,不断去开拓探索!
在主题教研规程的区域实践中,其行动路径、操作步骤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灵活调整运用,本案例呈现的ORID主题教研模式便是在主题教研规程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一种实践模式。该模式流程简洁高效、特点鲜明,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主题“幼儿园表演游戏环境创设”是立足于幼儿园游戏课程提质发展需要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通过富有创意的“感知事实—评论质疑—思考辨析—实践反馈”四个环节,教师主动参与其中,通过研讨交流、动手实践,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此外,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表演游戏环境观察量表和教研反馈表的使用。前者帮助教师明确观察任务,带着问题“研”,体现了实证支撑;后者则从多个指标搜集教师意见,给予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为后续活动改进提供了依据。此外,O-R-I-D四环节为教师创设了一个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维阶梯,引导教师不断思考,在思考中闪现火花,在交流中思维碰撞,直指困惑澄清与问题解决。总的来说,这是主题教研规程的一次成功“转型”,值得推广借鉴。
(原始资料由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陶瑛华老师提供)
【注释】
[1]徐辉.中小学研训一体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1.
[2]苏鸿.课程知识的实践意蕴与核心素养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52-58.
[3]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10):74-78.
[6]钟启泉.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1-7.
[7]黄英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8]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08):4-8.
[9]梁丽霞.实施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0]岳阳.初中数学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11]郑宇醒.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20.
[12]叶秀丹.教师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陈丽华.教师即课程:蕴涵与形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6):10-13.
[14]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美国的行动与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6]陈梦玲.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17]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01):74-79+110.
[18]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19]蔡其全.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20]尹后庆.厘清“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2016(13):9-11.
[21]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3):3-10.
[22]於以传.顾后·瞻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