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题教研规程的内涵价值及优化探究

主题教研规程的内涵价值及优化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教研活动认识的逐步加深,主题教研实践已成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共识性选择,但从已有研究来看,针对主题教研规程内涵的界定仍明显缺乏。此外,主题教研规程具备联动性、参与性、主动性等优势,使教研员、学科骨干等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激发一线教师研究潜能。

主题教研规程的内涵价值及优化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教研活动认识的逐步加深,主题教研实践已成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共识性选择,但从已有研究来看,针对主题教研规程内涵的界定仍明显缺乏。朱连云最早提出: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教师凭借扎根于自主教学实践和有目的、有计划、有诊断、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而获得实践性智慧展开的课例分析、研究活动。首先,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轴心,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问题的梳理,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经过一定的理性加工转化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然后,教研组对教师提出的课题加以集中、归并和整理,形成教师一学年活动的主题;最后,在主题的统领下,教师自身和教研组全体成员一起加以探讨、研究,通过观摩、思考、设计、反思、实践和元评价等步骤,借助质性研究来实现问题的解决。[1]而吕映等立足于“诊疗式”主题教研实践,提出主题教研是一种基于调查、观察、测试与分析,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并寻求改进策略的活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形式,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使教研活动从经验性研究走向专业化研究,促进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亲密合作、共同发展。[2]

主题教研实践活动本质上是行动研究,研究主题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主题教研规程聚焦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借鉴、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与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效的教研活动必须关注教师个体教学行为的改进,使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推进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知识的汇集,主题教研提供交往和互动的平台供教师理解和反思。而且主题教研活动的途径是开放的,不限于具体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重视教师个别差异,帮助教师在自我判断、自由选择中自主地成长。

对教师的角色转变而言,主题教研活动是一个教师参与并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这种教师角色定位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要求教师积极地与相关人员沟通,收集信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发展自己。在主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有专家的引领,有经验丰富教研员的帮助,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让教师易于转变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认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应保证任务是可理解的、感兴趣的和具有个人性的,适合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个人开展合作研讨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及科研能力是重要的。如此,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地建构教学科研的个人意义,主动参与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诠释和理解,培养自主教研意识,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www.xing528.com)

此外,主题教研规程具备联动性、参与性、主动性等优势,使教研员、学科骨干等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激发一线教师研究潜能。主题教研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一所学校、一个基地全学科教师联结在一起,一个学科教研组就形成了一个教研群体,便于教师之间合作、探究,容易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学术氛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能得到发挥。在活动中,教研员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指导基层学校的主题教研,要转变观念,深入基层,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自己本身素质,增强指导能力,这将促使教研员本身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教研员的发展。同时,能使多数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提高教师教研的意识、科研能力的效果,实现促进学校整体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而且主题教研形成系列化,有利于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