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体验活动的优化采撷

典型体验活动的优化采撷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节,我们将走进重庆新村幼教集团五大领域课程实施体验教育的典型活动,感受体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质。为了能多种形式地满足幼儿的愿望,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设计了本次体育体验活动“小小消防员”。活动难点幼儿体验消防员争分夺秒勇敢救火的工作状态。幼儿分组进行体验式动作练习。)(四)情境体验,安慰被营救的“小动物”总结表扬小小“消防员”们不怕困难,勇敢救出“小动物”。

典型体验活动的优化采撷

研究提出的“六步体验教育模式”和“五色花幼儿体验学习法”源自一线教学经验的体悟、积累与提炼,其既指导着教学实践,又接受着教学实践的检验。在一次次的精彩教学片段、一个个出彩的教学活动设计中,老师们享受着体验教育实践带给他们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喜悦,见证着体验教育激发幼儿发现、探究、学习的极大兴趣,教师与幼儿亲历着以体验教育为支撑的一场场富有生命力的有效活动。在本节,我们将走进重庆新村幼教集团五大领域课程实施体验教育的典型活动,感受体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质。

一、健康教育体验活动

活动1健康:小小消防员(中班)

活动设计:马豆豆

活动由来

自从开展中班主题活动“快乐工作达人”之后,幼儿对各种职业产生了兴趣,在日常的区角活动中特别喜欢扮演消防员。为了能多种形式地满足幼儿的愿望,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设计了本次体育体验活动“小小消防员”。

活动目标

(1)幼儿热爱和崇敬消防员,乐于模仿消防员。

(2)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初步能动作协调地匍匐前进。

(3)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仿消防员执行抢险任务,体验消防员认真和勇敢的精神。

活动重点

幼儿感受和体验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

活动难点

幼儿体验消防员争分夺秒勇敢救火的工作状态。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熟悉消防员的职业特点。

(二)物质准备

(1)运动配乐:游戏“救火”的背景音乐、放松活动的音乐。

(2)运动器械:平衡木体操垫、矿泉水瓶、动物道具、火苗道具、“封锁线”道具。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小小“消防员”

(1)小小“消防员”跟“队长”(教师)快速跑入训练场地。

(2)两路纵队集合,整队后做热身运动(基本操节)。

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腿部运动—跳跃运动(高抬腿)。

(评:创设适宜的运动情境,以幼儿所向往的角色扮演参与运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的锻炼兴趣,避免了体育活动中单调枯燥的动作练习。)

(二)体验性学习新本领——匍匐前进

设疑一:怎样才能爬过去不碰到“封锁线”?(教师铺上体操垫匍匍爬行)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爬行动作。

(2)同伴交流体验。请没有碰到“封锁线”的幼儿示范,教师提炼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身体俯卧眼看前,手肘着地交替向前移,双脚用力向前蹬)。

(3)幼儿分组进行体验式动作练习。

(评:通过提问、场景设置让幼儿自主进行实践操作,在获得一定的经验基础后教师梳理和提取动作要领,这样的过程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

设疑二:“封锁线”变得更低,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次怎样做才不会碰到“封锁线”?(强调“消防员”必须争分夺秒、争取时间救火,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要求幼儿快速匍匐前进)

(1)幼儿分组自由挑战(分成两组)。

(2)幼儿分组比赛(分成两组)。

(评:实施体验课程的策略中提出要支持幼儿体验学习向不同水平发展,让幼儿深度参与由易到难的体验过程。)

(三)游戏角色体验:森林救火

1.接受任务

刚才接到了报警电话,森林里面着火了,很多“小动物”都被困在了森林里,请我们的“消防员”立即做好准备。去的路上困难重重,我们必须爬过浓烟区,跨过灌木丛,走过独木桥,最后就会看见着火的森林了。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灭火并救出“小动物”,你们有信心吗?(此时播放“救火”的背景音乐,教师摆放好小动物道具)

2.体育游戏:闯关,体验匍匐前进和助跑跨跳

(1)快速爬过浓烟区——用匍匐前进的方式过草地。

(2)快速跨过灌木丛——助跑跨跳。

(3)快速跑过独木桥(平衡木)——过桥时要又快又稳。

(4)灭火——用矿泉水瓶喷水。

3.情境运动:森林救火

幼儿依次迅速通过浓烟区、灌木丛、独木桥,前往森林救火。

(评:丰富活动情境,提供能使用的游戏材料,创设符合逻辑的场景和动作,进行综合性的动作练习。让活动者主体参与、主体感受、主体经历。)

(四)情境体验,安慰被营救的“小动物”

(1)总结表扬小小“消防员”们不怕困难,勇敢救出“小动物”。

(2)每名“消防员”抱着“小动物”给予安慰,教师播放放松活动的音乐带领大家放松活动后,将“小动物”送到安全的地方。

(评:结合创设的情境,注重情感的体验。结尾的“安慰、放松、送到”是点睛之笔。)

活动2健康:开心宝宝(小班)

活动设计:谭静

活动由来

幼儿园健康教育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幼儿积极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指南》指出:3-4岁的幼儿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让他们保持开心的情绪呢?根据《指南》要求,我设计了本次心理健康活动“开心宝宝”,希望改变传统教法,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关注情绪,尝试解决情绪问题,为其形成积极人格、拥有良好个性品质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幼儿有做开心宝宝的愿望,体验做开心宝宝是最有趣的事。

(2)引导幼儿能在游戏情境中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快乐的情绪。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识别熟悉的表情,操作笑脸图卡,表达自己的认知。

活动重点

幼儿感受体验开心宝宝是最可爱、最漂亮的孩子。

活动难点

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泡泡枪、照相机、表情娃娃图卡、幼儿园活动图、歌曲《表情游戏》。

活动过程

(一)情境游戏:抓泡泡,体验开心的乐趣

师:我是开心姐姐,我来到了开心乐园,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泡泡游戏吧!

瞧,好多的泡泡,泡泡飞起来了,飞到你的头上脸上了。

(评: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将幼儿迅速带入游戏氛围。)

(二)欣赏熟悉的图片表情,体验开心的表情最漂亮

1.出示吹泡泡游戏时幼儿的表情照片

师:吹泡泡游戏好玩吗?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刚刚玩游戏时你们的表情被我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的表情

提问:这是谁,他是什么表情?

(评:教师出示游戏时幼儿的表情照片,为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幼儿看到他们自己在游戏中开心的表情。)

3.提问:猜猜他的心情怎么样(开心)

(评:此提问让幼儿再次感受快乐的情绪。)4.提向:看到大家都在笑,你的心情怎么样

(评:此提问让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快乐的情绪,同时感受到开心的表情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5.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多种熟悉的表情,体验开心的表情最漂亮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熟悉的表情,并做一做不一样的表情。

师:(出示笑脸娃娃)笑起来就像这样。

师:除了笑的表情,你还知道哪些表情?(对应出示相应的表情娃娃)

师:生气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难受)哭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不高兴,难过)个别幼儿体验做表情;全体幼儿一起体验做表情。

小结:你们在玩游戏时好开心呀,都在笑,都是开心宝宝,真漂亮!

(评:让幼儿通过欣赏多种表情,学做自己熟悉的表情。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多种表情,加深印象。)

(2)欣赏其他熟悉的表情,进一步体验要做开心宝宝。

师:我们再来看看刚刚你们说的表情,哭的时候心情怎么样?生气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不高兴、不舒服)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小结: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开心的宝宝, 自己穿衣服时开心,帮助别人时也开心,认真玩游戏时也开心。

(评:让幼儿在交流和分享中感受开心宝宝最可爱,多元互动地参与,并向生活中延伸。)

(三)操作体验:送笑脸

1.师:平时生活中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

(评: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并激发幼儿做开心宝宝的愿望。)

2.幼儿操作:送笑脸娃娃

师:你们刚刚说了这么多在家里开心的事,我这里也有很多在幼儿园开心的事情(展示幼儿园活动图),请你们把笑脸娃娃贴在让你开心的那件事情上。

(生生互动,师幼活动,让幼儿讨论分享幼儿园的开心事。)

(评:师幼互动送笑脸娃娃,活动中尊重幼儿自己的意愿,让幼儿多元互动。)

小结:在家里有这么多开心的事,在幼儿园也有很多让我们很开心的事情,让我们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经常让自己做一个开心宝宝,因为开心宝宝最健康,开心宝宝最漂亮。

3.歌曲:《表情游戏》,再一次体验快乐的情绪

幼儿找好朋友一起开心地动起来。

(评:此环节通过歌曲渲染,引导幼儿用动作、语言和表情表达快乐的情绪,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让幼儿做一个开心宝宝。)

二、语言教育体验活动

活动3语言:《第一次》(大班)

设计者:徐甜甜

活动由来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而各种第一次经历时的感受也是不同寻常的。如何正确面对第一次,勇敢去尝试第一次,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诗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让幼儿进行交流交往体验、情境感染体验,在体验中建立面对“第一次”的态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欣赏、感知诗歌,了解诗歌中各种第一次经历时的不同情绪(害怕、畏惧、紧张),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叠音词、形容词)。

(2)幼儿喜欢聆听诗歌,大胆用诗歌句式和表情动作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语言完整、生动。

(3)幼儿拓展认知经验,在面对困难时愿意去大胆尝试。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欣赏、感知诗歌,了解各种第一次经历时的不同情绪,体验诗歌的美。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大胆用诗歌句式和表情动作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语言完整、生动。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和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经历的“第一次”事件和感受。

(二)物质准备

教具准备:音乐《香草咪咪》,诗歌《第一次》的音频文件,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卡、字卡,响铃、鱼缸、遮光布等,儿童眼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体验,激发兴趣

伴随音乐《香草咪咪》,师幼进入活动场地,调动活动情绪。

指导语:请跟随音乐一起做好玩的游戏吧!

小结过渡:请找一个喜欢的位置坐下,我们准备做更有趣的活动!

(评:教师以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放松, 自选座位体现了对幼儿主体的尊重,为后续活动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多形式体验, 了解诗歌内容,感知段式结构和语言美,并大胆表现

1.讨论体验

引导幼儿回忆并说说自己经历的“第一次”。初步了解各种第一次经历时的不同情绪表现, 引出诗歌欣赏。

启发提问1: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的事情(即从未做过的第一件事儿)。大家想想,你经历过哪些第一次?(幼儿自由讨论:如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来上幼儿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打针等。)

启发提问2:你们经历过那么多“第一次”,哪个“第一次”给你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小结过渡:看来“第一次”的感受有很多,有幸福快乐的,还有紧张害怕的。不管是哪种感受,“第一次”对我们来说都特别有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歌《第一次》,听听说了什么。

(评: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回顾,感受不同事件带来的情绪体验,为下一步活动做好准备。)

2.欣赏体验

引导幼儿多形式聆听诗歌,了解内容,感知诗歌段式结构和语言美。

提出欣赏要求:现在老师播放诗歌,请大家注意倾听,诗歌里的小朋友经历了哪些“第一次”?他在经历不同的“第一次”时有怎样的感受?最后怎么办的?

(评:欣赏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让幼儿能带有目的性地去聆听,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播放诗歌1-2遍,幼儿安静欣赏。(播放录音带)

(评:完整欣赏能带给幼儿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录音的运用降低了在实际教学中现场朗诵的难度,让教师能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幼儿的状态。)

引导提问: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里的小朋友经历了哪些“第一次”?每次有什么不同的场景?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又是怎么办的?(可出示相关图卡或字卡,排列成诗歌句式结构)

(评:教师的关键性提问给了幼儿表达与分享的平台,相关的图卡、字卡帮助幼儿梳理诗歌内容和句式结构。)

引导幼儿再次欣赏,说说喜欢的诗句和词汇。

教师完整、慢速地朗诵诗歌一遍后提问:你觉得诗歌有几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最喜欢哪些美的词汇?请学学说说。你最喜欢哪些美的诗句?请学学说说。

(评:“说说你最喜欢的……”,体现了体验教育中的“尊重原则”和“主体原则”,尊重幼儿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参与、主体感受、主体经历。)

小结过渡:诗歌里的小朋友经历了三个“第一次”,有三种不同的紧张情绪体验,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吧!

3.多感官体验

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情绪特征,并用语言或表情动作大胆表现。

(1)情境体验:请幼儿戴眼罩跨过响铃、触摸被遮盖的鱼缸,并模拟诗歌里的句式说说感受。

指导语:刚才大家第一次戴眼罩跨过响铃,第一次戴眼罩用手去触摸被遮盖的神秘物,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诗歌里优美的词语说说。(教师可依据幼儿的感受体验,仿编诗歌朗诵,再让幼儿欣赏,帮助幼儿理解叠音词、形容词。)

(评: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提供材料和帮助,幼儿尝试实践操作,体验“第一次”带来的情绪感受,有助于其理解、运用相关词汇,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观察体验:教师出示有关材料引导观察,请幼儿找出相关的图卡或字卡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特征。

指导语:请取下眼罩,坐回位置,想想刚才你害怕的时候有怎样的表情或动作,请模拟做一做,并在老师出示的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图卡或字卡。

(评:由具体到抽象,幼儿实现体验教学六步法中“概括整合”阶段。)

(3)倾听体验:教师分段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分别说说三次不同的场景特征和情绪表现,说说小朋友最后还说了哪些话。

指导语:诗歌中的小朋友和你们有很多相同的感受,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说说吧!

(第一次小朋友做了什么?有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妈妈的什么话鼓励了他?)

小结提炼: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小朋友“独自睡觉、下水游泳、上台表演”的三个第一次经历,表现了他“心怦怦直跳,两腿发软,手心冒汗”三种不同情绪特征,用了“黑漆漆、笑眯眯、蓝莹莹、热乎乎、亮闪闪、齐刷刷”等好多美的词语,诗歌真有趣、诗歌真好听!

(三)拓展经验——设疑讨论,懂得面对困难,愿意去大胆尝试

启发提问:诗歌中的小朋友在面对三个“第一次”时,他是怎么解决的?

互动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哪些第一次?哪些第一次是不能去尝试的?哪些第一次是能去尝试的?遇到能做的第一次你要怎么解决?请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的好办法。

小结过渡:小朋友在面对第一次时,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会得到爸爸妈妈或朋友的鼓励,如果愿意去大胆试一试,就会成功!这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鼓励自己的魔语,让我们一起把魔语大声说出来吧!(试一试吧!第一次就没什么大不了!)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第一次看图朗诵诗歌吧!

(评:体验课程实施的策略之一“向生活中延伸,在生活中体验”,让幼儿将活动中总结出的“第一次”要“试一试”进行经验的迁移,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四)大胆尝试——试一试第一次看图朗诵诗歌

幼儿看图,尝试自由朗诵诗歌、配乐完整跟诵诗歌,并加上动作、表情。

幼儿间互动聆听朗诵诗歌,结束活动。

(评:教师创设能激发幼儿参与的情境,幼儿在尝试朗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延伸

幼儿联想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仿编诗歌,并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表现。

(评:本次活动最大亮点是在多形式欣赏、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让幼儿多感官体验,充分了解诗歌中各种第一次经历时的不同情绪特征,体验诗歌的语言美,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不胆怯,只要勇于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附诗歌:

第一次

毛叶丹

第一次,独自睡觉,

黑漆漆的房间让我的心评评直跳。

看到妈妈笑眯眯的眼睛,

“试一试吧!”我轻轻地对自己说。

哈哈,一个人在房间也不是那么可怕!

第一次,下水游泳,

蓝莹莹的水池让我两腿发软。

握着爸爸热乎乎的大手,

“试一试吧!”我轻轻地对自己说。

哈哈,下水好像也没那么困难!

第一次,上台表演,

亮闪闪的舞台让我手心冒汗。

听到朋友们齐剧刷的掌声,

“试一试吧!”我轻轻地对自己说。

嘿嘿,就算一百个人看也可以唱得响亮。

第一次,有那么一点儿害怕、一点儿紧张,

第一次,会觉得心里打鼓、脚下发软,

不过,只要对自己说:“试一试吧!”

第一次就没什么大不了!

活动4语言:《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班)

设计者:陈燕

活动由来

文学欣赏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文学语言对作品及其艺术形象进行感知、认识、理解、品味,进而评价、鉴别的一系列精神活动过程。幼儿文学欣赏,是以幼儿为欣赏主体,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欣赏对象的精神活动。在幼儿文学欣赏体验活动中,幼儿通过想象将作品的语言转换成他们头脑中视觉的、听觉的表象(画面)。在幼儿园,我们一般会选取儿歌、散文、童话、故事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绘本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幼儿在翻阅很多画面精美、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的绘本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是否可以用这些绘本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呢?如果可以,应该怎样设计呢?我决定用幼儿十分喜欢的经典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开展幼儿文学欣赏体验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仔细倾听故事、观察画面,感受、体验、理解故事情节。

(2)幼儿通过想象和表演,体验母鸡、狐狸等角色的心理活动。

(3)幼儿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诙谐、幽默。

活动重点

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诙谐与幽默。

活动难点

幼儿通过想象和表演,体验母鸡、狐狸等角色的心理活动。

活动准备

绘本PPT、绘本故事录音、投影仪、音响。

活动过程

(一)观看绘本PPT, 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1.展示故事封面,猜猜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你们仔细看看书的封面,猜一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是不是你们猜的这样吧。

2.播放绘本PPT,聆听教师讲述故事

(评:教师通过提问引发猜想,激起幼儿兴趣,直接进入主题。)

(二)观察、欣赏场景,讨论、表演、体验个别角色的心理活动

1.预设场景一:狐狸走过院子,体验狐狸被打

观察、讨论——师:看完了这本书,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玩儿?(狐狸被钉耙打了)

(评:完整的绘本图画和故事欣赏之后,就进入重点片段欣赏。教师一个简单的提问“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玩儿”,直接将主动权交给了幼儿,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尊重性原则。)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狐狸是怎么被钉耙打了的?(踩在了钉耙上)打哪儿了?(打到鼻子了,打到脸了)假设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狐狸,你踩在钉耙上被狠狠地打了一下,会是什么感觉?哪里痛?“哎哟哎哟”喊疼可真像!可是你们想想,如果狐狸大声叫唤,母鸡不就发现它了吗?那怎么表现又疼又没有声音的样子呢?(只有口型没有声音或捂着嘴巴)

表演——师:谁想来玩一玩?谁想变狐狸,谁想变钉耙?

小结——师:狐狸演得像不像?这是玩儿,钉耙是假假地打狐狸。

(评:教师的提问简单、准确,不知不觉将幼儿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在“玩”故事的过程中,幼儿更能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

2.预设场景二:绕过池塘,体验狐狸掉进池塘

观察、讨论——师:你们还觉得哪个地方很好玩儿?(狐狸掉进池塘里啦)

看,母鸡绕过池塘的时候,狐狸跳起来了,马上就要抓住母鸡啦!看看狐狸的表情,你们觉得它心情怎么样?(很得意,很高兴)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得意的狐狸,我来看看谁最得意、谁最高兴?哎呀,狐狸脚下一滑掉进了池塘里,它还高兴吗?(不高兴,很狼狈)看他的鼻子,都被水淹了,得赶紧怎么样?(往岸边爬)

还有谁看见狐狸来了?(青蛙、小鸟、蝴蝶)两只青蛙有什么动作?哇,突然来了这么凶的一个大家伙,还朝池塘扑过来啦!青蛙有什么感觉?想怎么样?(害怕、想躲开)怎么害怕的?(哦,身体抱成一团、发抖、呱呱地叫)狐狸掉进池塘里了,看青蛙怎么样?(跳起来了,躲开了)

你们再看看母鸡萝丝,它还是一副什么样子?身后有只狐狸扑过来啦,青蛙也呱呱地叫着,它还是什么也不知道,悠闲地继续散着步呢!

表演——师:现在我们来玩一玩“母鸡绕过池塘的时候,狐狸扑过去一脚滑进池塘里”。谁来当池塘?(请5名幼儿)池塘怎么变?(蹲下、手拉手)谁来当狐狸?还有两只青蛙、一只蝴蝶、一只小鸟由谁来扮演?

小结:鼓励幼儿表现“狐狸开始很得意,后来狼狈地从池塘爬出来;母鸡不回头、悠闲地散步;青蛙呱呱地叫,很害怕,跳起来躲开狐狸;池塘一动不动”的场景。

3.预设场景三:钻过蜜蜂房,体验蜜蜂蜇狐狸

观察、讨论——师:狐狸趴在小推车上马上就要撞上蜜蜂房啦!蜜蜂可不是好惹的,你看狐狸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眉毛都皱起来了),你们觉得狐狸现在在想什么?(哎呀哎呀,赶快停下来啦)“哐当、轰隆”,狐狸还是把蜜蜂房给撞倒了一大片,还等什么,赶紧怎么样?(撒开四条腿儿逃命吧)

再看看小蜜蜂,正开心地在蜜蜂房里玩儿呢。突然房子被狐狸撞垮了,撞烂了,小蜜蜂们,你们现在心情怎么样?想干什么?(很愤怒,想蜇狐狸)

表演——我现在就是这只坏狐狸,我要来撞你们的蜜蜂房了哟,我来了哟!(师变成狐狸“撞”向幼儿,引导全部幼儿体验蜜蜂蜇狐狸的场景)

(评:几个场景的重点欣赏主体是幼儿,因此幼儿兴趣浓厚。他们在看图、猜想、表演的过程中,由心理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再转化为角色扮演,经历了内省过程。)

(三)再次完整欣赏绘本,加深对故事书的理解

播放绘本PPT,教师按照书面语言进行讲述,帮助幼儿厘清故事场景,回忆故事情节。

(四)播放故事录音, 自选角色体验表演

1.引导幼儿分配角色、按场景等待

师:这个故事真好玩儿,你们还想变成里面的角色玩一玩吗?现在请你们告诉旁边的好朋友你想演什么?你有什么动作、表情和台词呢?(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故事录音,教师扮演狐狸,和幼儿一起表演、游戏

(评: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利用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变成自己喜欢的角色,大家一起来玩!幼儿要想玩得好,就要仔细地观察绘本的画面,还要认真地思考问题。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玩儿”当中,幼儿早已不知不觉理解了故事的情节,洞悉了各角色的心理,收获了画面的有效信息。在活动中,教师也不知不觉将幼儿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情境性、情感性、过程性,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

活动5语言:《大嘴巴青蛙》(中班)

设计者:周新

活动由来

听说游戏活动的创编有多种途径,其中利用绘本的角色和情节开展听说游戏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大嘴巴青蛙》这本绘本有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话,因此将其改编成听说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反应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提问,并能根据角色的变化用语言回答问题,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幼儿在与不同角色的对话中,体验用正确的语言快速地做出反应。

(3)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提问,并能根据角色的变化用语言回答问题。

活动难点

幼儿在与不同角色的对话中,体验用正确的语言快速地做出反应。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已阅读过《大嘴巴青蛙》绘本。

(二)物质准备

大嘴巴青蛙头饰、“鳄鱼池”场地、《大嘴巴青蛙》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绘本内容,体验故事角色特点和习性

1.教师戴着大嘴巴青蛙头饰,请幼儿猜一猜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谁,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呱呱,小朋友们好,我是大嘴巴青蛙!

(评:创设适宜的情境,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将幼儿快速带入游戏氛围中,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2.引导幼儿回忆《大嘴巴青蛙》绘本中的角色,回忆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师:小朋友们都看过《大嘴巴青蛙》绘本,你还记得里面有哪些小动物吗?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呢?

(评:体验课程四大原则中的“经验原则”。体验学习需要一定的经验作基础,因此对已有经验进行回顾和梳理是非常关键的。)

(二)感受游戏规则,体验《大嘴巴青蛙》语言游戏玩法

1.教师出示绘本中的角色图片,引出大嘴巴青蛙角色

师:小朋友们,你们熟悉图片上的动物吗?今天我们玩一个新的游戏,名字叫作《大嘴巴青蛙》,小耳朵仔细听游戏规则。

2.游戏体验:动物藏起来

请幼儿在图片堆里任意选取一张,看好图片上的动物后快速藏在手里。

(评:尊重幼儿的意愿,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能多感官地参与。)

3.游戏体验:大嘴巴青蛙和小动物

扮演大嘴巴青蛙的幼儿,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问:“我的朋友,你是谁?”拿了图片的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动物回答:“我是XX 。”大嘴巴青蛙接着问:“你最喜欢吃什么?”拿了图片的幼儿根据图片上动物的喜好回答:“我最喜欢吃XX。”并互相握握手成为好朋友。但是当大嘴巴青蛙听到幼儿回答“我是鳄鱼”的时候,大嘴巴青蛙们就必须马上说出“我是小嘴巴青蛙”,反应慢的大嘴巴青蛙就要被鳄鱼带回鳄鱼池,停止一次游戏。

(评:听说游戏活动中,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和玩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清楚、简洁的介绍能增强幼儿的感知和理解。)

(三)运用角色语言,体验游戏的不同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请配教教师选取图片,扮演动物角色,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扮演大嘴巴青蛙,进行提问回答。(游戏进行2-3次)

(评:让全体幼儿参与游戏,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

2.交换角色,体验游戏

请配教教师选取图片,扮演动物角色,请一名幼儿扮演大嘴巴青蛙和配教教师面对面地进行对话,其他幼儿认真倾听观察。(游戏玩3-4次)

(评:由全体过渡到个别,在观察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对游戏玩法的理解。)

3.幼儿结伴玩游戏,体验角色对话语言

请一名幼儿选取图片,扮演动物角色,请另一名幼儿扮演大嘴巴青蛙面对面地与其进行对话,其他幼儿认真倾听观察。(请不同的幼儿,游戏进行3-4次)

(评:由教师带领游戏到幼儿自主游戏,体现了体验学习中的主体性原则。)

4.分组扮演角色,运用角色语言,体验交往

请一组幼儿在6张图片中选取一张图片,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余幼儿扮演大嘴巴青蛙,对该组的幼儿一个一个地进行提问,扮演其他动物的幼儿观察大嘴巴青蛙们的反应。

(评:在集体与个别的游戏中幼儿再次尝试实践操作,表达分享游戏经验。)

5.自选图片和角色, 自主结伴体验角色对话

请一组幼儿在若干张图片中选取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请几名幼儿扮演大嘴巴青蛙,找一个好朋友面对面地用上述方法进行提问。

(评:分组游戏提供了多元互动的机会。)

(四)活动小结

教师总结幼儿的游戏过程,鼓励会玩游戏、发言积极活跃、表达正确的幼儿,并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等一起玩这个游戏。

(评:回家与父母一起玩这个游戏,进行情境的再创与经验的迁移,相信幼儿有体验学习的潜能。)

三、社会教育体验活动

活动6社会:朋友对对碰(大班)

设计者:李兴灿

活动由来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基本上局限于同班幼儿之间,与其他班幼儿的交往交流甚少。在我园混龄分区活动中,即使打破了班级界限,幼儿仍然无法主动与其他班幼儿交流。基于这一普遍问题,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结合我园体验教育理念,我主要运用实践操作体验与问题情境体验方法,设计了幼儿的交往情境、合作操作体验活动,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中, 自主探索并讨论交友秘籍,体验与朋友快乐交往、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体验。

活动目标

(1)幼儿体验与新朋友交往的快乐,感受朋友间的美好情感。

(2)幼儿尝试大方、有礼貌地与新朋友交流和玩耍,并思考和体验交朋友的不同方式。

(3)幼儿尝试用分享、谦让、协商等方法与朋友相处。

活动重点

幼儿体验与新朋友交往的快乐与美好,尝试与新朋友交流和相处的基本方法。

活动难点

幼儿懂得与人合作玩耍的基本方法。

活动准备

表达友好的图片,表达分享、协商、谦让动作的图片,内有玩具、食物、图书等的百宝箱(每两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境体验,初识新朋友

1.情境体验

教师利用散步时间,带领幼儿与其他班级交往,引导幼儿去交新朋友。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吧。咦,那边是哪个班的老师和小朋友呢?我去跟老师认识一下。老师,您好!我姓李,请问我可以怎么称呼您呢?很高兴认识您,我能成为您的朋友吗?谢谢!小朋友们,我交到了一个新朋友,心里真开心。你们也想交新朋友吗?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看看你们能不能交到新朋友,能了解到新朋友的哪些事情。”

(评:创设交友的自然情境,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幼儿多感官参与体验。)

2.引导交友,个别幼儿交流经验

指导语:你交到新朋友了吗?谁愿意主动去与他交朋友?知道他的名字吗?怎样才能知道呢?你还可以问问他喜欢什么玩具,看看跟你的爱好是不是一样的。

(评:提供交友的情境,教师观察和支持幼儿行为,让幼儿感知感受交友的过程,获得相关经验。)

(二)游戏体验,探索交友秘籍

请找一个好朋友坐在一起,看看哪一对朋友最迅速!

1.和新朋友做游戏

“和你的新朋友做个游戏吧!脸挨脸,手拉手,抱一抱。”

(评: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挨、拉、抱”,迅速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肢体距离,体验朋友间的亲密感。)

2.回忆并表达交友方法

提问:你们是怎样交到新朋友的?你们用了什么方法?你和新朋友见面时是什么样的表情?做了什么动作?你跟新朋友说了些什么?你是怎样知道他的名字的?新朋友喜欢什么?你是怎么问的?

教师小结:原来交朋友也有方法。我们刚才一起说了这么多方法,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有哪些秘籍?(展示表达友好的图片,表达分享、协商、谦让动作的图片:微笑、友好的动作、甜甜的礼貌的话语)

(评:教师提问并认真倾听,幼儿在实践交友过程后进行表达和分享,教师再梳理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使幼儿获得整合的交友经验。)

(三)合作游戏,体验交友的快乐

给幼儿提供需要友好合作和分享的“百宝箱”,引导幼儿自选游戏、 自选伙伴,共享游戏的快乐,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游戏过程。

(评:再创情境,让幼儿主动交友,迁移合作经验,在真正的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体验朋友在一起玩耍的乐趣。)

(四)分享经验,体验快乐交友宝典

指导语:好朋友只有一个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是像交友秘籍上画的这样吗?有谁用的是分享的方法?

引导幼儿讨论并发现分享、协商、谦让等合作方法。

(评:再次分享、交流、概括、整合经验。)

(五)运用经验,体验认识大朋友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幼儿园还有很多老师,你们去认识一下老师朋友吧!记住我们的交友秘籍哦!

结束语:和朋友在一起真开心,让我们的大朋友、小朋友、新朋友、老朋友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评:让幼儿带着相关经验和感受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实现体验课程的策略之一:“向生活中延伸,在生活中体验”。)

活动7社会:有用的疏散引导箱(大班)

设计者:覃绍月

活动由来

疏散引导箱是公共场所不可缺少的安全逃生工具,在很多商场、银行、学校、楼层大厅等公共场所都有配置,幼儿对这个红色的箱子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为了让幼儿认识疏散引导箱,了解疏散引导箱内物品的名称、作用及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利用疏散引导箱内物品逃生的初步技能,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疏散引导箱,了解疏散引导箱内的物品名称、作用及基本使用方法。

(2)幼儿了解疏散引导员的职责,认真体验在疏散引导员的引导下进行的逃生练习。

(3)幼儿掌握初步的逃生技能。

活动重点

幼儿了解疏散引导箱内的物品名称、作用及基本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

幼儿在逃生练习中,大胆使用疏散引导箱内的物品。

活动准备

《 疏散应急箱作用及使用》PPT,疏散引导箱内的物品(背心、荧光棒、水、毛巾、防毒面具、电筒、口哨),疏散引导箱图片,消防警报音频。

活动过程

(一)观察疏散引导箱图片,感受疏散引导箱的重要性

1.出示疏散引导箱图片

提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箱子、消防箱……)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灭火……)

2.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个箱子呢?

幼儿自由表达已有经验。

(评:直接开门见山,通过图片引出活动主题,通过提问调动幼儿对疏散引导箱的已有知识经验。)

3.出示PPT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哪里有这样的箱子

图片一(医院):这是在医院里,箱子就放在挂号室的门口。

图片二(电影院):这个箱子在电影院里,也是放在醒目的地方。

图片三(超市):超市门口也有这样的箱子。

图片四(商场):在商场的楼梯处也有这个箱子。

小结:这个箱子到处可见,它是很重要的。发生火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箱子来逃生。

(评:再次通过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疏散引导箱的重要性。)

(二)探索体验,初步了解疏散引导箱物品的使用方法及逃生方法

(1)问题引导:(出示疏散引导箱)箱子里有很多的东西,火灾发生时,这些东西可以怎样帮助我们逃生呢?请你们来试一试吧!

(2)自主体验,选择疏散引导箱中的物品,并探索使用方法及逃生方法。

(3)教师巡回观察:你拿的是什么?这个怎么用?怎么逃生?

(4)交流表达,让幼儿说说疏散引导箱里物品的使用方法及用途。

问题引导:刚才你拿的是什么逃生工具?(规范名称)这个怎么用?它可以怎样帮助我们逃生?

(评:此环节教师利用体验式教学的尊重性原则,充分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体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观察体验, 了解疏散引导箱物品的使用方法及用途

1.观看视频,让幼儿了解、体验疏散引导箱的用途、作用、使用方法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逃生方法,这些物品到底是如何使用的呢?我们请消防叔叔来告诉我们吧!(播放视频)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物品的使用方法和作用,附带讲解疏散引导员的职责

师:孩子们,现在知道这个箱子叫什么名字了吧?(疏散引导箱)这个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火灾逃生)

在逃生的时候,我们要听谁的指挥呢?(疏散引导员)对,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是要在疏散引导员的指示下,找到正确的逃生出口,安全逃生。

(评:此环节通过请消防员叔叔讲解和教师示范相结合,帮助幼儿梳理正确的消防知识。)

3.谈话交流,体验怎样逃生

师生谈话讨论。

师:大火真的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跑、使用箱子里的物品、寻找疏散引导员)

发生火灾的时候,我们不要惊慌,在疏散引导员的指挥下安全逃离。

(评:通过谈话,为幼儿营造出“火灾”的情境, 引导幼儿将刚才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4.逃生演练,情境体验:“大火来了”

播放消防警报声,幼儿体验逃生情境。

请一名教师当疏散引导员,幼儿在疏散引导员的指导下进行逃生。

5.活动小结,体验安全逃生的喜悦

今天小朋友们很棒!我们遇到了大火,没有惊慌,利用疏散引导箱内的工具快速地离开了火灾现场,现在我们终于安全了!

回家后,我们把正确的逃生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你们认识的人,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评: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适应。此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的“火灾”情境,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四)活动延伸,寻找幼儿园疏散引导箱

疏散引导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就去幼儿园找找疏散引导箱在哪里吧。

(评:相信幼儿经过了看图片、看视频、操作实物、听讲解、模拟场景等一系列体验后对疏散引导箱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火灾逃生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活动8社会:有趣的禁止标志(大班)

设计者:冉春

活动由来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同的符号标志,它具有不同的寓意。在众多的标志中,禁止标志最能引起我们的警觉,提醒人们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体现出环境与人的互动。大班幼儿在主题标志的影响下,热衷在超市、商店、餐厅等地方寻找各种标志。其中,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禁止标志,通过认识禁止标志活动,幼儿都迷上了玩禁止标志的游戏。为加深幼儿对禁止标志的认知和运用,教师引导幼儿在班级教室设计了适宜的禁止标志,用于班级活动管理,让幼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禁止标志,了解禁止标志的含义、特征及对行为的规范功能。

(2)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设计多功能室的禁止标志,体验制订规则并遵守规则的乐趣。

活动重点

幼儿理解禁止标志的含义及其特征,能够遵守不同场所的禁止标志规则。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设计多功能室的禁止标志。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初步认识各种标志,对禁止标志有初步的了解,有见过不同禁止标志的经验。

(二)物质准备

(1)教师教学用具:幻灯片、黑板、音乐、禁止标志卡片(禁止说话、禁止拥挤等)。

(2)幼儿操作用具:白纸、红色和黑色的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体验,理解禁止标志

幼儿进入教室,教师出示相应的禁止卡片(禁止说话、禁止拥挤),示意幼儿尽快安静入座。

问题引导:你们看到我手中的标志了吗?

我拿的是什么标志?(禁止标志,禁止说话、禁止拥挤)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禁止标志)

它们在颜色和形状上有哪些相同?(有红色的圆圈、红色的斜线)

禁止标志有什么相同的作用?(禁止去做某件事)

对,禁止标志就是禁止我们去做某件事情,这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去做的。

(评:作为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第一步,此环节教师通过创设出的情境引导幼儿直观理解禁止标志的意义。并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禁止标志,让幼儿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直接进入活动主题。)

(二)分享体验,说说对禁止标志的理解

1.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手中的禁止标志

师:昨天我们收集了许多禁止标志,请小朋友看一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到的是什么禁止标志,它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和同伴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评: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第二步“感知和感受”。社会领域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亲自参与实践,此环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给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机会。教师充分支持幼儿,并观察幼儿的表达表现,肯定幼儿有价值的经验。)

2.师:请两个小朋友分享手中的禁止标志(一个安全保护,一个文明行为)

提问:你的是什么禁止标志?为什么要禁止这种行为?

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禁止标志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禁止符号是保护我们安全的,有的是提醒文明行为的。

(评:此环节在幼儿交流表现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概括整合出禁止标志的不同作用,提升经验。)

3.操作体验,给标志分类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禁止标志,是保护安全的还是提醒文明行为的?请把它分类贴到黑板上。

4.操作体验,粘贴禁止标志

5.行为体验,巩固经验

教师拿出放错的禁止标志,提问:这是什么禁止标志?它有什么作用?应该放在哪里?

引导幼儿将放错的标志放在正确的位置。

(评:此环节将六步体验教育模式中的第三、四、五步融入其中。帮助幼儿巩固对禁止标志作用的认识,重新审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总结判断。)

(三)生活体验,回忆禁止标志

1.情境体验(出示第一个场景:天桥),认识天桥上的禁止标志

问题引导: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禁止标志,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天桥上会有些什么禁止标志?

幼儿猜测,教师点击PPT。

2.情境体验(出示第二个场景:电影院),认识电影院里的禁止标志

问题引导: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又会有哪些禁止标志呢?

幼儿猜测,教师点击PPT。

小结:公共场所会有许多禁止标志,它们提醒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看到禁止标志后我们一定不能去做标志里禁止的事情,你们能做到吗?

(评: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中的第六步“经验迁移”。社会领域活动必须跟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学以致用。此环节教师通过再创情境,帮助幼儿在理解禁止标志的经验基础上,将禁止标志的作用运用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初步的经验迁移。)

(四)合作体验,制订规则

指导语:今天,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的禁止标志,现在我们来为多功能室设计禁止标志吧!多功能室是我们小朋友和老师经常活动的地方,这里也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行为,还需要设计哪些禁止标志呢?请你们讨论一下吧!

1.幼儿分组讨论,体验设计禁止标志

要求:用红色的笔画圆圈和斜线,黑色的笔简单地画出需要禁止的事情。

拿好自己的纸笔进行现场设计,设计时间为10分钟。

2.交流体验,展示本组禁止标志的设计

每一组推选一位幼儿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禁止标志。

第一组完整介绍自己的设计;第二组请其他组的幼儿来猜标志;第三组完整介绍自己的设计;第四组介绍时教师请其他幼儿发现与前三组不同的禁止标志。

(评:此环节仍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中的最后一步“经验迁移”,但是比上一环节又有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幼儿从经验判断到创造性设计、从说到做、从个人到小组合作,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五)活动延伸,为别的班介绍禁止标志

指导语:刚才我们共同为多功能室制作了禁止标志,这些标志能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保持文明行为,你们能做到吗?

活动结束后,我们去给其他班的弟弟妹妹介绍我们设计的禁止标志吧,提醒他们看到禁止标志后要注意安全和保持文明行为。

(评:经过这样的全方位的体验后,幼儿对禁止标志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能结合生活经验加以灵活地运用。)

四、科学探究体验活动

活动9数学:排序乐园(大班)

设计者:刘娟

活动由来

晨间锻炼时,幼儿在各个户外运动区开心地摆弄运动器材,尝试着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挑战着自己。在摆弄器材时,幼儿发现教师摆放的器材是有规律的,而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摆放的器材是随机的。摆弄间幼儿通过操作去探究什么叫规律,学习如何有规律地排序。

体验是幼儿的,是我们无法替代的;体验是真实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体验教学就应具备这两种因素——一是来源生活,二是幼儿亲身操作感受。大班科学活动“排序乐园”就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和感知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排序活动产生兴趣,乐意观察生活中简单的排序规律。

(2)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发现AB、 ABB、 ABC等不同排列规律,并尝试创新排列规律。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发现AB、 ABB、 ABC等不同排列规律。

活动难点

幼儿尝试创新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有物体的差异排序经验,在引入活动时能调动已有经验进行AB排序。有表征记录的经验,帮助幼儿及时记录和理解各种排序规律。

(二)物质准备

排序记录表若干,男孩、女孩图标,哑铃,拉力器,铃圈,地标,中型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排队体验,感知规律(www.xing528.com)

(1)请幼儿排队参与活动,一队按一男一女规律排队,一队按两男两女规律排队。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这样排队的感受。

(3)尝试做排队规律的记录(贴男孩、女孩图标)。

(评: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排队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本次活动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改变随意排队的方式,用简单的AB、 AABB排队引入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规律的特点——重复出现,并用贴图标记录下排队的序列,让幼儿从直观具体的排队经验上升为抽象的符号经验,为后面的记录做经验准备。)

(二)观察器材,发现排列规律

1.幼儿寻找预设场地周围物品的排列规律,分组将寻找到的规律用符号方式做成记录卡

预设情境:跨跳区的AB排列、平衡区的ABB排列、跳跃区的ABC排列。

预设问题一:幼儿被器材吸引,忘记寻找规律。

教师指导:先让幼儿摆弄器材,消除新奇感。

预设问题二:幼儿不会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观察幼儿在干什么、在思考什么、在记录什么。发现幼儿自我建构的经验,在全体幼儿中评价鼓励;启发帮助幼儿解决记录时遇到的困难,必要时示范记录。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规律记录卡

请幼儿自愿交流自己的记录;请记录上有特点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教师出示规律卡,小结跨跳区、平衡区、跳跃区地标的排序规律。

(评: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尊重原则,此环节给予幼儿大胆操作尝试的机会,并相信幼儿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活动有目的地先安排幼儿自由地在各区域中跳一跳、跨一跨、走一走,在运动中体验各区域器材的排列规律,获得感知经验。)

(三)操作体验,摆放器材,创新排列规律

幼儿自选哑铃、拉力器、铃圈、地标、中型积木等物品进行排序。

(评:幼儿对于排序的几种简单的规律有了感性、理性认识,知道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那么让幼儿利用其他器材按学习过的规律去摆放,巩固经验,或者创造新规律,迁移经验,对其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提升和挑战!)

(四)延伸体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排序现象

指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藏着规律,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发现许多规律,同时,我们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请把你们刚才自己玩的排序告诉别的小伙伴,好吗?

(评:幼儿知道什么是规律之后,一定会发现我们衣服的花纹有规律、花园的栅栏有规律、斑马线有规律……幼儿惊呼:“哦!这就是规律!”提出要求让幼儿把对规律感知的敏感性扩展开来,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和趣,用规律排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10科学:正负对对碰(大班)

设计者:刘娟

活动由来

该活动属于主题活动“符号会说话”的生成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分别探究了图形符号、文字符号、数字符号,未涉及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常见符号。电动玩具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其中掌握电池的正确安装、理解正负极符号的指示意义,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电池的探究兴趣,帮助幼儿获得电池特点和工作原理的相关经验,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电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认识电池的结构,发现电池结构与“+”“ -”符号的关系。

(2)幼儿探究电池正确组装的方法,理解“+”“ -”符号的指示意义。

(3)幼儿体验用符号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重点

幼儿发现电池结构与“+”“ -”符号的关系,理解“+”“ -”符号的指示意义。

活动难点

幼儿了解电池产生电的原理,使其对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产生兴趣。

材料准备

(一)经验准备

有过玩耍、安装电动玩具的经验。

(二)物质准备

(1)教师教具:电路图、灯泡、电池、电线、“+”“ -”符号。

(2)幼儿学具:电动玩具、电动物品(剃毛器、电池小风扇)及配套的电池。

活动过程

(一)情境探究体验:玩一玩,找一找,发现电池的结构

幼儿自由地摆弄电动玩具或电动物品,发现并认识电池的结构。

1.打开电池盒,取下电池,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还会动吗

小结:电池的电流让玩具、剃毛器、小风扇等动了起来。

(评:教师提供材料,幼儿自由尝试实践操作,让幼儿自主发现电池的结构。此环节既遵循了体验六步法,也体现了体验原则中的尊重原则。)

2.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的电池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电池有长短粗细的不同、形状(方、圆)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两头,一头是突出的头叫“正极”;一头是平平的底叫“负极”。

(评:通过看、摸、说,让幼儿感知和理解电池的结构。)

(二)操作体验:试一试,装一装,探究电池结构与“+”“-”符号的关系

1.操作:幼儿把电池装回去,让电动玩具或电动工具重新动起来

(评: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幼儿探索如何让玩具重新动起来,初步感知电池正负极。)

2.分享:用的什么方法安装?电动玩具或电动工具动了吗

小结:电池的正极用“+”表示,电池的负极用“ -”表示,可以对照电动玩具或电动工具上的标志安装,也可以根据弹簧的方向安装。

(评:通过尝试操作体验和交流分享,让幼儿再次感知电池正负极。)

(三)观察实验:“灯泡发亮”, 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

1.教师操作“灯泡”发亮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灯泡的放置位置、电线连接的方法

“电池可以让电动玩具、电动工具动起来、灯泡亮起来,那么电池是怎样具有这种魔力的呢?”

(评:教师提供认知情境,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从而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

2.出示电路图,引导幼儿了解电池工作的机制

(评:经过之前的操作体验,教师将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幼儿了解灯泡发亮原理。)

活动11数学:毛毛虫逛公园(小班)

设计者:叶维

活动由来

《指南》要求小班幼儿“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主要是对形状的整体认知和命名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毛毛虫逛公园”的情境化游戏体验学习活动,由多个游戏贯穿,强调生活中感知、体验和操作,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变教室为户外场地,变图片为生活中的实物,注重幼儿自主学习和经验建构的过程。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验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

(2)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明显特征。

活动重点

幼儿体验感知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能根据图形说出名称。

活动难点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明显特征。

材料准备

(一)经验准备

让幼儿提前熟悉儿歌《毛毛虫》。

(二)物质准备

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实物若干。

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形象宝宝各两个(嘴巴设计成圆形、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且将嘴巴镂空),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卡纸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体验,感知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

教师设置游戏情境:教师扮演毛毛虫妈妈,幼儿扮演毛毛虫宝宝,毛毛虫妈妈带领宝宝逛公园。(教师将卡纸饼干按照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分类摆在地面上)

1.感知、体验圆形

教师带领幼儿边爬边念儿歌《毛毛虫》——毛毛虫,爬呀爬,一爬爬到饼干上,咔吧咔吧吃掉它。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圆形的明显特征,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来。

(评:教师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通过模仿毛毛虫和念儿歌,让幼儿多感官参与,感知和感受圆形的明显特征,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

2.感知、体验三角形

教师带领幼儿边爬边念儿歌《毛毛虫》——毛毛虫,爬呀爬,一爬爬到饼干上,咔吧咔吧吃掉它。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三角形的明显特征,并用点数的方法数数三角形的三个角。

(评:在教师引导下,幼儿在游戏中观察感知三角形的明显特征,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

3.感知、体验正方形

教师带领幼儿边爬边念儿歌《毛毛虫》——毛毛虫,爬呀爬,一爬爬到饼干上,咔吧咔吧吃掉它。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正方形的明显特征,并让幼儿和教师一起数数正方形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评:让幼儿多感官参与,在游戏中观察和感知正方形的明显特征,知道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二)游戏体验:“喂毛毛虫吃饼干”,再次巩固图形认知

教师分别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形象的两个毛毛虫宝宝,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嘴巴的形状,并按照形状喂相应形状的饼干。

教师:这两个毛毛虫的嘴巴分别是什么形状呢?我们应该喂它们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评:教师把三种形状的毛毛虫形象出示给幼儿,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从而加深对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也体现了幼儿体验式学习中的过程性。)

(三)实物操作体验,再次感知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

通过让幼儿摆弄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实物体验,进一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教师设置一条长长的路,路的周围铺满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实物,让幼儿自由选择,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实物,能正确说出其形状。

(评:教师再创情境,游戏以实物的形象呈现。游戏中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幼儿大胆说出其形状,从而加深对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感知。)

(四)操作体验,在环境中寻找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发散思维

教师带领幼儿在环境中找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教师将圆形、三角形及正方形的糖果装在圆形的盒子里。幼儿找到,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想吃什么形状的糖果。将糖果作为奖励幼儿的礼品。

幼儿:我找到了XX(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糖果。我想吃XX(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糖果。

(评:将游戏情境带到现实生活环境中来,有助于幼儿经验的迁移,发散幼儿的思维。)

活动12数学:“1”和“许多”(小班)

设计者:马豆豆

活动由来

《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在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的数学经验,因此,结合小班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本次数学体验活动,引导幼儿在若干个游戏情境和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数学的乐趣,建构“1”和“许多”的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知“1”和“许多”,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幼儿对数学现象感兴趣,在周围环境中发现“1”和“许多”数量现象。

(3)幼儿喜欢在情境操作中学数学,并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幼儿能区分“1”和“许多”,知道什么是1个,什么是许多。

活动难点

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数字1。

(二)物质准备

小猫头饰若干,小鱼若干、石头若干(小鱼和石头可以用积木代替), 自制“鱼池”和“锅”道具,盘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体验:小猫找鱼

教师带领幼儿以“小猫饿了,出去抓鱼吃”为主题进入活动场地,感知、发现“1 ”

和“许多”。

师:小猫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出去找鱼吃吧!

教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小猫(幼儿带上小猫头饰),一起玩游戏发现“1”和“许多”。

(评:情境性是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之一,以动物角色扮演进入情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抓鱼途中,发现小路上有1块大石头和许多小石头,引入“1”和“许多”。

(评:有目的地创设学习情境, 自然地进入学习过程中,体现“有教无痕”的教育思想。)

(二)游戏体验:抓池塘里的鱼,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

1.观察鱼池里的鱼,进一步感知“许多”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鱼池”边,引导幼儿观察里面的鱼的数量。

师:看,小猫们,鱼池里有什么?(鱼)

(2)幼儿自由数鱼,尝试点数。

师:池塘里有1条大鱼,许多小鱼。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些数不清的鱼,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许多”。

(评:幼儿通过观察,直观地感知“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

2.操作体验,抓池塘里的鱼,初步感知数量1

(1)幼儿每人抓1条鱼,感知数量1。

师:哇,这么多的小鱼,来,让我们每只小猫都抓1条鱼回家吧。

(2)引导幼儿说出1条鱼。

师:你们抓了几条鱼呢?请你们来说说吧!

(评:通过“抓鱼”,体现体验教学的五性特点之一“亲历性”。)

(三)游戏体验:“煮鱼”和“吃鱼”,感知、体验“1”和“许多”的关系

1. “煮鱼”,知道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1)幼儿依次将自己手里的1条鱼放进“锅里”。

师:小猫真棒,每只小猫都抓到了1条鱼,现在把你们的小鱼放进锅里煮来吃吧!

(2)观察锅里的许多鱼。

师:小朋友们,锅里现在有1条鱼还是许多鱼?小朋友把手里的鱼一条一条地放进锅里,看,现在锅里就有许多鱼了。原来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评:由“1”变成“许多”,幼儿不断地内在感受数量变化的过程。)

2.“吃鱼”,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引导语:鱼煮熟了,来,我们开始吃鱼了。猫妈妈要把鱼分给每一只小猫,但是猫妈妈先要请一只小猫来发盘子。

(1)猫妈妈这里有许多的盘子,现在请一只小猫帮猫妈妈一个一个地分给小猫。(猫妈妈的许多盘子变成了小猫手里一个一个的盘子。)

(2)教师把“许多”鱼分给幼儿,每人1条。

(3)幼儿说说自己分到几条鱼。

(4)教师小结:刚才锅里有许多鱼,现在分给你1条、你1条……锅里的许多鱼被分完了。我们可以把“许多”分成很多1个、1个、1个……

(评:持续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幼儿的学习潜能,支持不同水平幼儿体验学习的能力发展,通过观察、提问支持幼儿的表达与分享。在小结中梳理以提升幼儿的经验。)

(四)游戏体验:听音做动作,表现“1”和“许多”

1.听声音拍手,感受“1”和“许多”

老师拍一下手,你们跳一下,老师拍许多下手,你们跳许多下。

2.听声音跺脚,感受“1”和“许多”

老师拍一下肩,你们就跺一下脚,老师拍许多下肩,你们就跺许多下脚。

(评:再创游戏情境,进行经验迁移,运用多种感官体验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

(五)观察体验:找一找,看一看,活动室里哪些物品只有1个,哪些有许多

(六)游戏体验:许多小猫走到猫妈妈身边来,又1个1个地走出活动室

(评:情境和角色扮演贯穿活动始终,体现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性”和“深度参与性”特点,幼儿快乐地享受学习过程。)

五、艺术体验教育活动

活动13歌唱:《盖房子》(大班)

设计者:李静

活动由来

歌唱教学是深受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但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往往又局限于教师一遍遍反复教,幼儿一遍遍机械模仿唱。幼儿园歌唱教学如何体现音乐教育的美感,如何让幼儿在自主、有灵性的体验中学习唱歌,理解和记忆歌词,有情感地歌唱和表现歌曲内容,这一直是我在幼儿园体验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实践重点。

《盖房子》这首歌曲选自大班主题活动“大房子,小房子”,歌曲旋律简单,内容形象生动,音乐节奏轻快,表现了建筑工人愉快劳动、紧张工作的情感,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且歌词中几个盖房子的动作“搬、叠、砌、加”易于模仿和表现,非常适合幼儿在动作体验中学习理解。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歌曲旋律及歌词重复出现的美感,体验欢快活泼的节奏和盖房子的喜悦心情。

(2)幼儿大胆尝试用动作表现歌中搬、叠、砌、加砖,抹水泥,盖房顶,开扇门等盖房子的情境,加深理解,记忆歌词。

(3)幼儿尝试看图谱学唱歌,联想和记忆歌词,歌声自然,音准,节奏稳,吐词清楚。

活动重点

幼儿感受歌曲旋律及歌词重复出现的美感,体验欢快活泼的节奏和盖房子的喜悦心情。

活动难点

幼儿尝试看图谱学唱歌,联想和记忆歌词。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让幼儿初步了解盖房工人劳动的动作与过程。

(二)物质准备

图片及PPT、歌曲音频文件、投影仪、场地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体验:观察盖房子场景,模仿盖房子的动作

播放PPT,观察讨论:

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工人叔叔在用什么盖房子?怎样盖房子?(搬砖、砌砖、抹水泥、加房顶、开门窗等。)

(评:作为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第一步,此环节通过图片欣赏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盖房子的情境,进而为进入活动主题做好准备。)

(二)交流体验:赏歌、唱歌,大胆交流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情感

1.教师引导、提问,幼儿初步感知

师:从图片上,我们知道了怎样盖房子,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盖房子》,听听歌曲是怎么唱的?

提问:

(1)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

(评:此提问让幼儿从旋律中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风格,感受盖房子的喜悦心情。)

(2)歌里唱了什么?歌里唱的盖房子做了哪些事情?

(评:此提问让幼儿回忆歌词内容,从歌词中提取几个关键动作。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中的第二步,让幼儿初步感知和感受乐曲、歌词的美。)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的是工人叔叔在盖房子,歌曲欢快热烈,生动有趣又好听!

2.练声感受旋律,体验盖房子的快乐心情

(评:此环节将歌词中的四个动词提出,是为了突破歌曲的难点,加深幼儿对歌词和旋律的印象。)

3.幼儿欣赏图片,模仿动作,感受歌曲节奏,理解歌词

教师出示“盖房子”图片,并引导幼儿结合图片用前面探索、想象的动作(或老师设计的动作),记忆、理解、表现歌中唱到的“搬、叠、砌、加砖,抹水泥”等歌词内容。

(评: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第三步,通过图片, 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实践。让幼儿一边看图,一边进行动作模仿,体验歌曲节奏,理解歌词内容。)

4.再次欣赏歌曲,做律动表现盖房子的动作和过程

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动作,继续熟悉歌曲。

(评:此环节是为了帮助幼儿继续熟悉歌曲及节奏。)

5.边唱边跳,创编歌曲

师:修房子是从下往上,还是从上往下?你怎么用动作表现屋子修高了?用什么动作表示盖房顶,开扇门?

引导幼儿探索创编“我的房子盖得高,房子坚固不会倒,盖上大屋顶,再开一扇门”,用不同动作表现歌词内容。

(评: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第四步:表达与分享。通过听歌曲、看图片、学唱部分乐句、做动作,充分调动幼儿多感官,使幼儿对歌曲充分感受,充分体验。)

(三)实践体验:尝试看图谱,用哼唱、接唱形式感受旋律与歌词的异同

出示歌曲图谱,提问:你觉得这首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有哪些部分是重复的?

(评:此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图谱,感受歌曲乐句的特点。此环节虽然简单,却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中比较重要的第五步,通过观察对比,帮助幼儿概括提升经验,从而形成自己对歌曲的认识和看法。)

(四)角色扮演体验:配动作演唱歌曲,完整表现歌曲形象与情感

幼儿用前面创编和练习的动作,跟随伴奏完整演唱、表演歌曲,体验歌唱的乐趣。

幼儿扮演建筑工人,配动作。教师领唱,幼儿接唱,完整演唱歌曲,体验师幼共同表演歌曲的乐趣。尝试用男孩、女孩对唱形式演唱歌曲,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情趣。

小结、评价幼儿的歌唱活动,为幼儿送上“劳动奖章”。

(评:此环节是六步体验教育模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活动的高潮。相信经过前面几步的感受、体验,幼儿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并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达到自信演唱歌曲的目的。)

附歌曲:

活动14舞蹈:《烫火锅》(大班)

设计者:陈艳辉

活动由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班幼儿很喜欢在游戏中玩“烫火锅”的游戏,我便尝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用富有艺术性的舞蹈动作大胆、有创意地表现烫火锅这一生活画面,体会美感及乐趣。

活动目的

(1)幼儿喜欢欣赏和学跳舞蹈,感受、体验舞蹈欢快的节奏与情绪。

(2)幼儿联想烫火锅的生活经验,大胆尝试用舞蹈动作表现吃火锅时的姿态与表情。

(3)幼儿了解与本舞蹈相关的语汇,舞蹈动作大方、协调,有韵律感。

活动重点

幼儿欣赏并学跳舞蹈《烫火锅》,体验舞蹈欢快的节奏与情绪。

活动难点

幼儿联想烫火锅的生活经验,大胆尝试表现吃火锅时的姿态与表情。

活动准备

舞蹈组合音乐《小小竹排》、舞蹈音乐《烫火锅》、火锅桌子情境道具。

活动过程

(一)随乐起舞,体验古典舞姿的韵律美

教师带领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体验、练习中国古典舞姿的美感。

(评:此环节按照体验课程的经验原则,以练习、体验为基础,调动幼儿已有的舞蹈经验,让幼儿体验舞蹈的韵律美,进而为活动做准备。)

(二)唱唱《烫火锅》,激发跳舞的兴趣

1.用轻快的节奏、洪亮的声音复习歌曲《烫火锅》

师:小朋友们都吃过火锅吧?谁能与大家分享,说说哪家的火锅最好吃,味道怎么样呢?

师:前几天,有位火锅店的老板听说我们园的小朋友演唱的一首《烫火锅》的歌曲很好听,他很想请我们的小朋友去他的店里表演呢!小朋友想不想去呀?

师:那我们就用轻快的节奏、洪亮的声音演唱一遍吧。

(评:此环节让幼儿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吃火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复习歌曲,从而体现体验课程四大原则中的主体原则。)

2.尝试配简单动作,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的《烫火锅》唱得真不错,如果再加上一些动作那就更棒了。来,小朋友们,我们来尝试加点动作再演唱一遍吧。

(评:通过创编简单的动作,帮助幼儿熟悉和理解歌曲,为主题活动做铺垫。)

(三)欣赏舞蹈《烫火锅》,感受舞蹈的基本动作

1.欣赏教师创编的《烫火锅》舞蹈,引导幼儿感受舞蹈动作的形象、情态、韵律美

师:老师从你们的歌里都感受到了火锅辣乎乎的感觉,小朋友们,这段音乐我们可不可以用来跳舞呢?用哪些动作表现呢?

师:刚才你们唱歌时, 自己给歌曲配上了一些动作,老师觉得很棒。那你们想看我为这个歌曲编的舞蹈吗?好,我希望小朋友们在老师跳舞的时候,仔细看老师的舞蹈中,手和脚有哪些动作,想想你喜欢什么动作。

(评:通过欣赏教师创编的舞蹈,充分调动幼儿多感官,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舞蹈动作的形象、情态和韵律美。)

2.边议边学,引导幼儿学跳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师:刚刚老师的舞蹈中手上有哪些动作?脚下有哪些基本舞步?(娃娃步、小碎步、扭胯、蹦跳步)

幼儿说出动作时教师边唱边跳,幼儿模仿。

(评:此环节让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在分享和交流的同时模仿和学跳,从而对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加深印象。)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找位置,我们一起来跳《烫火锅》这个舞蹈。

(评:幼儿自由找位置跟着教师学习舞蹈,再次体现了体验学习中的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尊重幼儿,也让幼儿主动参与。)

3.激发想象,鼓励幼儿创编自己想跳的舞蹈动作,体验自信

师:刚刚宝贝们学习了老师创编的舞蹈《烫火锅》,你们想自己创编一些《烫火锅》的舞蹈动作吗?你还想编哪些动作?

(评: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创编自己想跳的舞蹈动作,充分相信幼儿有体验学习的潜能, 同时尊重幼儿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四)尝试分组,体验自编动作,相互交流分享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围成一个“小锅”来创编你们喜欢的烫火锅舞蹈。可以跳老师教的动作,再加上一些自己编的动作。

1.引导幼儿分组体验、创编个别动作

师:小朋友们,刚刚创编的舞蹈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组创编的动作?谁编的动作最棒、最美、最热闹、最有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夸夸自己都是最棒的舞蹈家。刚刚老师发现每一个“小锅”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这一组他们创编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动作,在烫火锅的这个动作上他们不仅用一双筷子,有些还用两双筷子一起夹。又比如那一组舞蹈时表情特别的棒,你看他们吃了火锅后辣得直摇头、扇嘴巴,高兴得蹦了起来。这些表情让他们的火锅舞表现得生动形象。还有一组的小朋友们,他们创编的舞蹈运用了许多我们学过的基本舞步……

(评:教师通过观察各小组的创编表演,提炼各组的经典舞蹈动作, 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用舞蹈动作表现吃火锅的姿态与表情。)

2.请创编有特点的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编的动作

师:刚刚老师发现这一组创编得很棒,请小朋友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再表演一次吧。

(评:由全体过渡到小组,再到个别尝试编创,并通过幼儿分享交流和教师的整体梳理,让幼儿在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同时给幼儿提供多元互动的舞蹈学习机会。)

(五)集体跳舞,分享舞蹈的快乐

师:刚刚我们烫的是一个“小锅”,现在我想请全部的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锅”再次创编烫火锅的舞蹈,你还可以创编一些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的动作。

师:孩子们,这次你们一起跳烫火锅的舞蹈,请注意舞蹈的节奏,你的姿态要美,要大方,脸上的表情要欢快而热烈。这次老师和你们一起跳,我请×××老师作摄像师,把我们跳的舞录下来,等会儿一起来欣赏,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烫火锅啰,用你们优美的歌声,轻快的舞步,唱起来、跳起来吧,用我们的舞蹈来赞美我们火红的生活和美丽的家乡吧!

(评:通过前面的感受、体验、欣赏和创编,幼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验,能够在欢快的节奏与情绪中舞蹈,并大胆用舞蹈动作表现吃火锅的姿态与表情。)

小结:小朋友们刚刚创编的舞蹈太精彩了,你听,老师们都为你们鼓掌了。现在我们就回到教室去看看刚刚宝贝们创编的烫火锅舞蹈视频吧!

(评:幼儿自己看自己创编的舞蹈环节,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自我学习,也体现了四大原则中的内省原则。)

活动15绘画:画西瓜(大班)

设计者:李政

活动由来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的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美。同一个事物,欣赏的人不同、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欣赏事物的美,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根据体验学习的多感官尝试方法,我将从“猜瓜”“看瓜”“摸瓜”“画瓜”“尝瓜”等游戏中带领幼儿深度体验画西瓜的方法和乐趣。

活动目标

(1)幼儿愉快、 自主地绘画西瓜,体验大胆尝试和表达自我感受的乐趣。

(2)幼儿学习从一个视角观察和从多角度观察西瓜外形特征的方法,感受和表现西瓜的不同形态。

活动重点

幼儿愉快、 自主地绘画西瓜,体验大胆尝试和表达自我感受的乐趣。

活动难点

幼儿通过一个视角观察、多角度观察,用绘画表现西瓜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西瓜,能初步说出西瓜的颜色、形状等。

(二)物质准备

教师:大西瓜一个、布一张、西瓜刀一把、大黑板两块。

幼儿:油画棒每人一盒、记号笔每人一支、四开白纸。

座位:幼儿与教师围坐成圆圈,中间放一张桌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观察体验画西瓜

1.教师出示用布包裹的西瓜,请幼儿猜测

引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水果,你猜是什么水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不同角度揭开西瓜的不同部位,引导幼儿观察看到的西瓜

提问:你看见了什么样的西瓜?(引导不同方位的幼儿从颜色、结构、大小等方面描述自己看到的西瓜的样子。)

(评: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此环节,教师通过实物欣赏让幼儿直接感知物体特征,最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不同视角、方位进行观察感受,从而形成不同的体验。)

(二)第一次尝试画西瓜,体验从一个视角观察的西瓜和多角度观察的西瓜的不同特点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绘画自己看到的西瓜

绘画提示:

A:请你将看到的西瓜用记号笔绘画出来。(不涂色)

B:请将西瓜画大、画清楚。

2.幼儿将绘画的西瓜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其观察

提问讨论:孩子们画的是同一个西瓜吗?怎么画得不同呢?为什么?(对部分作品不清楚的,可请绘画者自己来讲述)

猜猜这个西瓜可能是哪个方位的小朋友画的。(教师可结合西瓜实物来公布幼儿猜测的正确答案)

小结:每个幼儿观察的角度不同,画出的西瓜不同,表现出的西瓜的特点也不一样。

(评: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及同伴作品的欣赏对比,再一次让幼儿明白要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美。)

3.游戏体验:西瓜变变变

引导幼儿发现西瓜的不同形态,学习多角度观察。

西瓜变变变:教师将西瓜用刀切开,切出不同形态。

引导幼儿观察:

A:切开西瓜,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颜色?

B:老师将西瓜切出了什么形状,与切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C:一块西瓜,我们从不同角度看,有什么不一样?

4.将不同形态的西瓜分到幼儿桌子上观察

(评:从观察西瓜完整的外形到切开后的不同形状,教师再一次让幼儿学习应从不同角度欣赏感受实物的美。)

(三)幼儿再次尝试画西瓜,通过多角度观察,选择喜欢的角度,表现西瓜的形态及色彩

1.幼儿再次尝试绘画,教师提绘画要求

A:选择喜欢的西瓜绘画,并涂上自己观察到的色彩。(记号笔勾线,油画棒涂色。)

B:将喜欢的西瓜画在第一次尝试画的西瓜旁边。

C:有序取放材料,用后还原。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先认真观察再绘画

3.将幼儿完成的作品全部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评价

4.肯定幼儿绘画时的大胆尝试,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你喜欢哪张画,你为什么喜欢?

交流:下次画画的时候,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想法?

(评:根据体验课程的内省性原则,幼儿由第一次创作→经验梳理→建构经验→再次创作,经历了主体的自我学习。)

(四)绘画结束,幼儿一起品尝甜甜的西瓜

(五)延伸活动:课后,幼儿进一步探索西瓜的构图

(评:相信幼儿经过经验的不断建构,会更加深刻地形成自我的经验,并将之不断迁移。经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成长不仅仅是掌握画西瓜的方法,更是学习多角度、多视角地去认识观察事物的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最重要的!)

活动16绘画:流动的颜料(大班)

设计者:龚艳

活动由来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需要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颜料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给幼儿强烈的色彩冲击,也能带给幼儿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在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中,我班幼儿具备一定想象力和美术创作力,已有了较好的绘画基础和较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将颜料画与线描添画相结合,设计了本次有趣的“流动的颜料”创意体验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探究绘画颜料,并大胆尝试有控制地让颜料在画纸上流动,形成独特图案,感受颜料流动的乐趣。

(2)幼儿体验从整体、局部、多方位等不同角度观察图案并借形想象,添画出相关场景。

(3)幼儿乐意分享自己的想象及感受。

活动重点

能整体、局部、多方位地观察图案并借形想象。

活动难点

大胆想象并进行添画。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知道颜料有流动性;玩过颜料作画。

(二)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颜料杯、颜料、牛皮纸。

(2)学具准备:颜料、牛皮纸、透明纸杯、毛巾、罩衣、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体验颜料的流动

1.出示瓶装颜料,观察颜料的流动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杯子,小朋友看看里面是什么?

教师用两个杯子将颜料来回流动。

师:颜料在两个杯子间可以流动,(出示牛皮纸)那颜料在画纸上会不会流动呢?小朋友猜猜(幼儿大胆猜测)。

2.感受、理解颜料流动的要求

师:如果颜料能流动,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颜料在画纸上流动得更宽更远,且不流到地上。如果流到地上怎么办?(要用湿毛巾及时擦干净)现在我们就去试试吧。

(评:此环节,教师通过简洁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通过“宽”和“远”两个字,准确地提出了对幼儿操作的要求,开门见山地引入操作实践环节。)

(二) 自由探索,操作、体验颜料的流动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颜料的流动

教师提示语:可以将颜料倒在一个地方,也可以倒在几个地方;可以倒一次,也可以倒几次,看看有没有不同。

2.小结颜料流动的秘密

师:现在我们把画纸放在一起来找一找颜料流动的秘密。

提问:颜料在纸上可以流动吗?谁的颜料流得最宽最远?你是怎么做的?(一起倒出颜料、一点一点倒出、颜料倒成线状,摇动纸张)

小结:原来颜料倒在纸上,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流动出不同的图案,有大有小,有一块一块的,还有许多粗细不同的线条。

(评:在体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尊重幼儿的创作实践。此环节中幼儿大胆与材料互动,尝试不同颜料流动的方法。教师再通过提问,归纳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三)欣赏颜料流动的图案,想象、说说画面像什么

1.观察欣赏每个幼儿的颜料流动后的图案

师:小朋友们,颜料流出的图案藏着很多秘密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

2.看看、说说不同的图案,相互表达交流

师:你觉得你的图案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你还可以看看、说说别的小朋友的图案。(请个别幼儿表述)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把颜料流出的图案想象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可以从整体看,也可以从局部看。

3.换方位欣赏颜料流动后的图案,相互表达交流

小结:原来颜料流出的图案,不仅从整体、局部看不一样,换一个方向看也会不一样,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也会不一样。

(评:艺术领域的主要内容是要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此环节让幼儿在大胆表现的基础上,用心欣赏美、感受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变动方位欣赏;整体欣赏、局部欣赏,从不同角度欣赏、想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借形想象,添画相关场景

1.借助颜料流动的图案,大胆想象添画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流动图案的好多秘密,从这些流动出来的图案中可以想到很多不同的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形象,它的周围会有什么?小朋友们可以添画出来。

2.依据形象,添画相关场景

(评:幼儿在全方位体验的基础上,深度感受,大胆交流,最后进行创作,遵循了幼儿体验式学习的“做中学”原则。)

(五)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幼儿一起欣赏,体验不同作品的美感。

师:现在的画面跟刚才一样吗?你的图案是什么形象?添画了些什么?请小朋友互相看看、说说吧。

(评:相信经过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幼儿不仅学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法,更学习了一种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的学习方法。)

活动17舞蹈:《葡萄熟了》(中班)

设计者:蒋真

活动由来

《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指出:“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艺术领域是最富有体验性的活动,根据大班“祖国多美好”主题,为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有风格,我设计了本次舞蹈活动。该活动采用的音乐为《维族小姑娘》,它是典型的维吾尔族舞风格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活泼,极富感染力。新疆舞的身体挺拔、向上,富有韵律感,深受幼儿喜欢,也非常适合幼儿表现。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维吾尔族舞蹈,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及风格特点。

(2)幼儿在舞蹈模仿中,体验维吾尔族舞蹈挺拔、 自信的体态,并热情、大胆地表现舞蹈。

(3)幼儿初步尝试变化方位或根据歌词与同伴一起创编舞蹈动作,体验与其他幼儿合作舞蹈的乐趣。

活动重点

幼儿进一步体验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及风格特点,感受维吾尔族身体挺拔、自信的体态,热情大胆地表现自己。

活动难点

幼儿初步尝试用方位变化或者根据歌词与同伴进行舞蹈动作创编,体验与其他幼儿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了解新疆风情,会一些基本的新疆舞的动作。

(二)物质准备

新疆维吾尔族服饰一套,葡萄园场景,音乐《维族小姑娘》,儿歌《维族小姑娘》。

活动过程

(一)情境体验:走进葡萄园,感受新疆舞的体态美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踏踮步围着葡萄园走一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葡萄吗?

师:你们知道哪儿的葡萄最多吗?

师:是的,新疆的葡萄最多也最甜。

师: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去新疆摘葡萄、吃葡萄吧!

(评:本次活动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环节通过音乐和老师的语言为幼儿营造出新疆葡萄园的场景,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维吾尔族舞的特点,并复习幼儿已有知识经验——舞蹈踏踮步,为后面的舞蹈创编打下基础。)

(二)情境体验:尝试在葡萄园用舞蹈动作自由采摘葡萄

1.自由采摘葡萄

师:葡萄园的葡萄可真多,我们去摘葡萄吧!(放音乐。幼儿自由摘葡萄,教师可以边跳维吾尔族舞边观看幼儿摘葡萄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真棒!摘了这么多葡萄。把葡萄放在葡萄篮里,过来坐着休息一会儿吧。

(幼儿放好葡萄,坐成半圆形。)

(评:艺术领域活动要让幼儿大胆感受美、表现美,此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之美,使之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中自由表现。)

2.讨论、交流采摘葡萄的动作(坐成半圆形)

教师小结:如果用手拽下来,葡萄就会烂掉,这样就太浪费了!我们要轻轻地剪下来,这样摘的葡萄才是一串一串的。(教师边说边做剪刀动作)

(评:教师以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简单点评,帮助幼儿纠正动作。)

(三)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音乐特点,体验手腕动作

1.播放音乐,幼儿站成半圆,做手腕动作

师:为了庆祝葡萄大丰收,新疆维吾尔族人民都会用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也摘了这么多葡萄,我们也来庆祝一下吧!

2.练习做踏踮步动作感受音乐,再加手上扩指动作(节奏:咚嗒嗒—咚嗒—咚嗒嗒一咚)

(评:继续在情境中感受音乐节奏,练习基本步法。)

(四)学跳基本动作,体验维吾尔族舞蹈美感

准备:幼儿站在圆圈上,身、眼正对老师。

1.幼儿欣赏教师舞蹈,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优美舞姿

师:来看看我是怎么摘葡萄的。(教师表演,幼儿观看。)

师:我是怎样摘葡萄的?

师:我摘了哪些方向的葡萄?(引出上下左右不同方向,让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2.幼儿体验学习从不同方向翻手腕的舞蹈动作

(1)摘葡萄:学习翻手腕。

师:我们要怎样剪才好看呢?(教师做剪刀手动作,变成花型手。儿歌:剪刀剪刀变)。

师:我们剪下葡萄之后,就要轻轻把葡萄上的灰渣抖出去,这样的葡萄才干净。眼睛看着灰渣,往下再抖出去。(教师边说边做翻手腕的动作。儿歌:剪下葡萄抖一下)。

师:如果让你来摘高一点的葡萄,你会怎么做?(幼儿讨论得出结论:手要伸直,可踮起脚尖。)

师:摘矮一点的葡萄你会怎么做?

幼:蹲着摘,睡着摘。

师:怎样摘葡萄动作更美?(教师边说边做示范动作。)

师:我们摘了左边,咦,右边还有葡萄,怎么办?

(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再配上动作:上面的葡萄摘一摘,下面的葡萄摘一摘,左边的葡萄摘一摘,右边的葡萄摘一摘,拿起葡萄闻一闻,拿起葡萄吃一吃。)

(2)吃葡萄闻葡萄:要求抬头挺胸。

师:葡萄摘下来之后你会怎么做?

幼:吃葡萄、闻葡萄……(让幼儿边说边做。)

师:闻起来怎么最美,吃起来怎么最美?

师:我们要把背立起来才美。(让幼儿陶醉在闻葡萄的感觉上,提醒幼儿陶醉在美好的环境中要昂头挺胸立背。)

教师小结:这个动作叫翻手腕,是维吾尔族舞蹈里典型的腕部动作。

(评:在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特点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幼儿学习维吾尔族舞的基本动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简单地“我教你学”,而是通过提问、动作体验,逐步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不断想象、获得实践体验,让幼儿从不同方位、动作美感等方面去创造表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

3.完整表演舞蹈(把上面的动作连起来),表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美感及情绪

第一次随音乐,跟着老师一起跳舞。

师:让我们把摘葡萄的动作变成舞蹈吧!(教师带着幼儿在圆圈上一起表演。)

师:瞧,这个小朋友跳得多好!(幼儿观看跳得好的幼儿表演。)

第二次随音乐,跟着同伴一起跳舞。

师:让我们跟着她(领舞的幼儿)一起跳吧!

师:大家的维吾尔族舞都跳得很有味道了,让我们休息一下!

(评:在幼儿充分分段感受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表现,并以同伴间的示范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4.合作表演舞蹈,体验摘葡萄的动作变化

(1)请两名幼儿合作示范一起摘葡萄。

师:一个人采摘实在是太慢了,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摘得又多又快?(幼儿想办法,引出合作采摘葡萄。)

师:怎么做?请你们上来表演一下。(如果幼儿不愿意上来,就邀请一名幼儿和教师一起表演。可能会有幼儿说一个摘一个接。)

师:不错,我们要把背立起来才美!(要求幼儿抬头挺胸。)

师:接葡萄的小朋友就这样做吗?他还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肢体动作要优美,眼神还要有交流。)

师:他们的眼睛要看着对方,摘下的葡萄才不会放错地方!接葡萄的小朋友可以翻手腕,把不好的葡萄筛出去!

(2)自主表演,体验跳维吾尔族舞蹈的乐趣。

放第一遍音乐:幼儿自由组合表演舞蹈。

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摘更多的葡萄吧!

放音乐,幼儿找好朋友一起在空地合作采摘葡萄。教师巡视观察幼儿,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

师:瞧,这两个小朋友跳得多棒啊!(幼儿欣赏跳得好的同伴表演。)

放第二遍音乐:模仿跳得棒的幼儿。

师:看看哪组小朋友跳得最美!

(3)完整表演,体验舞蹈的整体美。

师幼一起表演。放第一段音乐时幼儿跟着教师集体表演,放第二段音乐时合作表演。

(评:在体验学习模式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幼儿再次创作、表现,有助于幼儿将建构的经验进行强化、迁移。按分段体验创编—整体表现—合作表现的方式,逐步提高对幼儿的要求。)

(五)变化形式练习舞蹈,体验舞蹈情趣

摘葡萄,退场(去另外的地方摘更多的葡萄)。(队形上可以男孩一组女孩一组,集体表演时跟着教师做;合作表演时男孩蹲,女孩摘再走圈,之后互换,全体起立跳着出去。)

(评:本次活动打破了传统舞蹈教学“老师教,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中自然地模仿、创编,真正地体现了幼儿的主动学习。通过这样的舞蹈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均得到提高,幼儿也更加喜欢跳舞。)

【注释】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