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百态”。
《智取生辰纲》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第十六回后半部分,故事讲述了杨志奉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到东京为当朝太师祝寿,在黄泥冈上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劫走生辰纲的经过。
《智取生辰纲》的核心主题是“智”,常规上关注点往往放在晁盖和吴用一方,这自然无可厚非,因为无论是从当时的正反派的角度,还是从吴用等人用计之深的角度,晁盖、吴用一方都颇值得赞赏。但正是因为杨志本人之前已做了充分的防备和安排,也有“智”的一面,才显得另一方的智慧更有光彩。
(一)文本类型和情节结构
《智取生辰纲》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情节型小说,故事围绕“智取”展开,情节曲折、画面感强,虽然语言习惯和现代白话文有差异,但基本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作品围绕押运和劫夺生辰纲来写,如果说智斗是人物之间的事,其中的伏笔或潜台词体现的则是作者的创作智慧了。
小说从杨志一行做好押送准备写起,他们藏起了官家的威风,只作客商打扮,虽然天气炎热,也只敢大白日里赶路,各种劳苦自不必说,押送队伍内部也对杨志心怀不满。
这样连续多日赶路,等来到黄泥冈时,杨志已经支使不动队伍了,只能耽搁在这明知很凶险的地方。接下来,他们碰到另一队人马,乍看双方互相警惕,都担心对方是“歹人”,其实读者一旦知道就里,就自然不得不佩服真“歹人”的心机。
对“歹人”的共同担心并不曾使杨志稍卸心防,因此他极力阻止同伴买酒。但“贩枣子的客人”在和卖酒人言来语去,又是不卖,又是没瓢,到最后痛快地就着枣子喝完酒、算完酒钱还要占便宜的时候,已经把酒里有没有蒙汗药测试过,使酒没有任何可疑之处了,何况卖酒人仍然坚持怄气不卖,于是杨志一行人还是买了酒。
故事结束得干脆利落,杨志失了生辰纲,算计他的正是演了一出双簧的一众英雄好汉。
(二)叙事特色(www.xing528.com)
作为我国古代典型的白话小说,《智取生辰纲》的叙事艺术也颇值得关注。
《水浒传》脱胎于话本。话本是古代说书人讲故事的底本。就说书人来讲,话本最重要的是能吸引听众听下去,而且不仅要当场喜欢听,还要愿意一直听下去。为了这样简单而朴实的目标,在相对漫长的媒介极为简单的历史时期内,历代说书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脱胎于话本这一艺术形式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对押送准备的描写中不难看出,杨志一方对押运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灾祸是有准备的。深入分析的话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官民之间的仇恨有很深的了解—打扮成客商而避免被看出是官家,说明他们自己也很明白,民间的劫掠不单单是冲着钱财去的。在这一善恶基调下,晁盖、吴用一方的智取肯定是更加大快人心的。
即便是对一般没什么趣味的押送途中的琐碎小事,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这里面能看出话本小说的影响。杨志一方的内部纠葛,为后续他们落入圈套埋下了伏笔。
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节奏也越来越快,等到作者揭秘的时候,读者已只剩下叫好的份儿,这样的故事,怎么会让人不想听下去呢?另外,杨志千方百计要避免的厄运还是被他遇上了,一同上当的他一点借口也找不到,后面将会怎样做,又留下了悬念。
(三)主题意蕴
若就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推敲作品主题,则教师通常会将主题定位为赞扬以晁盖、吴用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的智慧。另外,从作品开头描写杨志带队押运生辰纲的部分中,我们也可解读出封建官吏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威和利益而对普通劳动者极度压榨。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谈及解读《水浒传》时一般都会提及的一句话,即官逼民反。在这篇课文中,容易让学生困惑的是,逼迫杨志走上反叛道路的,似乎并不是官,而是民(而且晁盖等先前也是小官吏),如果从杨志自身是大名府梁中书手下的提辖(省级武官)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更谈不上官逼民反了。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水浒传》一向以描写农民起义著称,但其实里面带头造反的,基本都出身于官吏阶层,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呢?
从现代眼光来看,这里不得不谈及所谓“政治生态”的问题。《水浒传》是一部元末明初成书的作品,但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是宋代。考虑到该作品在作者方面有争议,以及它很可能有集体创作的话本原型,这部作品应该在传承过程中呈现了宋元明较长时期内的政治生态的基本状况。《水浒传》中再现的政治生态里,官吏不过是高度维护自身私利的一个群体,对皇帝或政府已经谈不上尽忠竭力,对普通百姓更不过是予取予求而已。在这样的生态下,互相的体恤恐怕只能发生在无利害冲突的相同阶级乃至阶层之间,从《智取生辰纲》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即便杨志表面贵为官吏,所求也无非是通过各种努力维持自身的地位而已。如此脆弱的政治生态,官逼民反也好,改朝换代也罢,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