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凡卡》情节解析与批判现实主义

《凡卡》情节解析与批判现实主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本类型与情节结构《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是以人物命名;从结构上看,文本也呈现出情节型困境解决类作品的特点。(三)情节结构与批判现实主义上文曾指出,《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情节结构上都属于困境解决类作品。

《凡卡》情节解析与批判现实主义

《凡卡》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的短篇小说,入选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文讲述了九岁的凡卡在莫斯科鞋匠铺子当学徒的故事。圣诞夜,凡卡趁老板和伙计去教堂祈祷的时机给爷爷写信,讲述自己每天辛苦劳作,却过着挨饿、受困、被伙计捉弄、挨老板一家毒打的日子,在莫斯科实在活不下去了,恳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凡卡在信中回忆了和爷爷在乡下砍圣诞树、追兔子的美好时光,介绍了莫斯科见闻,但求救信既没写地址,也没贴邮票。他把信投入信箱后,带着美好的希望进入梦乡,梦见了爷爷。

《凡卡》全文只有三千多字,但容量较大,从一间小铺子、一个九岁的孤儿学徒的命运来展现整体的、广阔的沙俄统治下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

(一)文本类型与情节结构

《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是以人物命名;从结构上看,文本也呈现出情节型困境解决类作品的特点。

1.背景。

九岁的凡卡是一名孤儿,在乡村里跟着当看门人的爷爷一起生活,三个月前孤身一人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匠铺子做学徒。

2.主人公陷入困境。

凡卡在鞋匠铺子遭受老板一家的虐待,吃不饱饭、睡不好觉、被伙计捉弄、挨老板一家毒打。此外,莫斯科虽然让凡卡感到好奇,有许多乡下看不到的东西,但这里的人们对凡卡都很冷漠,让凡卡体会不到一点儿人情味儿。凡卡感到活得“连狗都不如”,生活没有指望。

3.困境解决。

凡卡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困境。他决定写信给爷爷,让爷爷带他回到村里去。

4.结局。

凡卡满怀信心地寄出了地址为“乡下爷爷收”的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但是,从寄信地址不详和邮寄手续不完善等可以推测出,凡卡的自我拯救是无果的,苦难的生活还是得继续。(www.xing528.com)

(二)叙述视角

本文叙述视角比较独特,通过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切换来叙述故事。

1.以全知视角提供故事框架

作者借助全知视角,对故事背景—凡卡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凡卡写信、寄信的情况做了介绍。

2.以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带领读者感受凡卡的内心世界

凡卡写信既具有转换叙述视角的功能,也展现了主人公尝试解决困境的行动。叙述功能与情节功能合二为一,取得一举两得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将叙述视角由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一人称体验视角,让九岁的孤儿亲口讲述个人的学徒遭遇,讲述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感,读者跟着凡卡体验他的遭遇,内心被一个孩子的倾诉直击,比以全知视角讲述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给乡下爷爷写信,让爷爷把他接走,这是一个九岁的儿童为了脱离学徒困境而竭尽全力采取的自救方式,读者由此感受到凡卡的内心世界,既会对儿童的境遇产生同情,又会对造成儿童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反思。

3.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切换,更好地展现了作者批判社会现实的创作意图。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处在故事之外,讲述凡卡这个儿童的遭遇,给凡卡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框架,主要讲述凡卡给他的祖父写信并寄信的过程。对读者来说,这个叙述者是一名可靠的、成熟的叙述者;而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叙述者处在故事之内,即故事的主人公凡卡,通过写信,向爷爷讲述自己学徒生活的悲惨,同时回忆起在乡下与爷爷一起生活的美好,期待爷爷把他接走。凡卡在信中以稚气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经历,听之令人动容。但凡卡毕竟只是一个儿童,儿童在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经验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凡卡记忆中的乡下是否真的如此幸福、美好,爷爷是否具备抚养和保护凡卡的能力,这些通过儿童凡卡的叙述展现出来的事就都带上了不可靠的色彩;另外,通过全知视角下的叙述,读者能够推断出凡卡这封没有确切地址的信很难寄到;即使寄到了,爷爷也根本无法帮助凡卡摆脱困境。因此,凡卡心中的“美好”,恰恰是这个九岁男孩还无法理解的苦难。他的希望之所,也正是他的绝望之处。这正是凡卡故事深层的悲哀所在。不同视角的转换更好地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召唤读者思考凡卡悲惨命运的根源。

值得思考的是,本文通过凡卡写信的方式,以凡卡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实现了批判社会的创作意图,有其成功的一面,但这种转换视角的方式也令读者对故事的可信性产生了怀疑。阅读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凡卡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他是怎么学会写信的呢?尽管在原文中作者对凡卡学习书写有过情节铺垫,但九岁的凡卡怎么能写出如此内容丰富的信呢?由此可见,作者利用凡卡的视角展现自己批判社会创作意图的做法是否成功,也同样是值得思考的。

(三)情节结构与批判现实主义

上文曾指出,《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情节结构上都属于困境解决类作品。不同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虚幻与想象的方式摆脱了困境、实现了梦想。故事的结局,小女孩虽然死去,但她的嘴上带着微笑。比较之下,《凡卡》的人物命运更加悲惨,尽管凡卡试图通过写信向乡下爷爷求救来解决问题,而在故事的结尾处,凡卡沉浸在梦中,也确实实现了回到乡下爷爷那里的愿望,但读者知道,凡卡的苦难在现实中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未来他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完全没有解决的希望。对故事未来悲剧性结局的预示,正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也是其与童话的差别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