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勒菲斯特,入选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主题为“规则”。本文也入选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篇选文在叙述人称上有差别,前者为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为小詹姆斯;后者为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为“我”。本次文本解读参考的是北师大版课文。
故事写小詹姆斯和父亲到湖心小岛去钓翻车鱼,却钓上来一条足有10斤重的鲈鱼。距离鲈鱼开放捕捞的时间还差两小时,父亲要小詹姆斯把鲈鱼放回到湖里去。小詹姆斯看到四周无人,不肯放鱼,在父亲毫无商量余地的要求下,小詹姆斯不情愿地将鲈鱼放了。后来,小詹姆斯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但是每当他面对诱惑时,他就会想起这条鱼,他因此能够在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规约。詹姆斯为此感到骄傲,并希望把这份骄傲传递给子子孙孙。文章向读者展示了欲望与规约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坚守规约的艰难性及重要性。
(一)事件结构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情节型叙事作品,结构为问题解决结构。
1.背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天傍晚,地点是河边,小詹姆斯和爸爸一起钓鱼,小詹姆斯的爸爸是钓鱼高手。
2.面临问题。
小詹姆斯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钓到一条足有10斤重的大鲈鱼,爸爸和小詹姆斯激动万分,但距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小时。
3.问题解决。
爸爸让小詹姆斯放掉鲈鱼,小詹姆斯看四下无人,不肯放鱼。爸爸命令小詹姆斯放鱼,小詹姆斯含泪把鱼放回水中。
4.结局。
三十四年来,詹姆斯再也没有钓到那么大的鲈鱼,但是那条鲈鱼总是在他面临诱惑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能够在无人看到时也坚守规约,他为此而感到骄傲。(www.xing528.com)
(二)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从上文的归纳中可以知道,《钓鱼的启示》的事件结构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故事的背景是主人公小詹姆斯喜欢钓鱼,而且经过努力钓上一条大鲈鱼,但因离可以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主人公面临着选择。这就是问题解决结构中问题的部分。在规约面前,小詹姆斯不想放鱼,一是因为这是这个孩子作为钓鱼爱好者在自己的努力下钓到的最大的鱼;二是因为虽然有这样的规则,但周围并没有人。然而他的父亲坚持让他放鱼。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大鱼被放走。
对父亲的解决问题之道,詹姆斯成年之后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成年后的詹姆斯不仅领悟到父亲的坚守对人生的意义,更如当年父亲一样,践行这一原则,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并且将这个道理传给下一代。文本中叙事的重点主要是在诱惑面前,自觉遵守规则有多么艰难,展示了欲望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坚守道德规约的艰难性及重要性。
(三)象征手法与主题的关系
象征手法是叙事修辞的手段之一,指的是叙述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比较抽象的思想观念。本文恰当运用多处富有暗示性及象征意义的叙述手法,通过放走大鱼的事件表达了遵守道德规约的主题,使用的手法包括人物年龄的暗示、故事空间的象征以及具体物象的隐喻等。
1.人物年龄的暗示。
故事开篇先交代小詹姆斯的年龄是十一岁,暗示小詹姆斯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规则意识,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和自我约束力。
2.故事空间的象征。
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环境描写出现在故事高潮部分。小詹姆斯钓到一条大鲈鱼,但离规定的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小时,而当时的空间环境是:“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这一环境既是对小詹姆斯违反规则的诱惑,同时 “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也构成了无人监督的象征性环境。
3.具体物象的隐喻。
《钓鱼的启示》中,鱼成为事件发生、发展及产生影响的载体。随着故事的展开,鱼所代表的意义不断变化,由物象转化为作为隐喻的意象。“大鲈鱼”对小詹姆斯来说是愿望、欲想、梦想的代表。当父子俩发现距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小时时,大鱼转义成规则的化身,放掉大鱼就是遵守了规则,反之就违反了规则。在后来的三十四年里,出现在主人公眼前的“大鱼”再次转义成为一种道德规约,警示着他在“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抵制诱惑、自觉坚守道德规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