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叙述视角分类的维度,同时借鉴我国叙事学学者申丹对视角的分类,我们对中小学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所涉及的常见的叙述视角类型做如下归纳。
1.全知视角。
这是传统上最常用的一种视角,其特点是全知叙述者既说又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来叙事。从文体上看,童话、神话、寓言、民间传说故事等多运用全知叙述者讲述故事,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骆驼祥子》《蒲柳人家》等运用的也是全知视角。
2.选择性全知视角。
全知叙述者有意选择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往往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小说《凡卡》,虽然选择以全知视角讲述凡卡写信、寄信的故事,但全知视角仅限于对主人公凡卡的行为、想法进行感知与观察,包括凡卡写信前的情况、投寄的情况与最后做的梦,都是围绕凡卡来叙述。《穷人》的大部分篇幅采用选择性全知视角,充分展示主人公桑娜的内心活动。采用这种视角塑造人物形象,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进而打动读者。
3.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
这种视角指由第一人称叙述者回顾往事,如《阿长与〈山海经〉》,即是以作为成人的“我”的视角回顾童年往事,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作为成年的“我”以第一人称回顾少年时代的一个生活片段。
4.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这种视角指第一人称叙述者参与、体验、感知事件的视角,如《孔乙己》中的“我”是一位酒店小伙计,“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讲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在某些回忆性作品中,第一人称体验视角会与第一人称回顾视角交替运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会不时切换到少年时代“我”的体验视角,故事的嵌套结构和两种视角的切换对作品主题和意蕴的生成产生了特殊效果。(www.xing528.com)
叙述者如一位观众或一部摄像机,客观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契诃夫的《变色龙》即为此类视角,如同观看戏剧一样展示人物与事件。
6.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人物只是故事的观察者,与故事没有直接关系。如前所述,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母亲如何处理与大哥及两位嫂子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旁观的视角。
7.固定式人物的有限视角。
这种视角指由故事中的人物来观察、感知故事,而且故事通常从头至尾由该人物来观察及讲述。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始终从主人公“我”—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和讲述。
此外,叙述视角的种类还包括“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及“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等类型,前者主要指不同人物讲述各自的故事,后者为多个人物讲述同一个故事。
上述各种视角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再考虑到叙事性作品中时常出现的视角越界现象,叙述视角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复杂了。建议教师不必过多纠缠概念之间的差异,可以从文本解读的需要出发,从便于应用的角度借用这些概念工具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发现新的解读角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