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实践课《再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教学内容为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第五章《常见的碱——氢氧化钠》与第六章《常见的盐——碳酸钠》的整合内容,是学完酸碱盐后的一节复习课内容,通过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和变质程度的真实问题的思考,复习所学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并进行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各关键能力。
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分别学习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相关性质,由于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一样呈碱性,学生对两者的认知和应用上容易混淆,有的甚至是混乱的,遇到两者整合的问题经常是无从下手解决,本节课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整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和探究教学,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第一次实践
1 实践内容
第一次实践时设计的合作探究卡如下。
|合作探究卡|
【提出问题】
探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
溶质成分可能是:猜想①,碳酸钠;猜想②,氢氧化钠;猜想③, ;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动手实验】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结果:该溶液的溶质是 ,猜想 成立。
【交流实验结果】
【评价实验方案】
第一步操作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 ;
【我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践反思
该内容的常规教学大多是以教师提出的逐渐升级的问题开展教学,如:
(1) 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什么物质反应而变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若要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应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什么物质?简述证明该物质的方法?
(3) 若要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应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什么物质?简述证明该物质的方法?
(4) 证明上述问题中存在物质的检验是否要考虑物质检验的先后顺序?你的理由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看似大都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好像都会了,但实际上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又没有人在旁引导的时候,大都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的情况。(www.xing528.com)
本次实践课堂中,教学是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搜集证据、解释问题和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中,初步形成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有的紧张、有的兴奋、有的淡定、有的束手无策,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变成了必需。大多学生在经历这堂课后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促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认识到掌握住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候的重要性。但在此案例的设计中,整个探究过程还是存在“牵着鼻子走”的影子,学生虽然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给定的情境中对探究过程进行了补充完善,并不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没有被完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
(二)第二次实践
1 实践内容
|合作探究卡|
【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1:探究氢氧化钠试剂瓶口的白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
你的猜想:白色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可设计多种方案)。
【动手实验】
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结果:该白色固体是 ,猜想 (成立或不成立)。
【交流实验结果】
【评价实验方案】
合作探究2:怎样处理变质的氢氧化钠?
【讨论】
【交流】
合作探究3:你能举出与本节课两种物质关系相似的几组物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践反思
本次实践合作探究1的问题和探究过程与第一次实践时相同,但呈现出来的方式是没有给出任何的提示,增加了探究的难度,本次实践中还增加了一个合作探究2的混合液处理问题和合作探究3的同类型问题的归纳,比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次实践中探究的问题虽然加大了难度,造成学生的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由于教师对结果没有事先预设,猜想均来自学生对氢氧化钠性质的认知,学生做出的任何猜想只要能在后续的实验验证过程中得以证明都是合理的。因此,学生的每一次探索都会有收获,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主动探索的热情寻求着自己的探索目标,在此过程中哪怕得到的结果是错误的,那也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的实践体验所得,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探索时的盲目性,使得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促使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打破自己的原有认知平衡,尽可能多地向自己和他人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如学生在选择检验试剂“过量硝酸钡溶液”时,讨论是否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或过量的盐酸?然后再经过反复尝试和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的思维策略。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学生的探索方案各不相同,通过交流和讨论,在对他人方案进行批判和认同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探索策略。
二次实践中学生均以“同质分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能力中下游的学生组别很难展开探究,但如果设置为“异质分组”的学生活动,又会出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表现突出,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自己思考与判断,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以及分组的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