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初步教学设计,我进行了第一次课堂实践,整个课堂氛围及效果只有部分达到了预期的设想。
(一)效果
1. 课堂氛围
通过合作学习,课堂氛围更活跃了,在要求学生们齐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朗读铿锵有力,富有感情,能感受到学生们融入了诗歌之中,身临其境地进入了野餐的准备过程,整个课堂上呈现出开放、民主的人文关系以及温馨、合作的学习氛围。
2. 参与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要求同桌之间合作互读并改编诗歌,学生们虽然七嘴八舌,但是每个小组的成员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列举了在野餐中可能会需要准备的很多食物,讨论得十分热烈,这一点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是笔者初步设计时所没有想到的。在改编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明显有所改善,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有所提高。
3. 学习能力
在两两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生能力,尤其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学生们一起合作改编诗歌的过程中,他们在自由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在倾听他人的想法,比如,有一个小组让笔者印象深刻,当一个学生提到“Shall we have some hamburgers?”他的同桌的思维也得到了激发,他立刻提到“Maybe we can also have fried chips. ”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都得以训练及培养。
(二)思考(www.xing528.com)
同时,此次课堂实践也给笔者留下几点思考。
1 无法充分落实“三三制”教学“以学定教”的思想
课前,笔者的确考虑过学情,也发现了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但是笔者并没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两两合作的过程中,课堂上发生了有的小组根本无法完整地读完诗歌,更谈不上改编诗歌,学生即使合作,也不能创造诗歌,这样的合作是无效的。笔者没有考虑到分组的合理性,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的学情。
2 没有完全体现“三三制”教学“课堂增效”的要求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合作学习进行时,学生们似乎一开始不知道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这可能和笔者给的指令不够清晰有关,对于他们的组内分工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任务分配得不明确,尤其体现在学生齐读完诗歌后,无法说出诗歌的三要素特点,他们给笔者的眼神是迷茫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3 没有完全体现“三三制”教学“学生为本”的理念
笔者在讲解此首诗歌的具体语法知识点的时候,笔者感受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听得有些走神。课后,笔者也对几个学生进行了访谈,向学生询问了课后反馈:字词句他们都能看懂,旁边也配有图片,无需教师赘述也能理解此首诗歌。这又一次体现出笔者备学生时的不足,教师讲得多,反而学生说得少,又一次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模式,没有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们。
4 无法完全落实“三三制”教学的“三个沟通”的反馈
“三个沟通”指的是信息沟通、组织沟通和心灵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而本节课中的“合作学习”环节没有任何的评价反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完全不够,除了在齐读诗歌后,笔者给予一些口头的表扬“Great!”“Excellent!”之外,没有更为具体的评价形式,课堂上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