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与实践:优化三卡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练习问题,并提升交流效果

设计与实践:优化三卡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练习问题,并提升交流效果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修改通过第一次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笔者发现“三卡”设计在练习的铺设上要根据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梯度。(二)教学分析经过修改后再一次进行课堂实践后发现:从先行学习卡中的性质1过渡到性质2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比较熟悉,因此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反应比较热烈,并且很顺利地就能发现在特殊直角三角形中AB和CD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猜想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设计与实践:优化三卡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练习问题,并提升交流效果

(一)修改

通过第一次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笔者发现“三卡”设计在练习的铺设上要根据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梯度。经过反思,笔者对这两个环节做了修改。

|达标检测(环节一)|

1. 定理(1) 运用:

(1) 口答:在RtABC中,∠C=90°,若∠A=50°

则∠B=________;若∠B=23°,则∠A=________;若∠A=x°则∠B=________

(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与∠B互余的角有    ,与∠A互余的角有    ,与∠B相等的角有    ,与∠A相等的角有    

2. 如果把图中的Rt△ABC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图中每个锐角是几度?

猜想: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高CD是什么特殊线段吗?它与斜边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吗?

从口答计算直角三角形锐角的度数,到增加一条高说明锐角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运用性质定理1,也熟悉“母子图”,为相似三角形相关性质做铺垫。把直角三角形改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对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等量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形成性质2的猜想。

在环节2中增加了如果把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转化为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线分开后,数量关系是否还存在呢?

把特殊直角三角形改变成普通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策略。

(二)教学分析

经过修改后再一次进行课堂实践后发现:从先行学习卡中的性质1过渡到性质2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比较熟悉,因此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反应比较热烈,并且很顺利地就能发现在特殊直角三角形中AB和CD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猜想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增加梯度让学生进行探索,给学生增加了探索的“拐杖”,让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加入主动探索。

|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同学们想想如何证明?

(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开始设计思维“拐杖”)(www.xing528.com)

教师:请同学们先观察图形和需要证明的结论,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3(基础较差学生):我看到直角三角形,看到中点

学生4(基础中等学生):要证明线段相等。

教师追问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学生5(基础较好的学生):全等、中点、等量代换、等式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

教师再追问:同学们讨论一下,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

(3分钟学生讨论)

教师问: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6(基础中等学生):用全等。

教师问: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6图中没有,要添辅助线构造全等。

教师:好,请同学们添辅助线构造全等。

在性质2的证明方法的探索中,笔者利用几何“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拐杖”,把难度降低,后2/3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探索中了,而且学生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法。课堂反馈也的确如此,在证明全等时,大部分学生发言都很积极。这样既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理顺思路,又能让学生提高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不同的目标,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三)设计反思

通过这样的设计,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分层启发回答问题,降低了掌握新知的难度,而优秀生则更能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两者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起点,各取所需,共同发展,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地探索,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