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探究卡”的再设计
鉴于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们的合作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分小组非常的重要,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中各小组的讨论更加有效,同时也需要让不同小组的成员有所交流,我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了蛇形分布,确保每个组内都有每个层次的学生,并且每个组成员的水平都基本相近,分组活动方案见图4。同时为了激励每个学生参与和回答问题,我又设计了一张学生课堂观察表(见表1),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数给予这一小组成员评分,根据评分给予一定奖励。同时为了让小组的成员都参与,我在评分细则上增加了总分=回答总次数×系数这一规定,而系数的多少则是由小组成员参加的人数决定的,这便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愿意回答。
图4 分组活动方案
观察员:____________
评分标准:每有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则在表现上加1分,用“正”字体现,在黑板之前展示的同学加3分,不仅在黑板上展示并且表现完美的同学加5分。
合计总分:小组内学生的表现分相加乘以系数为总分。系数=1+0.2(x-1),其中x为小组内同学回答问题的人数。如果有一个小组人数相对较少,系数=1+0.25(x-1)。
(因此,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非常的重要哦!)
在“合作探究卡”的环节中我也进行了调整,首先在设计“合作探究卡”时对合作探究的内容设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目的便是围绕这些目标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卡|
(1) 知识目标:掌握中位线定理、知道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经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发现、猜想、证明等探索过程,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学会合作学习、资源的分享。
“合作探究卡”新的设计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的预先设想,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自然而然地得到最终的结果。同时,在原来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改进,如在双基等方面进行了补足与加强。修改后的合作探究卡如下:
|合作探究卡|
探究活动1
(1) 通过数学小故事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着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2) 用测量的方法猜想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的关系。
(3) 猜想:数量关系DE=________BC;位置关系:DE________BC。
(4) 请你简述这样猜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2
(1) 将你的猜想结论转化为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证明你的命题:
小结与反思
(二)第二次课堂实践(www.xing528.com)
由于小组进行了重编,每个小组的组长也提前进行了安排和组内分工,因此“猜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一环节完成得更加有效了,同学们纷纷分工合作,一组5位同学两两分组,2人负责测量,2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汇总与猜想,活动氛围相比较起之前的小组活动要好了不少。同时,小组长也起到了团队的监督作用,在将命题转化为已知求证的这个解决双基问题的环节里,小组长查看组员完成情况并进行汇报,也因此“抓获”了一位不能完成的同学,这位同学后来在全班的帮助下完成了问题。
在证明环节,组员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进行讨论,有些同学尽管没有思路,但小组长就像小老师一样引导他们进行解题。也有一些组,由两个较好的同学帮助两个较为薄弱的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近距离的课堂观察,也有不少组有困难,或是卡壳,但经教师略微提示,他们便能继续思考,相比被动的教学进步不少。
接着我便请学生上黑板来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过程也能够锻炼他们自我展示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学生的演示,我发现该同学证明得非常好,书写格式完全,逻辑推理清晰。有时候,学生的能力的确超乎教师的想象!我表扬了他,但随即又向他提出了问题:
|课堂实录片段|
师: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添加辅助线?
生:……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说实话没关系的?
生:我们组讨论得到的。
师:很好!既然你们已经知道如何解题,那么其中的原理我们可以一起探究。你觉得两个证明的结论哪个是最难的?
生: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证明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的方法较少!
师:那你看看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延长DE至F,使得DE=EF。
师:你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生:只需要证明线段相等就能解决问题了!
接着我又引导他说出了证明线段平行的方法,最终总结到目前我们所学过的方法中只有平行四边形既能证明平行又能证明相等。最后,我在黑板上给出了证明思路的流程图。
因此,我认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时间与空间。同样,对于每个小组讨论的展示以及教师最终的总结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总结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从而能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认知!
(三)第二次课堂实践的改进小结
第二堂课的实践,相比起第一节课有如下的改进。
1. 小组活动效率明显增高。在测量三角形中位线环节,小组分工非常明确,每个组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小组长在小组内也起到了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基本关注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2. 学生有更多发挥自己的空间。第二堂课改进释放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进行证明讨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引导。教师通过观察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给予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学生在此环节中更能激发起自己的思维火花,从而真正达到理解与掌握。
3. 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通过小组分配以及奖励机制的落实,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比拼,达到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良好氛围。
4. 双基能够基本落实。通过精简步骤,强调双基,学生基本能将文字语言化为几何语言,同时利用例题与板书,让学生能够巩固已经学到的基本知识。
然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不足,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还是出现了时间紧张的情况,学生的最后练习没有完成,这是我以后可以考虑和改进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