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探究做前期准备
项目的开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为了解决问题会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积累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刚开始时,幼儿由于经验不足会出现实践结果不明确或失败等现象。如果实践过后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幼儿会在这个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讨论,讨论为何失败,重新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反复思考问题根源及分析问题,对实践过程进行自我反省,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建立幼儿共同经验,帮助幼儿解决项目过程遇到的问题,更顺利地进行项目探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做好前期准备。
1.选择实地调查的地点
实地调查是一次外出体验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其他外出活动不同,幼儿是带着出发前的计划和准备前往所在地,到了现场幼儿要像专家们一样带着问题在现场寻找答案。因此,选择适合幼儿进行实地调查的地点是很重要的。由于幼儿经验较少,在选择实地调查的地点上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通过与幼儿一起探讨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去过的参观点等,让幼儿对实地调查的地点形成共识,并做好相关准备。比如,在项目案例《沙涌鳌鱼情》中,有幼儿提到沙涌村的祠堂里有很多鳌鱼,教师根据深入了解,发现沙涌祠堂当中蕴含着丰富的鳌鱼文化,于是选择了沙涌祠堂作为主要的实地调查地点。幼儿在沙涌祠堂中得到了第一手经验,并发现了部分问题的答案,这有效促进了幼儿对项目的探索。
2.与接待人员详细沟通
教师与实地调查地点接待人员的有效沟通是成功的开端。现场接待人员是幼儿获取信息的重要人物,让对方知道幼儿遇到的问题,明确我们前行的目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年龄特征等,可使实地参访发挥更大作用。有些成人对幼儿学习方式不了解,会误以为幼儿的问题天真、不切实际。而教师提前与接待人员进行沟通,可让对方知道幼儿即将访问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所准备,有助于顺利进行现场互动、交流。优秀项目中的参访地点有大岭文化村、番禺区农科所、一些祠堂等,这类地点都有专业的接待人员。外出前教师应与参访地点的接待人员进行详细沟通,共同营造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争取在接待人员的帮助下,让幼儿在有疑问时能通过体验式操作获得经验积累,促使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自然地产生。
3.为专家来访做准备
除了到实地参访外,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园进行访问,以专业的角度为幼儿在项目进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应支持幼儿以自身能力水平去分析问题。出现判断有误、失败尝试是时常发生的事,这也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刻,而专家来访可对幼儿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产生一个科学、直接的回应。
专家进园前,教师要做好专家、自身和幼儿的相关准备工作。在专家方面,应提前让专家知道幼儿遇到的问题和学习方式。在自身方面,由于幼儿的语言水平能力不高,难以理解专业词汇,这样就容易产生无效的解答和沟通,此时教师要做好随时以幼儿的角度陈述专家的解答,让双方的回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顺畅沟通,与专家共同创造适合幼儿的学习平台。在幼儿方面,支持幼儿做好问题的梳理、大胆提问,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问技巧。在现场,教师还应学会灵活地调节专家访问时间,营造轻松愉快的访问环境。
4.为幼儿介绍相关技巧
此阶段中幼儿需要熟悉和掌握较多技巧,比如向他人提问、进行绘画记录、拍照、制作与运用材料(如使用剪刀、胶水、订书机等)。有些技巧如在探索前先介绍和练习,对幼儿是有帮助的。
调查时进行发问是幼儿经常会用的技巧,特别是向成人的发问。学前儿童对“问题”二字理解不深,他们基本处于被动式倾听并鼓励探索的状态。教师要引导幼儿明白何为“问题”,在扮演活动中练习向他人发问并尝试记录,鼓励同伴间进行访问等游戏活动。在项目《水稻种植》中,因为塑料罐子里的稻谷长出了虫子,大班幼儿发现后很好奇,围成一圈讨论,但是只有极个别的幼儿能发问,导致教师在记录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同伴间进行访问游戏活动,让幼儿明白何为“问题”,并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符号、图案进行表征记录。
幼儿天生是观察家。教师可利用散步时间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回到活动室后再让幼儿集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倾听幼儿的发现,鼓励他们将亲眼所见的事分享出来,或者以口头表述、绘画等形式去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见闻。例如,在关于消防的项目案例中,小班幼儿在观察班级走廊上的消防标志时,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有个别幼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大班幼儿对传统游戏的探索中,当幼儿在操场发现其他小组的游戏新颖、有趣时,会主动向他人请教。去参访时,他们的发现都需要自己去观察、去获得。
5.创设内在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内在的育人环境是通过与项目课程有关的书籍、录像、互联网上信息等额外资源来创设的。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应鼓励幼儿通过图书馆借书查阅、上网了解等渠道收集信息,教师可根据园所的条件、班级的环境提供相关书籍及查阅信息。如果去图书馆,教师就要与家长、图书馆进行沟通,做出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民间游戏——绳翻格跳》中,教师发挥区域的作用,创设阅读区并投放民间游戏的相关书籍,通过自主查阅、同伴互相讨论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设置好书推荐,引起幼儿对书籍的重视。
(二)重新检视网络图
在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师幼都会根据内容开展的需要对网络图的内容进行增减。特别是在项目开展的中期,教师引导幼儿重新检视网络图非常有必要,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了解旧有经验、困惑与兴趣,确立研究焦点,利于后续引导孩子共同建构
在《时间体验》项目课程中,幼儿知道秒针转1圈是1分钟,可是当他们拿着时钟去验证1分钟能做什么时,就会忘记秒针是从哪个数字开始出发计时的。经过几次计时失败后,他们慢慢地积累经验,知道用手指着秒针出发的那个数字,等它转1圈回到原来的数字上,就是1分钟。因此在重新检视网络图时,可以让幼儿了解旧有经验,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2.铺垫重要概念以丰富幼儿视野(www.xing528.com)
项目网络图首先是由教师预设,但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些无法预设、意想不到的内容,比如幼儿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与发现,这就是生成的内容。因此,在绘制网络图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间,而且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在项目中允许幼儿异想天开,师幼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体会项目活动的知识性与探索性,从而帮助幼儿拓展相关的经验和视野,提高幼儿学习的探究能力。在《咚咚咚,龙舟来了》的项目课程中,有孩子问:“外国也有龙舟吗?”这是教师没有预设的内容,可是孩子们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了解了更多关于龙舟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3.体现民主氛围以激发探究兴趣
重新检视网络图是体现幼儿为项目活动主人的一种途径。当幼儿有新发现时,就会将新信息融入讨论当中。教师应允许幼儿将新发现的内容增加到网络图内,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正在增长,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探索也会随之增加;当出现不同意见时,鼓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并寻找出探索的方法。在《雕艺工品》的项目课程中,有孩子问:“冰可以雕吗?”有些孩子说“可以”,有些说“不可以”,他们就用投票的方式来统计意见,接着动手操作,验证冰是否能雕刻。在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不同的雕刻刀有不同的效果、戴上手套能更好地握住冰块防止它滑走等现象。
(三)项目探究
1.组织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调查与参访让幼儿在现场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学习收获,真实的学习环境更是园所不能做到的,幼儿可以在实地中通过不同的感官去获得有助于项目的体验、进行实景的写生等。现场的设施、环境是幼儿开拓视野和习得经验的重要条件。组织实地调查,可以充分发挥、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建议教师在对幼儿实地调查的场地进行踩点前就取得家长支持,对活动现场进行安全评估,同时在出发前引导幼儿做好计划和准备。
项目的开展中,家长的支持很重要,教师要让家长知道外出学习对孩子极为重要,并且参与幼儿教育、促进家园共育。调动家长资源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家长可承担拍摄、物品搬运,以及在幼儿分散活动时协助幼儿通过记录、拍照、录像等方式保留访问信息等工作。从不同园所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资源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都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项目案例《民间游戏——绳翻格跳》的探索过程中,同样是跳格子,孩子会好奇: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玩法一样吗?同样的民间游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所不同,而且家长资源不一定要限制在幼儿的父母身上,幼儿的家庭成员都是我们的资源。教师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平台,体验不同时代的游戏,丰富幼儿游戏经验,鼓励他们结合获得的经验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游戏玩法。
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做好出发前的相关准备,包括确定要访谈的人、要使用的设备、需要观察的事物,等等。幼儿对自身或小组需要了解的内容要有清晰的概念,并形成一致的认识;教师需帮助幼儿改进准备调查的问题,分析调查中可能会用到的方法(如访问他人、亲手操作体验),讨论需要准备的物品,促进幼儿对实地调查的计划达成共识,以便更好进行实地调查。例如,在项目案例《水稻种植》中,幼儿前往番禺区农科所进行实地调查,亲眼看见大片的水稻实验种植区,并对专业的水稻种植研究员进行访问,交流了解信息;此外幼儿还下到田里与家长共同体验收割水稻,并进行相关记录,了解人工收割、机器收割等收割方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劳作方式的变化。
2.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保持自发性
项目的引发来自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学会提出问题后才能从生活中找问题。如果不能引导幼儿习惯去关注与发问,忽视问题的提出,这方面的能力发展就容易滞后。因此,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尤为重要。
其实,幼儿天生爱问,成人要抓住学前期这个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问,创设环境上的支持。此外,自发性的提问是有条件和需要准备的,建立在师生之间的信任上。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孩子自发性的提问需要教师与家长给予孩子发问的时间与空间。人们在对环境没有归属感时会产生胆怯心理,特别是孩子小,对成人会有畏惧感,甚至不敢说话。自发性提问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我的忠实倾听者,同伴也喜欢我的提问”,这样有利于大家建立平等和谐、轻松友好的提问空间与氛围。
提问是一种必备的技巧,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人的成长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巩固和培养,有了以上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自发地去提问。
3.通过创设环境,帮助幼儿记录与回顾项目经历
1)共建主题墙
回顾经历,并以主题墙、展板等方式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是整个项目中一个重要的板块。主题墙是一面操作墙。在布置主题墙时,幼儿从墙面的设计开始参与,筛选活动相片,尝试图文并茂地呈现整个项目的活动轨迹,可以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去完成整个主题墙、展板的布置。例如,在《民间游戏——绳翻格跳》中,主题墙完整地呈现了跳格子和翻花绳的探索过程。教师让幼儿去探索对空白的一面墙进行各个板块的设计,并收集全班幼儿的主题墙设计稿,以投票形式决定采用的方案,最后以票最多者为胜。随着活动的推进,教师协助幼儿保存和筛选图片,图文并茂地将活动过程逐步上墙,所以主题墙的动态化布置与幼儿的实际活动可以同步进展。
主题墙除了有利于环境美观,更是他人了解项目探索过程、追根溯源之墙。主题墙的整体内容由项目来源、预设网络图、前期工作、探索过程、成果汇报与展示等构成,其中探索过程为主要及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提升幼儿梳理活动的能力,让幼儿学会熟练使用美工工具,用文字协助幼儿在图片上描述活动内容。
2)参与班级环境布置
班级环境布置与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教育联系紧密,其中包括我们所开展的项目活动。班级环境创设(简称“环创”)要有整体性,体现幼儿生活,同时作用于幼儿,让幼儿参与环创,建立主人翁意识。班级环创除了主题墙外,还可以从班级的各个墙面和走廊中体现。比如,在项目案例《民间游戏——绳翻格跳》前期,幼儿收集了很多民间游戏项目,还有游戏书籍、步骤图、游戏材料等。为了便于幼儿操作与使用,可以把收集到的物品融入班级环创中,幼儿直接参与环境布置,体验和感受环境中的游戏。后期在幼儿家长、教师的协助下,利用走廊打造民间游戏街,让班级与楼层的环境互相呼应,呈现民间游戏传统文化。
此外,区角也是班级环境之一,区角的布置可以在项目探索过程中增设。区角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利用区角活动能让幼儿在课后继续探索游戏。在项目案例《花语花香》中,幼儿用自己在探索过程中制作的花艺作品布置了班级走廊,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将大家收集回来的花艺材料及花艺制作的过程记录材料等都投放在班级的区角,这些材料收集和摆放由幼儿来完成,共同创设“艺术工作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