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碁·点课程:培养乐于思考、善于研究的儿童

碁·点课程:培养乐于思考、善于研究的儿童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碁·点”课程立足于石碁镇的地域特色,秉承遵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达成“乐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行动、文化传承”的培养目标,紧密围绕“生活”“自然”“社会”三个维度,逐步形成了“碁美自然、奇趣生活、启动游戏”螺旋式上升的“碁·点”课程体系,强调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最终回归至儿童的生活。作者团队2020年12月

碁·点课程:培养乐于思考、善于研究的儿童

项目式学习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基于现实主题、运用学科知识、习得必要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并完成学科知识的建构。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介绍了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幼教共同体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的以“碁韵”“融合”“乐思”“行动”为理念的“碁·点”课程。“碁·点”课程立足于石碁镇的地域特色,秉承遵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达成“乐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行动、文化传承”的培养目标,紧密围绕“生活”“自然”“社会”三个维度,逐步形成了“碁美自然、奇趣生活、启动游戏”螺旋式上升的“碁·点”课程体系,强调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最终回归至儿童的生活。

“玩”是孩子的天性,应发挥这一天性,让幼儿在开放性环境与游戏中产生互动,激发幼儿对游戏探索的欲望。在幼儿的项目探索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在自主学习及探索游戏玩法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向同伴或成人进行访问、请教、求助等学习方式,促使同伴之间养成相互学习的和谐氛围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民间游戏是人们劳动过程中的产物,游戏材料源于生活、取于生活,玩法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利用民间游戏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易学易玩这一特征,开展PBL项目“民间游戏”。以驱动问题“身边有什么游戏?”为例,让幼儿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层学习,通过了解民间游戏的由来知道“我”是游戏的小主人,是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见证者,体现自我价值。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好学、乐学、勇于创新的积极态度。

在“碁·点”课程中开展儿童项目式课程、持续性学习及连贯性的探究,让幼儿在开放性的学习空间里有效地进行游戏的创新。游戏的传承具有时代性,在旧游戏与新社会之间往往会产生新颖的玩法。民间游戏最原始的形式是在劳动人民的田间劳作中形成的,并且结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具有浓厚的地方特性,在经过人民层层加工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民间游戏的雏形。例如,项目“民间游戏——绳翻格跳”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创新,使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游戏与时俱进,得到有效发展。其中,以跳格子为例,传统玩法要求的水平与当代幼儿的游戏水平并不匹配,而幼儿会在游戏过程中融入创新点,在旧玩法的规则上设置关卡,还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改变游戏的格子形状、标识或采用手脚并用等方法去提高游戏的难度。又如,翻花绳是一项指尖上的游戏,翻花绳的基本动作穿、翻、挑、勾等对于精细动作还在发展中的幼儿来说难度较大,手指不灵活更是游戏的障碍。经过持续探究及查阅资料,项目团队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以同伴间合作游戏促使幼儿友好情感的发展。

在儿童项目式学习中,社区里的人、事、物均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全社会都应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让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围墙内,开拓幼儿学习空间及视野。随着项目课程的建设,社区的大力支持、家长的积极参与,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家-园-社区之间友好的合作关系。项目式学习能够发挥社区资源教育价值,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乡土素材是中国文化的地方具化物,将它适当地纳入农村幼儿园,构成在园幼儿生活的环境,可为在园幼儿的乡土知识、情怀建构提供适宜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了解本土的“地方图景”,培养“根”的意识以及热爱故土的情怀。(www.xing528.com)

在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项目式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等角色参与幼儿的项目式学习,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调整活动策略、验证每个结果,依据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项目过程呈现着灵动而非静止的状态。师幼双方在项目中似战友而非战友、似同伴而非同伴,沿着相似轨迹促进彼此的成长,形成特殊的、紧密联系的师幼关系。

作者团队

2020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