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者的跨学科视角下欧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审视

研究者的跨学科视角下欧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审视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美学术界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将应用在中国饮食文化专题研究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蒙古史研究者已经针对蒙古饮食生活,对《饮膳正要》等文献展开了蒙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30]最后,从学术史批评视角研究欧美中国饮食文化的成果,主要是来自魏根深和康达维的综述性文章。

研究者的跨学科视角下欧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审视

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正在朝着更加专门化、概念化和逻辑化的范式前进。欧美学术界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将应用在中国饮食文化专题研究之中。中国饮食文化史采用史学批判视角,有助于该学科的研究走上更加科学与思辨的发展轨道

早期欧美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更多侧重在欧美人士感兴趣的蒙元史领域,并借助20世纪中叶兴起的人类学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与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蒙古史研究者已经针对蒙古饮食生活,对《饮膳正要》等文献展开了蒙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21]这其中又以国际知名学者保罗·比尔(Paul D.Buell)[22]和萨班为代表。遗憾的是,国内饮食史研究界鲜有关注到西方的这一学术传统。以萨班教授为例,她通过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与食谱,对蒙元时期的中国宫廷饮食,对忽思慧《饮膳正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饮食典籍文献和现当代中国乳制品等多项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23]她的研究因主要是通过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在欧美传播,国内知者甚少。近年来,通过亚洲食学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她的研究被翻译成中文,进而使得国内研究者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到她倾注了数十年心血的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研究

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较早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批判性研究与史料的系统整理。他们借助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科体系构建。萨班、太田泰弘、何宏等教授对这些海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议。[24]其代表性海外及港台地区研究者是:(日本青木正儿、(日本)筱田统、(日本)田中静一、(日本)石毛直道、(日本)中山时子,[25]韩国金光亿(Kwang Ok Kim)、(韩国)金天浩、(韩国)金喜燮、(韩国)金尚宝、(韩国)赵美淑;欧美国家的杰克·顾迪(Jack Goody)、文思理(Sidney Mintz)、张光直、尤金·N·安德森(E.N.Anderson)、弗里德里克·西蒙(Frederick J.Simoons)、冯珠娣(Judith Farquhar)、郑麒来(Key Ray Chong)、白馥兰(Francesca Bray)、黄兴宗(Huang Hsing-Tsung)、罗伯茨(J.A.G.Roberts)、彭尼·凯恩(Penny Kane)、萨班(Francoise Sabban)、奎埃尔特卡(K.Cwiertka)、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马克·维斯罗基(Mark Swislocki)、[26]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27]华琛(James L.Watson)、阎云翔、何炳棣、奚如谷(Stephen H.West)、雅各布·克兰恩(Jakob Klein)、[28]胡司德(Roel Sterckx)、[29]毕雪梅(Michele Pirazzoli-t'Serstevens);港台地区有吴燕和、陈志明、张展鸿、谭少薇、李亦园、张珣、林淑蓉、王明珂、陈元朋、余舜德等人。[30](www.xing528.com)

最后,从学术史批评视角研究欧美中国饮食文化的成果,主要是来自魏根深和康达维的综述性文章。从新涌现的研究成果来看,海外中餐文化的在地化、[31]中国杂碎汤、[32]西方饮食的东传、[33]中国饮食的西传、[34]中餐食谱的翻译、[35]中国筷子[36]中国饮食文献与图像[37]等议题是海外研究者目前的兴趣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