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组织严重不足,这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担保财产优势和社会资本的约束优势,因此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发展迅速。学者研究表明,传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吴典军,张晓涛,2008;周杨,2017)。根据统计数据,农村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约为30%,其余多数来自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监控缺失、流动性过大、违约的现象,从而造成非正规金融的崩溃。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一)甄别有效的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能弥补农村地区在金融供给缺乏、缓解信贷配给困难、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势,即使经历过几轮清查和整改,依然普遍存在,并且部分农村经济和民营企业还强烈依靠民间金融,这也说明民间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应该加以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可以甄别发展良好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将其发展成为农村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延伸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对于缺乏发展潜力、套取国家政策利益、甚至存在违法经营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必须建立退出机制,这是保护农民财产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建立生态良好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产权的界定、安排、经营等。完整的产权运行制度,可以促使大量的产权产生,形成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市场竞争。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应当依照公司制度执行。其产权结构应与正规金融制度完全不同,以股权制的形式出现,准许包括个体资本、私人资本、集体资本的多种渠道资本的介入,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采取各种产权归属明确的形式。
(三)开放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
非正规金融的自发产生,使其贷款利率更能代表市场行为的下滑,更加接近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所以,在目前改革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将非正规金融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试验主体,以官方利率为标准,实际上则按照资金供求双方实行借贷时的风险与交易费用加成定价的方式来确认利率,也就是说,按照贷款的主体、用处、紧急程度和贷款周期,自行确定贷款的利率,充分发挥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的作用,也为正规金融的市场化利率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www.xing528.com)
(四)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
我们建议逐步建立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以中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为主、行业的自律管理为辅,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立法的研究,并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规范化发展,也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与正规金融组织能在同一水平上竞争。
(五)加强与正规金融的合作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有效合作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提供低利率信贷,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从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竞争,有助于农户获得低利率的信贷。加塔克和吉南(Ghatak,Guinnane,1998)等均指出非正规金融的熟人环境能够转嫁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的信贷风险,而两者的合作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从成长模式分析,两者的合作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主要是寄生式、偏利式、独立成长的对称互利模式、依赖成长的对称互利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但是不论哪种合作模式,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合作中正规金融的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正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正规金融在农村信贷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要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发挥正规金融在金融服务创新、风险管理、收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确定两者之间的合作框架,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二是加强管理约束机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等要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建立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对正规金融的监管,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建立相应调节机制,当然应该包括完善的退出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识别和培育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非正规金融机构,鼓励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参与正规的金融合作。运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找到两者利益联结的均衡点,反映农村资本需求的真实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