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邮政系统内成立了邮政储汇局。该机构是国家为了抽紧银根、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等而开办的。
邮政储蓄银行以与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相同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汇局保持着“只存不贷”的经营状况,并且储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就相当于是投资于无风险金融产品,没有任何风险,且邮政储蓄可以稳赚利差收入。因此,只要增加存款,就有利润。这使得存款积极性很高,因而邮政储蓄存款规模迅速扩张。多年来,邮政储蓄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政策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和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后,其利用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以及便捷、快速的邮政汇兑系统优势,采取各种手段抢占市场,大量吸收储蓄存款。历年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均高于银行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截至2015年末,全国邮政储蓄机构的营业网点数是8604个,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7万亿元,同比增长9.85%,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后。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邮政储蓄资金主要使用方向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给农村。因此,我们仍需采取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邮政资金回流农村。(www.xing528.com)
邮政储蓄利用邮政网点的基础设施、人员等优势,在农村快速发展,就像一台抽水机,在农村吸收大量的资金,然后将其转移、用于其他地区的非农项目,而不是将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大约有2/3来源于农村地区。2015年底,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1.6多万亿元,这些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信贷支农有较大的需求。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这种需求主要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但邮政储蓄的快速增长,直接削弱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农能力。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功能分流了大量资金,造成地方资金的“失血效应”,加剧了农村金融中的资金供求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