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金融的职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的职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产业链的延伸、分工细化的过程,这样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反映在农村金融上就是金融需求的分化和革新。而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在深度上的加深和在广度上的拓展,农村经济经营各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金额数量层面,而是会对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种类提出新的要求。

农村金融的职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农村经济支撑着5亿8000万农村人口的生计,针对“三农”问题,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14年在“一号文件”中被提及,主要涉及农业科技进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关于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也都是“三农”问题的焦点。面对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对于其中的任何一样,农村金融都是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可以说,以上的任何一个目标,在缺乏金融支持的条件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具体说来:

(一)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经济与金融之间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经济的发展会影响金融的发展,金融又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80年代,我国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我国农民开启了独立生产经营的大门。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力度,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的收入产生了质的改变,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农村经济的整体结构亟须调整,向多元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需求主体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及经济整体对资金规模上、种类上的需求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经济要想继续良性发展,就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型农业存在着资金等各方面的缺失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极为迫切,中国传统型的农村经济必须在解决资金资源稀缺的现状下,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更高,让农村经济在同样的投入下有更大的产出,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如今,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都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是政府发展决策的重要板块,更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热点

(二)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格局的变化。农业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产业链的延伸、分工细化的过程,这样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反映在农村金融上就是金融需求的分化和革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营主体对初期投入资金和日常运营资金的需求都会扩大,单个有金融需求的微观主体对资金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总量上也会显著扩张。而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农民和农村企业自身持有的资金保障,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农业相关财政支持,以及农村金融的信贷服务。而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在深度上的加深和在广度上的拓展,农村经济经营各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金额数量层面,而是会对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种类提出新的要求。在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结算等基本的业务之外,需要更多的现代金融产品、金融创新业务,如对股票债券期货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甚至会促进汇兑、租赁、信用卡银行中间业务需求的增长。

(三)为提高农村经济科技化提供保险支持

科技、金融、保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显著。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部门公开数据表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等等。与此同时,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基因工程、立体灌溉系统、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生态维护工程等都取得重要进展。

2016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国际平均水平是1%,发达国家一般为3%~5%。所以,未来仍然需要资本的支持去提升农业的科研投资强度,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农业投资的保险机制。通过设立专业的科技保险公司,运用经济手段转移农业研发阶段面临的风险,可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用更大的激情和信心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工作,农户也更愿意尝试使用新的农业技术,这能促进农业科研从研发到实验推广使用全程的产业链建设。(www.xing528.com)

(四)集聚农村闲散资金,吸收农民存款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推动力不应该仅止于对资金的储蓄,更应该包括资金的融通以及配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增长不再停留在较狭义的实物资本投入和积累上,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到了技术和人力等多种基础性要素形成的重要性,包括资金资本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些基本要素的匮乏是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中,资金资本又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内容,资金投入对支持农村经济持续良性增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在保险、证券信托等以金融市场为中介的直接融资水平仍然十分低下,所以资金的融通渠道仍旧主要是依靠银行作为中介进行间接融资。这种情况不单单发生在我国,目前基本上所有国家的农村金融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就是说,都是把银行作为农村地区的基本金融主体,把基本的信用贷款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产品,来进行相关的资金流通活动。

货币时代,人们通过直接持有货币或者以货币购买金融资产的方式来积累财富。直接持有现金的方式是不具有金融性质的,这种非增值的储蓄现金是不会生息的,还可能会遭受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其中部分能为社会增加生产资金但是十分有限,且并不能改善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当农民将闲散资金投入到金融机构购买了金融产品时,比如存款凭证,就有了融资的性质,通过金融机构对资金进行融通,资金就可以进入再生产的过程中。当金融机构内积累了一定水平的资金后,这些资金的一部分可能会转化为消费和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资金的积累不仅仅发生在个人角度,在资源要素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范围的资金应该有由小到大、聚散大众的集聚作用。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并实现规模节约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凭借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除了要具备有效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更需要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这项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正是有了金融系统对资金的积累和配置,才使得资金和提高生产力之间形成了直接的通道,为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使得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形成一个升级演化。

(五)扶贫帮困、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2020年,中国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及“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十三五”奋斗目标,从而明确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和底线目标。

2016年实现脱贫人口1240万人,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资金投入超过了100亿元,按此标准计算,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需要投入的资金要在400亿元左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从微观上分析,无论是产业扶贫、知识扶贫或智力扶贫,贫困人口对资金需求都极度渴望,因此需要进行融资。但由于自身的条件难以满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要求,所以急需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用多种方式向贫困地区提供援助,比如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条件,提供扶贫帮困的低息或者无息的政策性贷款或者直接拨付支援经济不发达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