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宁波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宁波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设计的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的是企业其他绩效,而不是自主创新绩效,那么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是无效的。第四步,在同一行业选取两家公认的,在自主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企业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特别是进行效度验证。

我国宁波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已成为政府、企业和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宁波制造业企业跟浙江省其他地区的同类企业一样,身处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却遭遇创新不足的尴尬。据宁波政府网站2006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宁波中小企业中41.29%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53.73%的企业没有与外部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科研合作,85%的企业不懂自主创新包括哪些方面,仅仅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对企业来说,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驱逐低价竞争的情性和低技术的生存方式,以统一科学的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引导,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运作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急需理论界进行梳理和引导,为实践运行中质的突破进行积累。

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是度量企业或某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工具,要使这种测度工具科学有效,测评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或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趋势,则评价指标的遴选必须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以保证其科学性

系统性原则意味着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充分的信息量,n个评价指标相互独立,构成一个n维空间,空间中的每个点都对应着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某一个层面的实质内容;若干个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群综合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测度和评价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判断自主创新绩效的一般标准,分为企业对外应变绩效和企业对内创造绩效两个部分。

在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数据、资料尽可能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问等获得第一手资料,或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参考专家的意见进行加工、整理获得;二是数据资料的可量化性。指标数据要保证其真实、可靠、有效,而定性指标和经验性指标,尽量选取那些能够通过专家间接赋值或测算予以转化为定量数据的定性指标(如等级)。

有效性原则是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必须与所评估的对象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某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如果我们设计的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的是企业其他绩效,而不是自主创新绩效,那么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是无效的。在心理测量学上,人们通常用效度来表示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好坏。所谓“效度”,就是用该评价指标体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测量到想要测度对象的特质,即测量的有效程度。

必须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时间、地点和适用范围,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或者不同区块)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

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是一个动态的累积过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其真实值。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有测度创新活动结果的现实指标(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创新活动的过程指标(动态指标),能综合反映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此外,由于在自主创新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及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评价指标也不能保持长期不变,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构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1.新体系能否成为具有以市场导向作用为主,在实践中成为强有力的运作推动体系。

2.新体系如何操作,是否会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企业参与后是否能够带来较高的实际效益等问题。

3.缺乏行业统一规范、科学性强的指标体系、缺乏外在监督约束推动机制、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认证机构以及操作烦琐、评价成本高但收益模糊等事关该体系的运作障碍问题如何解决。

4.如何获取准确数据,解决数据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何种操作方式以达到绩效评价最优效果问题。

5.在操作方式中所涉及的由谁来组织评价,如何构建专家团队等问题。

第一步,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曹崇延和王淮学在《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的观点,设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参考广东省一国家级科技园区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引导的内容,进行三级指标的选取,尽量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及动态性,设定出完整的指标体系。

第二步,通过企业调研,拿到第一手的企业数据,由专家参考定量数据打分,构建X变量与Y变量矩阵,运用SPSS 13版本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剔除不相关的指标,然后参考各指标的Beta值,再运用AHP深层分析法,构建新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对于定性指标,主要采用专家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打分,运用AHP深层分析法,构建新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

第三步,修正指标体系,并进行各指标的说明。

第四步,在同一行业选取两家公认的,在自主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企业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特别是进行效度验证。

第五步,体系的改进及运作说明。

广义上自主创新系统包括宏观(国家)、中观(区域,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次。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是指与企业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若干创新行为组织(诸如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等)组成的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系统。这些创新行为组织在网络体系下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发展、保护、支持和调控自主创新行为,推动企业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促进企业或区域自主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本质、科学测评创新能力高低、系统总结区域科技创新建设经验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企业或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特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可以为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外部资源是否投入等决策提供参考。

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型建立的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动态性原则,将外部资源获得绩效、内部资源投入绩效、创新产出绩效、外部贡献绩效、自我评价运作绩效这五个方面作为评估企业创新绩效的一级指标,并通过进一步的因素分解,确定若干子指标和次子指标,从而构成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外部资源获得绩效指标用来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外部资源对创新的贡献,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信息来源、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开发方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费用来源、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参与人员。显而易见,该指标的意义在于衡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从外部获得了哪些信息或资源,外部资金、技术人员参与程度如何,企业是否与外部合作进行创新活动等。

①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信息来源

该二级指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统计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信息通过何种渠道流入企业;二是考察企业对某种渠道的关注程度或从该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这两个内涵在实际操作中都是该指标所要考察的内容。其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客户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对顾客使用产品的情况、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顾客主动反映的改进意见等反映产品状况或产品未来改进方向的信息的收集能力);来自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供应企业的信息(企业从上游企业处获得有关行业变动或创新相关信息的能力);来自本行业其他企业信息(企业从本行业内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处获得的相关创新信息的能力);技术市场或咨询机构的信息(企业对技术市场或咨询机构保持关注并及时获取创新信息的能力);来自行业协会的信息(企业参与行业协会或虽未参与,但能从行业协会获得创新相关信息的能力);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信息(企业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创新信息的能力);政府计划或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企业从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或提供的官方信息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开发方式

该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考察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从外部获得技术支持资源的能力,其子指标如同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发、从技术市场直接购买专利或技术进行开发、采取技术外包缴纳相关费用等较易理解,在此不作详释。

③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费用来源

该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考察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从外部获得研发或其他创新所需资金的能力,其子指标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中央或地方政府资助等能够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也较易理解,此文亦不作详细解释。

④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参与人员

该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考察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获得创新所需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或咨询顾问等外部人力资源的能力,其子指标能够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也较易理解,此文亦不作详细解释。

内部资源投入绩效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过去某段时间内因自主创新而在资金、人员、信息与传播等方面的投入,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资金投入绩效、人员投入绩效、信息与传播投入绩效。这些指标的设立是对创新活动最终绩效评定进行投入一产出式对比的重要内容,是考量创新效率的重要指标。

①资金投入

该指标设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在资金投入方面的绩效,其量化算法采用投入费用与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比的方式,其中技术创新费用指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所有费用综合;R&D总费用指与技术研发直接相关的研发投入费用,但不包括研发宣传或管理类费用;技术引进费用指通过引进他处技术方式进行创新时用于购买该项技术的费用;技术改造费用指研发或引进技术后用于改造生产设备、培训或安装的费用的总和。

②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指标不仅包括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投入的与研发直接相关的技术类人力资源,还包括企业为提高研发能力而进行的人才引进、培训、考察等费用。如技术创新人员/职工总数(用于衡量企业员工中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员工所占的权重,此指标从企业创新过程中人员投入的动态层面进行考量);R&D人员/职工总数(用于衡量企业研发力量占员工总数的比重,此指标从企业潜在创新能力的褥态层面进行考量)。

③信息与传播投入

该指标设立的目的在于考察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与相关部门沟通信息以及对外宣传过程中,及时关注该类技术进展状况的投入,具体包括R&D部门与企业相关部门的交流频度、技术创新论坛等活动的推介频度、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内容在县市级媒体的曝光频度、创新成果面向市场的推介活动(广告、促销等)、技术创新信息在企业内部的认知度、创新相关内容被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的引用频度、创新相关内容被政府主管部门推广的力度七个子指标。这七个子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衡量了企业对创新研发相关信息和宣传的注意力投入。

创新能力产出绩效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四个部分,该指标是目前国内普遍认可并在技术研发立项过程中广泛采用的评价项目,也是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①经济效益

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目的正是出于能够在未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更多利益。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绩效的核心指标,设计子指标时应全面、系统、合理。结合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本研究需要出发设置了十个子指标,如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指创新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销售增长率,其在信息采集时应充分考虑已发生的销售状况和未来市场行情变动情况,以确保指标值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指在经过创新技术改造后,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单位成本的降低程度);投资报酬率(指企业因某项创新的应用而获得的经济收益与获得这项创新所投入的资金之间的比值);主营业务增长率(指企业核心业务在应用创新成果后的增长率);市场价值增长率(指该创新成果运用数学方法计算而得的用货币表示的市场价值,也即未来收益)。

②技术效益

技术效益主要是用来衡量企业在获得技术创新成果过程中或之后所获得的与技术相关的非市场效益性收益。其中新产品或重大工艺创新数、主持或参与制定新标准数、专利申请数、技术诀窍文档论文数、技术创新提案数、专利转化及合作数都可量化,专家打分时可参考技术研发领域的相关标准。

③管理效益

管理效益是指管理者在一个管理过程中,朝着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实际完成的“有效的”工作量。在这里,“有价值”的目标是指创新能力产出绩效,“有效的”工作量指有利于创新的活动。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家创新意识和素质等定性指标,如企业家创新意识和素质(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作为企业核心决策者的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意识以及其自身文化、理解力、预见力等素质水平);创新战略与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匹配程度(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内部拟定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否适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社会、行政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可用于创新活动的各项资源是否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相匹配,也即创新战略的环境性水平和创新实施能力水平);预见、发现市场机遇并付诸行动的有效程度(指企业在发现创新需要或创新机遇后是否付诸实施或能够承购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对员工的招聘培训开发,知识技术信息的存储更新(这一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知识或信息的收集与存储能力,二是技术知识或信息的使用与传承能力,也就是企业在实践层面进行员工培训I、技术经验积累和新技术吸收等活动的能力);对创新人员的奖励和晋升等、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的灵活性这四个指标的设置在于考察企业在管理层面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水平。

④社会效益

此指标涉及的技术创新对社会的贡献或积累、创新产品对改善环境和减少能耗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对社会相关产品或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收入净增贡献、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国际竞争力。在指标值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效度评估,此类效度值强弱分为五种程度。

外部贡献绩效包括科技合作贡献、专利合作贡献、技术转移贡献三个子部分。该部分指标虽然与企业的技术效益有一定程度上重叠的嫌疑,但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对外的技术力量贡献,也是现在理论界和企业界越来越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将其作为单独板块考虑。此一级指标所属的科技合作贡献、专利合作贡献、技术转移贡献三个子指标均细化为各项三级指标,此部分指标较为常见,量化性好,不再赘述。

自我评价运作绩效,主要包括评价团队、评价方法、评价机制三个子部分,设立此指标的目的在于对本体系自身的完善性进行自我监督评价,以确保建立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的整个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得到及时修正。

①评价团队

评价团队作为直接负责本指标体系信息采集的单位,对本指标体系正常、客观、公正地运作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此指标体系下我们设置了评价团队的专业性和评价团队结合合理程度共两个子指标进行考核。

②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简化各项指标的信息收集处理过程,更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各指标的变量值,因此对本系统各指标值进行确定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与更新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恰恰在于不断地根据实践需要对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的自我评价和完善,避免因评价方式不合理、指标设置滞后或过于超前等原因而造成不适用的情况。具体指标如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主要指各三级指标所采用的不同评价方式是否与实践需求相符合);评价方法的全面性(指在采用某种方法对某个指标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全面合理地反映我实指标值);评价方法的相关性(指各评价方法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关联性,如各指标值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评价方法的稳定性(指某个评价方法是否能尽量去主观化、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等性质);评价方法的行业通用性(指各项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某行业内所有企业,具有操作上的普遍性)。

③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主要是指确保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正常运行的相关制度,其主要包括五个子指标:评价工作体系的常规系统性(指整个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常规持续性运行制度是否可行,其操作性与实用性水平如何),客观完整的数据存储平台(指整个评价体系所累积的数据是否能够得以准确安全地保存并方便取出使用),灵敏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指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所累积的评价结果能否及时地报送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反馈机制),评价体系的弹性维护度(任何评价体系的构架都是为适应当时需要而设立,但随着事物发展变化,原有的体系都将累积一些不适应实际情况的缺点,能够根据变化对体系进行更新维护即为该体系的弹性维护,这需要一个相应的维护制度进行协调),规范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整个评价体系的正常运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予以监督,在实践过程中由谁监督、怎样监督都需要一个确定的机制给予保障,这个机制本身的合理性则是这个指标效度值)。

该部分指标,包括新体系中全部的一级、二级指标和以强弱分级的定性指标,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AHP深层分析法来进行,即在基础指标无量纲化后,采用专家打分得到的权重,分层逐级综合,然后得出各个指标的综合效用值。

①基础指标的处理

单一指标采用直接获得的资料数据和调研数据来表示,在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规定的范围在[0,100],即该指标下的最优化值为100,最差的值为0,计算方法如下:设i表示第i项的指标,j表示第j个区域。Xij表示的是i指标j区域的指标获得值;Yij表示i指标j区域的指标效用值,则:

Yij=X 100

其中Xinw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其中Xg,为该指标的最小值

这个指标说明的含义是,值越大就说明效用值越大。另外,复合指标是采用两项或者更多的单项数据指标数复合计算后得到的,一般是指增长率、平均数等。

②权重的选取

拟采用AHP方法来进行权重的确定。AHP法是将专家的思维过程定量化,并且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处理专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形。确定权重之间的相对重要度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且不够直观。这种设计优点在于可以得到精确的数值,有较高的科学依据,相对于现阶段广泛使用的专家事先打分法其更加精确。具体的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评价指标集,一级指标为A=(A],A2,A3,A,,A5)分别代表外部资源获得绩效、内部资源投入绩效、创新产出绩效、外部贡献绩效、自我评价运作绩效(一级、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具体见附件B)o

其次,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通过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予以量:化,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值反映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认识,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值方法(见表1),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对选择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指标间重要性的评分,求得平均值,得到最后的判断矩阵。

表1 标度与含义对照表

再次,通过SPSS 13版本进行层次单排序即一致性检验,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及最大的特征值,比较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值,表示了同意层次中若干元素对相邻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计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乘积

第二步计算Ni的n次方根。

第三步根据所的可进行归一化处理。(www.xing528.com)

第四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其中(AW%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第五步计算一致性指标,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第六步根据比较判断矩阵阶数,查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下表:

表2 矩阵阶数与RI对照表

第七步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若CRvO.lO,则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至一致性检验通过。

第八步就是指标权重值的确定,上面的W就是所要的权重。

(具体操作见附件B)

③加权的综合

加权计算是分层、逐级进行的:A,B,C分别表示分层,F(A),F(B)……分别表示的是权重,X(a,i),X(b,i)分别表示分层区域的指标效用值,计算从右向左进行。例如计算B.的效用值:假设X(BC)为区域i在B.指标下的综合效用值,X(Ck,i)是区域i在Ck指标下的效用值。则,X(B[,i)=X(C],i)F(C])+X(C2,i)F(C2)+X(C3,i)F(C3),以此类推可以得出相应的值,直到最后的B1,B2,B3各项的指标效用值都可以求得。

①相关性测定和Beta值的确定

该部分指标,主要是三级指标中的可量化的指标,根据各指标值作为自变量(xHx2,x3……),专家根据自变量值,参考行业标准,进行打分作为应变量(y),然后在SPSS软件中进行线性回归检测,获取每组数值的R Square值F值、D.W值、Beta值,判断其相关性。

②权重的确定

选取每组指标的Beta值,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然后采用上述定性指标确定权重的方法获取指标权重。(三级定量指标具体操作见附件C)

三级指标的分值范围为[0.100],专家对企业的93个指标进行赋值后,根据权重进行线性计算,就可以得出每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总绩效分,为相应缓冲人为的主观色彩,对最后量化结果进行等级分类,初定为80-100分为A等级,60-80分为B等级,40-160分为C等级,20-40分为D等级,0-20分为E等级。

表3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新体系表

对宁波市T1、T2两家公司进行新体系的运行试验(具体见附件D),邀请5位专家对这两家企业的93个三级指标进行[0,100]赋值,通过权重比例得出T1、T2两家公司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主要分值(见表4)。由表数值可以看出T1公司总的自主创新绩效分为71,可以评定为B等级;T2公司总的自主创新绩效分为57,可以评定为C等级。T1公司在各方面,包括五个一级指标的分值都较T2公司高,而两家公司的创新能力外部资源贡献绩效都相对分值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结合企业的行业情况,可以分析出更多的问题。

表4 TUT2两家公司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主要分值及总分值列表

新体系的指标设置内容涵盖了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所需要的参考指标,不仅具有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的意义,更为企业改进自身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信息,同时由于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将该评价结果作为其向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决策依据,使得该评价指标体系超出了国内原有该类评价指标体系仅有政府决策参考意义的局限,具备了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业统一规范和科学性强的指标体系、缺乏外在监督约束推动机制、客观缺乏权威具有公信力的认证机构,加之操作烦琐、评价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相关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很难形成实际可操作的方案。该指标体系仅从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需要出发,设立各项具体指标,这就避免了因各行业之间衡量创新指标难以统一的缺陷,为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在其他行业的实施提供了案例。

新体系权重的确定,在基础数据采集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操作方便,进行指标的增加和删减,对体系运作的影响较小。所以可以根据运作反馈及时修正和更新指标,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往往涉及该体系如何操作、如何获取准确数据、是否带来管理成本,企业参与后是否带来实际效益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该指标体系就不具备操作层面的可行性。针对可操作性问题,本研究经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探索,提出了由第三方(会计审计机构)进行操作并最终实现市场化操作的可行性路径。这突破了其他类似单纯依赖政府进行操作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局限性,为评价体系运作的持续有效性提供了解决路径。

1.调研样本比较单薄,可能会使统计分析的结果产生偏差,特别是新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方面,其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定性指标我们采用了5位专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式,定量指标采用了宁波地区30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所以在专家权威性和规模上,还有数据采集的地域通用性方面要进一步考证。

2.新体系指标的设置,没有区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理论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各因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度应该是不同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后续研究进行探讨。

[1]Freeman C.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2,London:FrancisPrinter, 1982

[2]Paul Low.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perception and opportunities, Chapman Hall.London, 1995:67-101

[3]P.N.Fi gueiredo.Leaming processes features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ccumulation:explaining inter-firm differences.Te chnovation 2202-685-698

[4][Swee Goh, Gregory Richards.Benchmarking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European Managemet JoumalV ol. 15,No,5,pp575-583,1997

[5]Robert A.Burgel manetai.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econd Edition, Mcgraw-HiU,1996:l 17-158

[6]Edward B.Robert, Managing Invention Strategic and Innovation.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88,31(1):11-27

[7][美]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8]易余胤、盛昭瀚、肖条军.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

[9]蒋键.供应商参与创新与制造商创新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10]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11]唐春晖.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12]韩景元、杨忠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指标与方法研究[J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3)

[13]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7)

[14]唐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河北科学院学报,2001(1)

[15]曲国禹.刘学铭.对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1):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杨忠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17]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4(2)

[18]王伟光、唐晓华.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3(4)

[19]史宪睿、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U]。科技管理研究,2004(2)

[20]马胜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21]高梁.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04(11)

[22]陈颈.最佳创新公司[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3]郭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3

[24]魏江.江浙沪地区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2)

[25]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2

[26]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M].科学管理出版社,2002

[27]张明.提高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4(2)

[28]刘安炉等.民营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对策[D].企业经济,2003(12)

[29]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01工51]—7

[30]程津培.自我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中国发展.2004(3)

[31]陈劲.加速提高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J].今日浙江.2005(8)

[32]刘满凤.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5(12)

[3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

[34]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35]曹友.高科技创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J].经济师.2004(12)

[36]赵林海、林俊国.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5)

[37]董晓宏、宋长生,宋朝利.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主体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8)

[38]刘超纲、吴庆、熊立东.农业企业创新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OE研究框架[J].中国农学通报2006(9)

[39]汪江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体制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0)

[40]易风华.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6)

[41]吴亚桃.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J].价值工程.2006(4)

[42]刘元芳、陈桁泰、余建星.中国企业技术联毁中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来自江浙沪闵企业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6(8)

[43]中国高技术企业创业成长机制及其风险投资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报告[R].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