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梨园界的真爱粉:激情不减的追随者

梨园界的真爱粉:激情不减的追随者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梨园界的“好角儿”们都是有大批粉丝的,而且这些粉丝对“好角儿”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对明星的追捧热情。而且那时候的粉丝一般是不会“变心”的,“路转粉”很常见,但却很少有“粉转黑”的。他的很多粉丝,共同成立了一个组织叫“白社”,这个组织里包括社会各界名流,还有当时的年轻大学生。这些梨园“真爱粉”甚至是“养成粉”与演员之间,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

梨园界的真爱粉:激情不减的追随者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广大观众爱看戏,才使得戏曲得以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而观众更爱看自己钟爱的演员演戏,他们也成就了一代代戏曲名家的艺术地位。换句话说,梨园界的“好角儿”们都是有大批粉丝的,而且这些粉丝对“好角儿”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对明星的追捧热情。

过去戏曲界的粉丝狂热到什么程度呢?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里,有这样的情节:白家的千金小姐,特别喜欢一个唱戏的名角儿,这人名叫万筱菊。万筱菊在台上演戏的时候,她在台下看得激动不已,不仅泪流满面,而且还一把一把地往台上扔各种金银首饰。后来从爱看他的戏,到逐渐深深爱上了这个人,哪怕是万筱菊因为门第悬殊拒绝了她,她也仍然矢志不渝,愣是抱着万筱菊的照片结了婚,独自守着照片过了一辈子。这样的情节出现在电视剧里,观众觉得可能是艺术夸张,但实际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有真实原型的。

当然,痴迷到嫁照片这种程度的只是个例,但过去很多名角儿的粉丝,的确会在演出中疯狂地往舞台上扔各种珠宝首饰。好多人在台下看完了戏还不过瘾,还会到后台的出口守候,一直等到演员卸完妆走出来的时候,挥手跟他们打个招呼。虽然并没有与偶像一对一的交流,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就跟今天的很多粉丝会在机场等候多时,为喜爱的明星接机一样。(www.xing528.com)

今天有很多“明星粉丝后援团”,其实过去的戏曲观众中就已经有这样的团体,只是名称叫法不一样罢了,也是由某个名角儿的众多粉丝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从各个方面支持自己喜爱的演员。而且那时候的粉丝一般是不会“变心”的,“路转粉”很常见,但却很少有“粉转黑”的。那个时候的粉丝团体,可以说对名角儿的艺术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举个例子来讲吧,京剧界的荀慧生先生,早年艺名“白牡丹”。他的很多粉丝,共同成立了一个组织叫“白社”,这个组织里包括社会各界名流,还有当时的年轻大学生。不光有组织,他们还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设有“白社公寓”作为固定机构地址。因为荀慧生先生最早是学梆子的,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京剧界都受到一些艺人的排挤。他的委屈白社的朋友们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很理智,并没有选择在舆论上对那些排挤荀先生的人掀起骂战,而是集体商量扭转这种局面的真正办法。后来,他们不仅轮流在白社公寓辅导年仅十五六岁的荀先生读书写字、阅读剧本,帮助他分析剧情和人物,而且还众筹了一笔资金,请很多名师教授荀先生京剧剧目。除了这些,他们也有很多跟今天的粉丝相同的举动,比如到剧场支持荀先生的演出,为他捧场,还有在报纸上写文章宣传、评论他,等等。总之,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家爱豆疯狂打call!可以说,荀慧生先生后来能成为艺术大师,跟早年间这些白社朋友们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那个时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梅兰芳先生也有“梅党”,都是一些社会白(领)骨(干)精(英)。他们甚至会经常聚在梅先生家,一起吃饭、讨论,为他的艺术创作和宣传出谋划策,可以说是他的艺术“智囊团”。当然,上面说的这类粉丝组织也都是有一定门槛的,不过入会都有哪些标准咱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组织都是拒绝过激、不理智的追星行动的。当然,不只是这两位艺术家,也不只是京剧艺术家,全国各地、各剧种的名家好角儿都有大批“死忠粉”,在那个没有网络和自媒体的时代,他们能名扬一方甚至名扬全国,如果不是粉丝数量众多口口相传,就不可能实现。这些梨园“真爱粉”甚至是“养成粉”与演员之间,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