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界一直以来都有演“应节戏”的传统,意思就是在各个传统节日里,上演与节日有关的戏曲剧目。
比如端午节会演《白蛇传》,因为白蛇传里有许仙和白蛇过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的情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毒虫即将出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以后,特别是南方会出现一些蚊虫,从而有疾病发生,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用草药水洗澡,要吃一些能祛毒的东西,再喝一些药酒来驱病、辟邪。《白蛇传》里,法海让许仙在端午这天劝白素贞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有毒性的药,而蛇类最怕这种毒。但是当半信半疑的许仙劝白娘子喝时,为了不伤夫妻感情,白蛇抱着侥幸心理连喝了好几杯。结果她高估了自己的法力,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这才有了后面为救丈夫冒着生命危险仙山盗草的故事。
再比如清明节上演的应节戏《焚绵山》(各剧种的这出戏有不同的名字,但都是同一故事)。这出戏讲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早年流亡受尽了屈辱,身边也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居然忍着剧痛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多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王,念及当年的恩情,命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准备封赏他。可是请了好几次,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都不肯来,后来为了谢绝晋文公,他干脆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想吓唬吓唬他,谁知道介子推母子俩却没能从大火中逃生,一起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万万没想到会酿成这样的悲剧,失声痛哭后悔不已,只得下令把介子推的遗体厚葬在绵山,又给他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所有人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我国“寒食节”的由来。到今天,寒食节已经有2600 多年的历史了,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戏曲界在清明节上演介子推的戏,再合适不过了。
再说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中元节。咱们先来说说中元节的故事,这个节日的应节戏是《目连僧救母》,这是一个佛教故事,源自东汉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讲的是如来佛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堕入了饿鬼道地狱,目连为拯救母亲,建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他母亲所受的痛苦,并最终拯救母亲出了地狱。这个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现在厦门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中,释迦佛塑像旁塑有十大弟子,其中就有目连的塑像。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流传到现在,关键就在于这个故事劝人向善,劝做子女的要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隐喻。同时,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诞生了佛教的盂兰盆节,跟道教的中元节是同一天,就是农历7 月15 日,我们家家户户都要祭祀已故亲人。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都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大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为逝去的亲人、祖先焚烧纸钱,很多地方还有放河灯的风俗。(www.xing528.com)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大型的节日都有相应的“应节戏”。比如过年会上演剧名吉利的《龙凤呈祥》《一战成功》(又名《定军山》)等,七夕节演《牛郎织女》等。之所以会有应节戏的产生,原因是中国戏曲与民俗、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戏曲才有了在传统节日上演应节戏的风俗,而老百姓们通过在节日里看戏,也了解和延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今天,大量西方节日涌入了我们的生活,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了解得很少。但是如果爱看戏,就可以在艺术欣赏之余,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了,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不过戏曲界讲究演应节戏的传统,曾经有些断档,因此近年来很多部门对此给予了重视。例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从春节、元宵节起,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要上演应节戏。其中有一个应节的演出很特别,也非常受欢迎,那就是“九九”重阳节的戏曲演唱会。在这个节日参加演出的,必须是60 岁以上的艺术家和票友,大部分都是70 岁至80 岁的老人,甚至还有一些90 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也上台表演,非常振奋人心。不仅如此,还融入了现代的节日主题,包括“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等都有相应内容的演出。除了长安大戏院,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每到传统节日也会播出应节戏,打破地域的限制,使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通过荧屏观看到精彩的演出。唱应节戏的习俗是戏曲界的优良传统,深受观众欢迎,值得进一步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