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戏曲演出剧场,没有当代大剧院那样的规模,而剧场的后台,自然也不像现在的那么宽敞。但是,过去不管后台多狭窄,演员在这里多拥挤,都不会乱,都是井然有序的。
过去的演职人员,一进后台,先要拜祖师爷。行礼之后,就不能再说笑打闹,大家都各自去做演出前的准备了。这看似是种迷信的仪式,但其实客观上起到了要求纪律的作用,进了后台就要进入准备演出的状态,不能懒散。另外不能再说笑打闹,也能让演员静下心来培养情绪,为进入角色做好准备。
戏曲演员化妆、勒头、穿服装这一系列过程,行话叫“扮戏”,一旦扮好了戏,就要坐下来静候上场表演了。而谁该坐在哪儿,这在过去是有规矩的。那时的后台没有专门提供给演员的座位,大家可以坐在不同的箱子上。一般来说,生行、旦行,坐大衣箱;武戏演员坐二衣箱;大花脸坐在盔箱上;龙套演员坐在旗把箱上;只有丑行演员待遇特殊,想坐哪儿就坐哪儿,不受限制,这还是跟丑行在梨园界的特殊地位有关系,谁让他是老大呢?
之所以要这样规定各行当分别坐在哪儿,是有道理的。比如生行、旦行的大部分服装,都是放在大衣箱里的,二衣箱里装的大多是武戏的服装,所以武戏演员坐在这儿;龙套演员坐在旗把箱上,是因为他们台上使用的标旗等各种道具,都在这个箱子里。大家坐在最方便穿戴、脱换服装以及拿道具的地方,这样就提升了效率。而大花脸坐在盔箱上,是因为他们脸上勾着脸谱,那么多油彩,如果坐在衣箱附近,万一其他演员穿服装的时候,油彩蹭到这些绣工精美的戏曲服装上,那可是没法清洗的,麻烦就大了。(www.xing528.com)
大家在各自的地方静坐,一是可以在上场前或演出的间隙中稍微休息放松一下,静下心来琢磨接下来的表演。二是使窄小的后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这样即使是好多演员一起上下场的时候,后台都毫不混乱,为前台的演出提供了保障。另外,那时候有个职务叫“后台管事”,负责安排戏码,分配演员,演出时要监督指挥所有后台事务。大家坐在各自该坐的箱子上,后台管事需要找哪个演员都知道在哪儿,所以很方便。特别是当演出临时出现紧急情况,要赶紧找人“救场”的时候,那就跟救火一样急,必须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演员,这时候优良秩序起到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这些都是梨园行普遍的后台座位规矩,但是不同戏班情况不同,还会有各自的部分细则区别。现在的戏曲演员在后台已经不坐在箱子上了,因为现代化的剧场,设施一应俱全。后台有很多化妆间,有专供演员休息的座椅,服装、盔箱、旗把箱等也都有各自的固定摆放区域。很多剧场的化妆间里还设有屏幕,能实时观看到前台的演出情况,便于演员掌握演出进度,为自己的表演随时做好准备。虽然老规矩已经“退休”了,但是过去的老艺人们谨守规矩、尊重艺术的思想和行为,却永远存留在梨园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