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的帽子,是在古代真实冠帽的样式基础上,经过夸张、美化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戏台上人物戴的很多帽子都可以从古代遗留至今的文物资料中找到同款,只不过比原版更夸张、更漂亮、更适合舞台表演。
戏曲人物戴的帽子,基本上有两种质地,一种是比较硬的定型盔帽,另一种是用布料制成的软帽子。定型盔帽的硬壳部分,实际上是用纸板做的,当然这种纸板不是快递纸箱那种普通纸板,而是用元书纸、高丽纸等制成的。又是高丽纸!这种纸在戏曲界真万能,不仅可以用来做脚下穿的靴子的厚底,连做头上戴的帽子都同样能以其适度的柔韧性和美丽价格形成的高性价比再次胜出,比心!一般先把原料纸一层层粘贴制成纸板(行话叫“打袼褙”),然后通过手工雕刻镂空图案,做成各部位“零件”,之后经过繁杂的工序组合、塑形,形成盔帽的基本样式,最后再添加绒球、珠子、穗子等各类装饰物,最终制成台上使用的盔帽成品。这些盔帽的装饰物造型、纹样,常用诸如龙、凤、太阳、火焰、寿字、蝴蝶、波浪水纹,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盔帽的制作过程中还包括一种我们介绍过的工艺,那就是旦行头面中的点翠制作。盔帽上那些天蓝色的镶嵌部分,过去也同样是运用翠鸟羽毛制成的,而现在也以天蓝色绸带替换了。另外盔帽上那些一动起来就沙沙作响的白色珠子,在过去是用玻璃做的仿珍珠作为原材料的。但是玻璃珠有三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加重了盔帽的重量,给演员的表演增添负担;
另一方面,玻璃也比较易碎不太耐用。此外工匠在烧制这种玻璃珠子时是用嘴吹出圆形的,据说这种工艺,由于用嘴直接接触含有一
定毒性的玻璃原料,对人的身体有很大伤害。所以,现在这样吹出来的玻璃珠子已经基本上全都用塑料制成的仿珍珠替代了,既轻盈耐用又降低了成本。
软质的帽子,有些上面有绣纹装饰,也有些特别贫寒的角色,就戴不绣任何纹样的素色帽子。(www.xing528.com)
台上什么人物、什么戏适合戴什么盔帽,是由角色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衣着色彩等决定的。这些都是有规矩也就是有程式规定的,要是随意胡来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了。
说到盔帽的程式,有几点比较有意思的,可以跟大家聊聊。比如咱们比较常见的一种盔头——凤冠。现在有的中式婚礼中新娘也戴这个,样式就跟戏曲舞台上的基本一样,为的是美观、喜庆。可是在戏台上,凤冠不是谁都可以戴的,必须是后宫的娘娘们,或者皇帝赐封官员的诰命夫人才能有这配置。拿苦守寒窑十八年等丈夫回来的王宝钏来说吧,人家本来是正宗的白富美,丞相千金,可是也够不上戴凤冠的级别。后来因为妈妈病重,她在床前伺候了三年,皇帝知道以后很受感动,亲赐了“龙凤日月袄、山河地理裙”来嘉奖她,所以她就戴上凤冠、穿上宫装了,这样的打扮是一种荣誉。当王宝钏嫁给屌丝薛平贵,就放弃了千金小姐的身份,穿着朴素的衣裳离开了相府,自然也不再戴凤冠了。十八年后,终于等到薛平贵回来,他还当了皇帝,做了正宫皇后的王宝钏就又一次名正言顺地戴上了凤冠。
除了突出身份外,戴盔帽还能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咱们生活里常说的乌纱帽,戏台上也有,就是根据明代官员的礼帽样式做成的。而纱帽两侧的帽翅,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了不同的形状,这就蕴含了一些人物的标签化信息。一般来说,用长方形帽翅的,都是正面人物;圆形的纱帽翅基本上都是圆滑风趣的小花脸专用;如果纱帽翅是菱形的尖角冲外,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奸诈的反派。
再有,如果你在舞台上看到人物戴的帽子,或者穿的衣裳有皮草装饰的,那一定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汉人嫁过去当媳妇的也算,比如王昭君、蔡文姬等。戏曲一般只用少量皮草元素作为装饰,来体现异域的民族特色,比如盔帽上挂两条毛皮,或是衣服的边襟上镶嵌一些皮毛之类,而不用作整件服装的原料,这既是写意的表现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演员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因为舞台上有大量照明灯,其中每一个都在1000 瓦功率以上,那么多热量极高的灯,集中照射在演员身上,相当于烤着多少个“电暖炉”啊!如果再为了追求逼真全身穿上皮草,即使是仿皮草面料,估计演员也得热得晕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