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由李少红导演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引发了全民热议。剧中那些女性角色的古装造型,尤其是每个人额上的“铜钱头”,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铜钱头”的造型,灵感正是来源于戏曲“贴片(piàn)子”。戏曲旦行贴片子,根据不同演员的自身特点,通过片子的大小、长短、摆放位置等进行丰富变化,可以修饰不同的脸型缺陷,美化形象。但是新版《红楼梦》的“铜钱头”,是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把大“铜钱”贴在演员的额头上,结果荧屏上每个演员的脸型都因为额头被压低以及短鬓角的有效减分,成功使脸型显得扁宽怪异。相比之下,张曼玉、王祖贤版的电影《青蛇》中使用的“铜钱头”,却没有生搬硬套,在借鉴中有很大创新,还是给两位大美女的形象锦上添花了的。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很好奇戏曲贴片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片子是用真头发制作成的一绺绺发片,一般一套片子是九绺,里面有七绺发量少一点、短一点的,用在额头上贴出七个铜钱型的“小弯儿”(这才是“铜钱头”的真正名称),剩下两绺长一点、发量多一点的用来贴在鬓角。也可以单独使用这两绺大片子,在额头贴出弧形,并延展到鬓边,而不贴“铜钱”,这又是另一种发式。
九绺片子听着简单,其实里面学问可大了,每一绺贴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改变脸型。比如要是想把脸拉长点,就得把额头正中间那个“铜钱”往上提,加大额头的空间,然后其他的六个小弯儿依次贴上,整体形成椭圆形向下延展,这样就拉长了脸部的视觉效果。鬓角的两绺大片子,功能也很强大。现在女孩子们拍照的小心机,其中一条就是用“石头、剪刀、布”等手势卖萌,目的是遮脸上相。而戏曲片子的鬓角两条大绺,不用摆手势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想瘦脸就把鬓角的片子尽量往脸中间方向贴,想拉长就往下巴方向贴得长一点。反之,脸长的人可以把鬓角贴得短一点,需要鹅蛋脸就把几个小弯儿形成的椭圆形勾勒好,加上刚才说的额头空间预留要领,配合起来脸型绝对完美!
总之,无论你想要瓜子脸、鹅蛋脸,还是旺夫脸或者蛇精锥子脸,都没问题,还免去了削骨、打针的痛苦和风险。所以说戏曲贴片子起到的美化脸型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这么说吧,演员妆化得再好,如果片子贴不好,形象都会大打折扣。反过来说,有的演员本身长相并不出众,但经过化妆,特别是贴片子的修饰,可能一下美得让观众都认不出来了,改变的力度绝对属于非手术整容级别。
其实早期贴片子的样式跟今天的还不太一样,是根据明清时期的妇女发型样式加以夸张后贴成这样的。后来经过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等人的改良创新,才有了现在的额头小弯儿和鬓角样式,大大增强了片子的修饰效果,并被大多数剧种广泛吸收运用,不过越剧以及其他一些擅演近现代题材的剧种除外哈。
片子是用什么贴在脸上的?这也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是啊,在过去那个美发暗黑科技产品还没诞生的时代,咱们的传统艺术会选择用什么来把片子固定在脸上呢?答案就是榆树皮提取的黏液。做法也并不复杂,先把榆树皮用推刨刨成薄片,再用开水浸泡揉搓,就能产生浓稠的黏液了。用这种黏液浸泡的片子,可以随意梳理定型,并直接粘贴在脸上固定。当然这并不是戏曲界的独创,在没有摩丝、发胶的年代,妇女们都是用榆树皮黏液来固定发型的。用这个梳出的头发光滑极了。此外它不光可以起到定型的作用,这种纯天然的植物提取原料对皮肤并没有伤害,因此卸妆的时候也不需要特殊处理,无毒无副作用。直到今天,戏曲界贴片子还是沿用这种传统方法。不过给片子塑形的过程比较繁杂,在演出前,容妆师傅很早就要开始准备工作。在用开水泡发榆树皮刨花片后,还要把片子放入产生的黏液中用力地揉搓,再进行梳理,最后再手工做出“铜钱”小弯儿,全部准备完毕后还要用湿毛巾盖住保湿,供演员化完妆后使用。(www.xing528.com)
多年来戏曲界也尝试过一些替代品,比如说黑色塑料制成的片子、铝片外面包上黑绒布制作的片子等。这类片子是固定好的造型,优点是使用起来很方便,直接插在发际线处就可以,省去了传统片子繁杂的事先准备工作,同时还经济实惠。但缺点是美观度无法与传统片子相比,不仅修饰脸型的效果差很多,质感和光泽度也都达不到真发的效果。
制作片子之所以要用真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片子是需要重复使用的,只有用真发制作的片子,在每次经过榆树皮黏液浸泡后,才能够轻松地梳理开,而且越是用旧了的片子越好打理。但如果是其中掺杂了尼龙等材质的山寨货,就很难梳理开了。
那么这些真发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过去有很多女孩子,不得已时会卖掉自己的长发换钱,所以有很多专门收购长发的人,会在街头巷尾吆喝着收购。而且这种买卖头发的历史还是挺悠久的。有一出昆曲剧目叫《琵琶记》,里面有个中国好媳妇叫赵五娘,就卖掉了自己的长发换钱来安葬公婆。到了今天,走街串巷的头发买卖方式已经基本看不到了,真发大多是从理发场所收购的,而且现在留长发还不烫不染的女孩子也很少了,所以头发的价格日益上涨,片子自然也比过去贵了许多。
○拓展
《同光十三绝》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 位著名京剧演员。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