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生活场景和人物状态是戏曲身段动作的主要功能。比如我们平常吃东西、喝酒、爬山、骑马、坐船、耕种、捕鱼、放羊等生活场景都可以通过身段动作来表现。但这些身段动作既要有生活原型动作的神韵,让观众能看明白,又不能完全把生活动作直接搬上舞台,因为不够美,所以需要夸张、变形地进行艺术化处理,才有看头。说得高大上一点,这叫“求神似不求形似”,跟国画的风格一样。
戏曲表演不仅要美化来自生活的普通动作,连很多生活里的狼狈丑态,放到了戏曲舞台上,经过艺术家一加工,也反而成了优美的表演桥段。演员可以充分、巧妙地运用肢体和道具来实现这种“丑小鸭到白天鹅”式的转变。
比如醉态,生活里喝醉了是很难有美感的,可是《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却“醉生百媚”。喝闷酒喝到吐了,都“吐”得挺好看,原本是脚下一软要摔趴下了,都能演成一个转身顺势盘坐在地上的优雅动作。再来说生活中的恐惧,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哆嗦,戏曲舞台上这哆嗦可是一种功夫。演员的头、手、腿等部位能均匀地抖动,可谓“恐如筛糠”。千万别小看这种哆嗦,不信你可以试试用手或腿抖动一分钟,节奏、力度都要均匀……想想都觉得画面太美,只怕我不敢看……
再举个例子,生活里精神病人发病时是比较吓人的,一般人看见都躲着走。但是有出叫《失子惊疯》的戏,剧中因为失去孩子而急得精神错乱的年轻母亲,却疯得“水袖飞舞”。演员用长长的水袖进行各种不同的舞动,来表现疯态,使这个人物的“疯”不但不吓人,还特别优美。
其实水袖不光能表现“疯”,基本上喜、怒、哀、乐都能用水袖来表现,其区别在于舞动的力度、方式和演员的表情配合等方面。耍水袖也很吃功夫,演员练习的时候需要每种水袖动作耍上好几分钟不停,枯燥、重复地进行单项练习。练完后胳膊都快抬不起来的感觉很酸爽,但还得再坚持,必须练到技艺娴熟了才能结合其他一起表演。《失子惊疯》这出戏还只是一尺多长的普通水袖,有的戏为了更夸张地抒发人物情绪,进一步加长了水袖,有五尺的,还有七尺的,那难度就更大了,练习起来也更辛苦,不过舞台效果也更惊艳。除了水袖之外,还有扇子、手绢、马鞭,甚至胡子、帽子上装饰用的翎子、乌纱帽的帽翅等,都可以作为外化人物内心情绪的巧妙工具。(www.xing528.com)
戏曲舞台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能把缺憾也变为美。比如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钟馗,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这个人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神,很多人家里都挂着钟馗的画像。在过去的民俗中,他还经常作为门神被家家户户张贴在大门上,希望他能够驱鬼降魔,带来吉祥。在戏曲舞台上钟馗的形象,乍一看很“怪异”:红红的额头,缩着脖子、端着肩膀,宽宽的身体,撅着大大的“屁股”。这样的形象使他做起动作来也显得跟一般人物都不一样,风格很另类。
○故事
传说钟馗以前本是个长相清秀的书生,后来却无意中被毁了容,但由于他成绩突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脱颖而出,进入了最后由皇上亲自主考的“殿试”。可谁知皇帝一看他相貌丑陋,竟然决定不录取他,钟馗一气之下撞死在宫门上,正直的他死后就专门从事捉鬼的工作了。
戏曲艺术根据这个人物的故事,又参考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的钟馗画像,对其进行了艺术夸张,最终将钟馗的舞台形象发展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因为他是撞门自尽的,所以额头上画得很红,身体也被戳得变形了,这才有了缩着脖子、端着肩膀、撅着屁股的奇异形象。戏曲很强调夸大的人物体态,加上这个人物的特殊经历,所以用类似棉袄的材质,给这个人物垫肩、垫屁股、垫胸。这种处理行话叫“楦”,突出一种畸形的美。这样的“大块头”,表演起来却是大幅度中又有小动作,粗中又有细。因为他虽然形象粗犷,但毕竟是个书生,这也是艺术的辩证法。由于传说中钟馗是冥府的罚恶司判官,所以在舞台上,钟馗一人的舞蹈表演也叫“跳判”。他的几个随从小鬼一起上来之后,他们群体的舞蹈叫“堆鬼”。就是小鬼们趴着、跪着、站着、蹲着形态不一,“堆”在钟馗身边形成集体造型。“堆鬼”的每一个亮相都是一组错落有致的精美造型(亮相是指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停顿造型)。通过戏里的钟馗,我们可以感受到,戏曲能巧妙地把缺憾进行夸张、变形,最终化为独特的韵味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