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自1695年7月与土耳其在亚速交战,直至1723年争得黑海西岸和南岸,先后征战28年。其中绝大多数为俄罗斯争夺出海门户。
1702年,彼得一世趁瑞军主力远征波兰,波罗的海沿岸防务空虚之机,率领大军直奔涅瓦河口,先后攻克了瑞军坚守的诺特堡和宁尚茨堡。整个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军手中,俄国在波罗的海开辟出海口的梦想成为现实。
1703年5月6日,彼得带领一班人马,乘船顺涅瓦河而下,侦察、寻找建立城堡的理想地方。他们在进入芬兰湾海域时发现一个名叫卢斯特·艾兰特的岛屿(意为“快乐岛”),地理环境非常好,景色迷人。彼得用刺刀在岛上划了两个十字划痕,随同前来的将军缅什科夫提议就在这里建堡,并命名该岛为圣彼得堡,彼得欣然同意,随即命士兵挖土奠基。这一天便成了未来俄罗斯首都的奠基日。不久,彼得把海军造船厂从拉多加湖迁到这里的一个岛上,命名为海军岛。
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入海口的三角地带。涅瓦河意思是泥泞的河,这里地势低洼,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立大都市而言都很不理想,甚至较为恶劣。但彼得认准的事,就得坚持到底。他身体力行,三次徒步勘测选址,界定城市版图。他不惜重金从各国聘请专家,规划城市布局,美化城市环境。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建筑,使整个城市别具一格。建筑需要大量的石料,他下令其他城市禁止用石料搞建筑,将所有石料都调往彼得堡,并规定:凡驶进彼得堡的船只必须装载30立方石料,否则不准靠岸。建筑缺乏大批劳动力,彼得就下令各省每年要为建设圣彼得堡提供4万名劳工。这些人调来后没有住处就住草棚,粮食不够就吃糠菜,而且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稍有懈怠,就要受到鞭刑。由于繁重劳动和疾病折磨,大批劳工死去,彼得命令将犯人押来充当劳动力。据估计,在建筑圣彼得堡的过程中,有20多万人献出了生命。
1713年彼得下令将宫廷、元老院、政府机关和外国驻俄使节迁到圣彼得堡办公,并勒令385户贵族,作为首批移民,定居圣彼得堡。加之有些人自愿到这里开发建设,谋求升迁发财,到1714年圣彼得堡人口已达4万,1725年增加到7万。与此同时,工厂、商店、学校以及文化、卫生、交通等市政设施相继建成,经过20多年的建设,才建成了都市。(www.xing528.com)
新都主要由两个相邻的大岛组成。瓦西里耶夫岛为市中心,岛上狭窄的一端被划定为政府机关和商业区,“十二院大厦”是其最具特色的建筑,为政府各机关的办公室。大厦前面是巍峨壮观的博物馆大厦。海军岛是以彼得罗要塞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共有6座要塞。岛中央是用于庆典的“三圣广场”,广场一侧建有教堂,教堂不远处是森严的冬宫,旁边是海军部大厦。岛中的涅瓦大街,均铺着石料路面,又长又宽,道旁植树,整洁美丽。两个岛隔河相望,有多座桥梁相通。沿河两岸坐落着一排排意大利式的两层宫邸,彼得的亲信和达官显贵大多住在这里。新都中最美的是“沙皇夏宫”,它富丽堂皇,出类拔萃。
1725年圣彼得堡已成为设施完备的都市,在许多地方可以与西欧城市相媲美,彼得把它视为掌上明珠,自豪地说:“新都是通向欧洲的门户,是插在波罗地海岸边的一把双刃利剑,是开辟俄国与西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捷径。”
同彼得大帝梦寐以求、毕生奋斗打开海上门户、融入国际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清王朝长期实行的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彼得大帝基本同时代的清康熙及其以后的雍正、乾隆三代,确实给中国带来康乾盛世。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工业、科技正在以一日千里之势迅猛发展,而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此茫然无知,顽固地坚持腐朽落后的封建经济制度和体制,拒绝任何根本性的改革。在对外关系上,坚持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把自己隔绝于日新月异的世界体系之外。马克思在评述中英鸦片战争时曾极其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果然,其后在“洋人”的坚船利炮而前,只有屈辱地以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苟生。所以,有些史学家认为,“彼得的崛起是旭日东升前的曙光,‘康乾盛世’是落日西下时的余晖。”是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