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孚海老人及其家人与平津战役纪念馆采访人员合影
我于1960年毕业于河北省芦台一中(今属天津),先后在宁河、宝坻两县的中学、小学、农中、夜中、宝坻教师进修学校等岗位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于1998年从宝坻县教委退休,教龄38年。我能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儿童成长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与几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是我的大哥李孚秦。我记得那是1954年,我没考上宝坻初中,正赶上大哥护送受伤志愿军回东北复员,路过八门城。大哥听说我学习还算用功,就打算带我到江西省九江市他的驻防地去读书。父母经过大哥劝说后表示同意,这样我就到了九江市继续接受初等教育。1955年,大哥给我报考了九江同文中学,那是方志敏烈士的母校。大哥跟我说,要向方志敏那样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在同文中学老师和我大哥的帮助下,我学习成绩一直优异,还担任了班团支部书记,并且在1958年由于积极参加劳动被评为市级青年积极分子,受到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接见。可以说,虽然大哥行伍出身,但一直重视文化知识,如果不是大哥帮助我,给我提供在著名的同文中学学习文化的机会,我想我的人生肯定会有很大不同。
另外还要感谢的就是我在宝坻八门城念书时,我的小学校长张龙光,还有一位老师叫杨云飞,他们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担任地下党的干部。杨云飞老师在新中国成立前正是我的班主任,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他就总给我们讲一些爱国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文教局的局长,享受离休待遇。还有刘奉凯老师,他是语文老师,就是他教我们唱那些革命歌曲来欢迎南下的解放军。我记忆之中的老师还有张贺山、张菊武、田叔华等人。可以说当时在文教战线上有很多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革命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新思想、新理念的人才。这些新中国成立前活跃在地方各行各业的地下工作者们同样值得我尊敬与敬佩。(www.xing528.com)
附记:
2019年5月31日,平津战役纪念馆采访团队一行四人来到天津市宝坻区,采访亲历过解放军南下入关的李孚海老人。李老住所位于宝坻区潮阳大道旁的一个小区,距离潮白新河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正所谓智者乐水。李老与子女早早就在楼下等待着采访团队的到来。“一路辛苦,十分感谢你们能来采访我!”看到采访设备都准备好后,李老便拿出了十几页手写的提纲,开始了他的叙述……
采访结束,李孚海老人及其家人坚持要把采访团队送出小区。李老站在小区门口,直到采访团队的车离去他才返回。归途中,笔者又看到了来时路过的那条潮白新河,不禁联想到了罗素在《如何安度晚年》中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条河——一开始水流很小,被两岸紧紧地束缚着,激烈地冲过岩石和瀑布。渐渐地它变宽了,两岸退却了,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到最后,不经过任何可见的停留,河水就和大海融合在一起,毫无痛苦地失去它自身的存在……”正如那条川流不息、不舍昼夜的潮白新河一样,多少革命前辈在年轻时或浴血于战场,或呼唤于街头,或雄辩于报刊,或跋涉于田间,等到风华褪尽华发生之时,又如此地从容与安详,静静地用精神的力量滋养着青年一代,正如这潮白新河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