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亚安全与发展在新时期的优化措施

中亚安全与发展在新时期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中亚各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严峻。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潘志平教授的发言聚焦新时期中亚的安全形势。他指出,目前对中亚地区安全形成威胁的因素包括部分国家内部的政治动荡、泛突厥主义的再泛起、去极端化面临挑战、国家间的边界问题及咸海危机等。今后,中亚地区各国的发展将在这些基本的内外影响力相对作用下纠结前行。

中亚安全与发展在新时期的优化措施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是欧亚大陆的枢纽,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之所。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经历了政治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动荡,承受了极端主义思潮和恐怖主义运动带来的挑战。在近30年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各国逐渐重建了政治经济体制,积极塑造各自的国族文化,并努力探索适合于本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领域中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对接。与此同时,中亚各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严峻。极端主义分子的回流、极端思想的产生与传播成为中亚各国社会转型关键期潜在的威胁。

2020年10月17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第25期博雅德信工作坊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此次工作坊以“新时期中亚的安全与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10余名该领域顶尖学者,旨在回顾近年来中亚地区形势,分析各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冀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教授分析了中亚国家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他认为,地缘政治的基础是位置、面积、人口、资源,它们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自独立以来,中亚五国因其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地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中心必然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处于中亚的中心,与其他四国为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亚的地区合作,其对外关系的焦点很可能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地缘政治环境较差,基于历史以俄罗斯为外交重点,但民主化严重干扰了它的选择;塔吉克斯坦最大的外部威胁来自阿富汗,这使它要依靠俄罗斯来保证安全,但无法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只能安全靠俄罗斯,经济靠中国;土库曼斯坦地缘政治条件较好,跨过里海可以进入欧洲,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使它在安全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好处。从目前形势看,美国不可能深度介入中亚事务,俄罗斯的影响在缓慢下降,中国的机会主要在经济方面,但要客观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机遇,安全方面的影响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不会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在发言中表示,在国际和地区环境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之下,中亚五国艰难地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五国的内外政策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经济的波动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因此,从国内来说,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努力增加就业;从国外来说,是克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希望能在大国贸易冲突中避免被“殃及”,争取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也稳步扩大。中亚五国对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度评价,希望能够借此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发展本国经济,重视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达成了一系列新的协议。但是,由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中亚国家也出现内外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布局。

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潘志平教授的发言聚焦新时期中亚的安全形势。他指出,目前对中亚地区安全形成威胁的因素包括部分国家内部的政治动荡、泛突厥主义的再泛起、去极端化面临挑战、国家间的边界问题及咸海危机等。如果不能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应对,中亚稳定将受到严重冲击。他认为,对于目前中亚地缘政治的新形势,美国的心态已经从此前的忧虑转向了纠结,即从过去强调地区所谓的“民主自由”而支持“颜色革命”到目前因无法兼顾中亚不择手段地在该地区鼓吹“中国威胁论”,希望以此维护其地区利益。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国应对目前中亚形势的新变化及美国政策的转向要有正确认识,加强相关地区研究,合理应对新挑战。

清华大学欧亚战略中心主任吴大辉教授分析了理解中亚“中国新威胁论”的三个视角。他表示,不同于此前流行于西方的传统的“中国威胁论”,即强调中国的“人口扩张”“经济侵略”“军事恐吓”和“意识形态渗透”,近两年来,中亚地区开始兴起一股“中国新威胁论”,即强调中国的“腐败威胁”“债务威胁”和“种族威胁”。他认为,“中国新威胁论”会不断有新变种出现,不可能完全杜绝。不能不在乎,也不能太在乎。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海外利益保护是遵纪守法,无论驻在国市场发育是否成熟,企业都应本着市场原则从事经济活动。在经济欠发达且政治转型存在变数的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需要慎之又慎,中国政府的作用终究是引导而非决断,而在处理事关跨境少数民族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眼光和外交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苏畅通过分析中亚伊斯兰激进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变化要素及与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各类思潮的关系,梳理了中亚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演变。她认为,中亚伊斯兰激进主义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以一种社会思潮的形式出现和演变,并形成了有政治色彩的社会运动,其目的是通过激进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谋求在中亚建立伊斯兰价值观为主要治国思想的政权。中亚伊斯兰激进主义与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是在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巨大影响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今天两者仍同时并存,相互作用。(www.xing528.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许涛认为,中亚国家独立已近30年,决定和影响地区形势发展的诸多变量中,有些发生的了明显的变化,有些蜕变缓慢。通过观察近年来中亚各国转型的成败,可以看出制约地区形势发展的“不变”与“变”两股相向力量:一方面是基本地缘形势不变、域外大国多元影响格局不变、本土传统部族政治文化生态不变;另一方面则是民族国家主体身份变了、大国影响的方式和路径变了、地区各国间地位和关系变了。今后,中亚地区各国的发展将在这些基本的内外影响力相对作用下纠结前行。注意观察这些主要变量的起伏和强弱,设定相对合理的考察指标,并长期跟踪分析,对认识当今和未来中亚地区可能发生的地缘政治过程将有所帮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常春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医疗卫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地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面临一些共同的健康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共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在经济、贸易中将慢病防控纳入考虑,在文化交流中引导健康理念;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各国居民更加关注健康,健康需求明显增加;此外,各国在卫生治理中有各自的成功经验和优势,需要基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借鉴,而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也给区域卫生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当前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卫生健康合作在推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在多边和双边合作中体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理念上将卫生合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政府层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民间卫生合作交流平台,增进各国人民健康和福祉;如何在克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使卫生合作也能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互利共赢,都需要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拿出更多智慧和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院张宁介绍了塔吉克斯坦的安全形势。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的非突厥语国家,且与阿富汗接壤,是中国维护西部稳定、反对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宗教极端的最主要合作伙伴。他认为,当前,塔吉克斯坦与邻国爆发战争或遭受外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极小,该国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非传统安全,包括恐怖和极端势力,以及走私贩毒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等。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中东局势变化导致招募和和回流的塔籍公民增加、阿富汗北部安全形势趋于严峻、塔国内政治斗争加剧(总统打压伊斯兰复兴党和政治反对派)等。目前塔吉克斯坦的主要任务是落实2016年11月通过的《2016—2020年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国家战略》,包括完善法律、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四大措施体系。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介绍了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情况,并对中哈开展经贸合作进行了分析。据介绍,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于2018年正式开始运行,是目前哈萨克斯坦经济和金融领域改革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也是哈萨克斯坦在新时期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该中心旨在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创新市场,促进哈萨克斯坦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他表示,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新进的永久战略合作伙伴,国内研究者有必要密切关注该中心的发展,并且积极发掘该中心平台对于落实中哈产能合作投资项目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价值,积极谋划如何使该中心未来的发展路径和中哈两国的政治经贸合作相结合,为两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听众还围绕发言内容就中亚历史、民族关系、“一带一路”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整理人:兰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