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分析及评分方法:行星运动中的开普勒规律探讨

案例分析及评分方法:行星运动中的开普勒规律探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案例视频引入之后,教师抛出了“行星如何运动”的问题,这就直接引入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阶段,即小组讨论阶段。其次,推选出一名案例记录员,针对组内讨论,对各组员发表的观点进行整合、记录。以此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分。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了相关的案例材料,在案例材料中详细地阐述了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过程,通过阅读相关案例材料、小组讨

案例分析及评分方法:行星运动中的开普勒规律探讨

由于考虑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课前就已经将文本案例材料发放下去,因此,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完成了对案例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在案例视频引入之后,教师抛出了“行星如何运动”的问题,这就直接引入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阶段,即小组讨论阶段。对于该阶段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点:第一,如何进行小组人员的分配;第二,如何合理地促进小组讨论的进程。对此,本书采取了以下两点策略。

1.合理分组,发挥学生各自优势

小组讨论也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师课前需要对班级进行小组划分。相关专家与学者曾在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给出分组建议:五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人数安排,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在实际分组中,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教师应结合班级人数以及班级座位安排的考虑,在本班实行分组。对小组成员的选择,一般有学生自由选择和教师干预分组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学生自由选择组内成员,这样一来学生一般都会选和自己比较熟悉的同学,这样分组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小组讨论气氛融洽无须适应,可直奔主题。但也易导致偏题、组内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处境尴尬等问题。而当教师进行干预分组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特点将性格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合理组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可以导致不同观点的交锋,性格的养异性可以完善组内的角色以提高合作效益。但由于这种分组来自教师的主观判断,也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对此,在实际分组时可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先由课代表确定班级的分组名单,再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微调整,以促进案例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制订讨论规则,保证讨论效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小组讨论是一个动态可变的过程,制订讨论规则有助于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效果。因此,制订一定的课堂讨论规则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明确组内角色,合理进行任务分配。在小组讨论中,小组内部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分工,例如组织者、记录员、讲师等等。首先,由组员在组内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讨论、维持讨论秩序。其次,推选出一名案例记录员,针对组内讨论,对各组员发表的观点进行整合、记录。最后,推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小组发言代表,在班级讨论时将记录员整理的大量的信息和论据、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表达。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以上三个角色在课堂实施之前就应当确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扮演角色,记录、整合、发言的任务应由组内成员轮流担当,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第二,做尊重他人的倾听者与自信的表达者。嘈杂的环境会使发言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无心发言甚至不愿意在课堂上分享表达观点。因此当有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聆听,对此教师应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当发言人提问后,才允许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发言的同学应当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深入思考后发言。第三,利用组间评比,刺激学生发言。班级讨论环节由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为避免某些小组多次发言,而有的小组未发言的局面,可以采取组间评比的方法,激励各小组主动发言。如:在黑板写下各小组的代号,发言一次就在相应的小组代号后面画个对号。适当的奖惩可以使组间评比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将各小组的编号写在黑板上,并制订了评分规则,评分标准分为四个层次,讨论热烈的加5分,讨论一般的加2分,很少讨论的加1分,不讨论的加0分。针对小组回答情况适当加分,回答比较完整的加2分,补充回答的加1分。以此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分。

【课堂实录】—对“案例材料一”的相关讨论

T:下面请大家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S1: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很多人广泛认可认为星体在做圆周运动。后来科学家们思考谁在圆周的中心,继而提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S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赤道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www.xing528.com)

S3: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第一,符合人们的思维观念,易被人接受;第二,确实有用,能估测一些星体的运行情况。

S4: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

【课堂实录】—对“案例材料二”的相关讨论

T: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不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匀速圆周运动。他们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谁又提出了质疑?

S1:并不是圆周运动。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他发现假设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他认为行星在做椭圆运动。只有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S2:行星的运动遵循三个基本的规律。由于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是开普勒提出的,所以又被后人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

【分析】: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材料进行了阅读,所以小组讨论比较热烈且十分顺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讲。并且教师在案例材料上进行了很多人物生平的介绍,学生对于这种大量案例阅读的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后与教师反映,这节课像是在上语文课一样,非常容易且很有意思。这也体现了物理新课改所强调的“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教学理念。在小组讨论中,某些小组的讨论气氛非常热闹,有些小组则比较沉闷。而当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小组的编号并进行讨论评分的时候,一些同学便催促本小组内其他成员积极地参与课堂。可见这样的组间评比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这既加强了成员间的合作能力与团结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开普勒三大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虽然书上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并没有涉及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苦过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上探索知识的思路和方法,要树立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了相关的案例材料,在案例材料中详细地阐述了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过程,通过阅读相关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过程,理解相关案例知识。本书这样的案例补充有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视野的开阔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