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国家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正如张謇所言“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11]。英国大学博物馆组织(University Museums Group)和苏格兰大学博物馆组织(University Museums in Scotland)联合发表了《影响及参与:21世纪大学博物馆》(Impact and Engagement:University Museums for the 21st Century)。其中表明,英格兰和苏格兰大学中的商学、法学、医学、室内设计、教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总计有超过700门课程要求学生从博物馆的藏品中学习相关内容。而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被用作英语、地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在对伦敦大学学院一系列学科的调查中,67%的学生说基于实物的学习(object-based learning)比听演讲或者听课更有效[12]。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一万多件各民族服装,服装设计专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纹样,这些藏品成为学生设计的灵感源泉。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等都是教师的重要教学资源。西南大学与邓小平故里、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用老一辈革命家事迹和红岩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浸润活动,形成校内校外融合的育人合力。四川大学也与建川博物馆、朱德故居、邓小平故里等合作,建设大学生红色教育基地。
目前全国有60余所大学开设了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而文博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要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际业务工作来消化理论知识。博物馆作为高校文博专业实习基地,双方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高校社会协作发展的重要成果。根据《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为了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或许未来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文物保护资格证书”等,为就业添加竞争力。(www.xing528.com)
除了“高校+博物馆”模式,近年来高校积极拓展,融入社区,形成“高校+博物馆+社区”新模式,丰富学生教学实践。2017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上海杨浦四平街道和上海玻璃博物馆共同建设的文教结合项目——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开放[13]。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把一部分教学和科研场所迁移到这里,以当代首饰与时尚设计为主题,从文化、教育和研究三个方面对首饰学科进行扩展。同时,中心还承载同济大学首饰设计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项目,以培养发展“创新领袖”为使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的聚集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