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双子
[摘要]如何定义“东方”这个概念,在东西方各个学科领域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与阐述。“东方”是一个由西方世界发明的词汇,普遍的含义为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以及远东地区,这篇论文里“东方”专指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西方眼中一直变迁的“东方”概念,这篇论文会数次提到“东方”这个概念,将这个概念具象化,解读其在西方文明进化史中的概念更替与进化。理解这一文化更替的重要概念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它阐述了艺术在当代商品经济主导下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东方学;东方;商品;“镜花水月”(www.xing528.com)
2016年2月,波士顿美术馆就2015年7月的一个“周三和服之夜”活动引起的关于“帝国种族主义”的争议开展了一场“公共讨论活动”。这场“公共讨论活动”主要针对对“周三和服之夜”提出异议的美籍亚裔华人观众,因为这个群体的部分观众感受到了些许针对与歧视。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由美术馆举办的一个关于和服的活动会引起文化争议,甚至上升到了种族歧视,而这也是波士顿美术馆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关于此争议,可以用“文化忽略”一词来解释。怎么理解真正的亚洲文化,在西方国家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幅19世纪印象派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名画《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画作的内容是莫奈的妻子身穿传统东方符号之一的和服,而“和服”这个文化符号引起了亚裔观众对于西方人眼中亚洲文化的热议: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借用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文化,并正确有效地向公众传播。在西方文化眼里(莫奈眼里),和服或许也可以仅仅是代表东方特色异域风情的一种服装。在波士顿美术馆的这个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将和服作为一种类似万圣节服装的东西来尝试,而非作为真正了解东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所以,一些较敏感的亚裔观众才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负面感受,从而产生关于对东方文化理解的公共争议,进而迎合了当下西方社会的文化话题之一:如何正确地诠释和理解西方观众眼里神秘的东方文化。
本文将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镜花水月”展览为例,从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敏感度以及理解的程度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诠释当代东方文化在西方所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争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