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茂才墓前石翁仲造型差异深度分析

康茂才墓前石翁仲造型差异深度分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通过对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前石翁仲造型梳理分析后发现,此时功臣墓前石翁仲大多相似(图四)。对比康茂才墓,其石翁仲在文臣造型上不似明初功臣墓石翁仲文臣头戴梁冠,身着朝服或祭服。此外,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文臣所束革带颇引人留意。图五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文官俑图六宣化10号辽墓前室西壁散乐图局部继之,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武将造型亦与明初功臣墓前石翁仲武将有较大区别。

康茂才墓前石翁仲造型差异深度分析

笔者通过对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前石翁仲造型梳理分析后发现,此时功臣墓前石翁仲大多相似(图四)。具体造型上,石翁仲文臣大都头戴梁冠,颜题饰有一周如意云纹,冠带自耳后垂于颌下呈“八”字形系结。身着宽袖袍衣,袖胡过膝,内着中单。腰束革带,革带下有大带,系结于腰部正中三台以下,附两耳,两条单股长绅自然垂于下裳。双手秉圭形笏板于胸前,腰部两侧自革带处垂挂有佩玉带饰。小绶三组,以两绶环相连,下为大绶。大绶一周又饰蔓草纹与“回”字纹紃各一圈。脚着云纹袜舄。

图四 明初功臣墓前石翁仲典型造型线稿——以徐达墓前石翁仲文武将为代表

功臣墓前石翁仲武将则多有如下造型:头戴兜鍪,用带自耳后垂于颌下呈“八”字形系结,顶洒长缨,后缀顿项,左右两侧嵌护耳。内着盘领宽袖袍衣,外着山纹甲衣。肩部系用以分隔顿项与肩甲的双层披肩,系带呈“八”字形双结于胸前。手臂裹以臂缚,上臂覆披膊,袍袖打结并斜垂于肘下。胸部束有两周束甲绦,绦带呈“八”字形系双结于上腹。腰部着袍肚。腰束革带,革带表面刻画带版。革带下另系有束腰勒帛,正中打结并缀双耳,两条飘带于系结处呈斜“S”形垂落腿部,向身侧外撇。革带下方左右两侧各吊有圆角山纹甲腿裙,前后垂圆角山纹甲裈甲与鹘尾。腿裙、裈甲、鹘尾包边处呈褶皱垂穗状,其上雕刻缠枝花卉与蔓草纹。在腿裙、鹘尾下露出长及足底的袍衣,脚着高足袜舄,袍衣下露出袜舄云纹头部及脚踝。双手柱剑而立,剑尖触及底座。

对比康茂才墓,其石翁仲在文臣造型上不似明初功臣墓石翁仲文臣头戴梁冠,身着朝服或祭服。而是佩戴交脚幞头,身着盘领右衽宽袖袍服,形式上更似明代公服[4]。此外,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文臣所束革带颇引人留意。与明初功臣墓石翁仲文臣的双挞尾革带不同的是,康茂才墓石翁仲文臣腰束单挞尾革带,且挞尾垂至臀下。结合文献记载,笔者发现,唐、宋时期品官公服多系单挞尾革带,并将方銙施于背后(图五)。且自宋代起,挞尾开始逐渐增长。《麈史》卷上有曰:“挞尾始甚短,后稍长,浸有垂直膝者。”[5]又,康茂才墓前石文臣所戴之交脚幞头也为宋时常见样式。《梦溪笔谈》卷一载:“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6]宣化辽墓壁画中所戴幞头的样式(图六)与康墓前石翁仲文臣幞头式样相仿,而有明朝官员大多佩戴乌纱帽,戴幞头者也多为垂脚样式。

图五 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文官俑

图六 宣化10号辽墓前室西壁散乐图局部(www.xing528.com)

继之,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武将造型亦与明初功臣墓前石翁仲武将有较大区别。首先,从兜鍪顿项上来看,如前文所提,明初功臣墓前石刻武将兜鍪大都较为硬挺,且兜体在眉心处呈锐角,用带自耳后垂于颌下呈“八”字形虚悬,顿项左右两侧竖立护耳。相较之下,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武将的兜鍪布面感更强一些,看似更加柔软贴合,且其凤翅形护耳平贴于兜鍪之上,这有别于其他明初功臣墓前石刻。刘永华在《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中提及明代军人“穿仪仗戎服时戴的盔是用布仿铁盔”[7]制成的,这或许可以解释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武将兜鍪造型柔软贴合的原因,其或仿仪仗戎服所制。

此外,康茂才墓前石翁仲武将与明初其他功臣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武将铠甲外另着有一件罩袍,这是明代初年功臣墓前石翁仲所不见的装饰,亦是学界多有存疑之处。然而这样的罩袍在宋代并不鲜见。刘永华曾将宋时罩于铠甲之外的宽袖短衫定义为“绣衫”。“这种绣衫无扣,以衣襟下缘的垂带系结于胸前。至南宋时,绣衫变成广袖、大翻领、右衽、长及脚背、无带扣、以腰带系束的宽大长袍,成为军中高级将帅一种类似公服的服饰。”[8]宋史·仪卫志》中确有“绣衫”记载,但对于其具体样式并无过多描绘[9]。笔者翻查史料后发现,除却绣衫之外,宋时亦有一种从半臂发展而来称为“背子”的罩袍。米芾《画史》载:“背子本半臂,武士服……近又以半臂军服批甲上,不带者谓之背子。”[10]明人《三才图会》中亦有云:“(背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11]然无论是绣衫抑或褙子,像康茂才墓前石武将这般着罩袍于铠甲之外的造型在宋代绘画、雕刻作品中常有出现,如四川安岳毗卢洞第六号龛天王像等。

而宋时武将出现铠甲外着罩袍这样的显著服饰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在“重文轻武”风气影响下实行的衷甲制不无关系。所谓衷甲,即在衣服里面穿铠甲。《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条记载:“辛巳,将盟于宋西门外,楚人衷甲。”杜预注:“甲在衣中。”[12]鉴于唐末五代时期将帅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继位后即实行“以文制武”的政策,正如宋仁宗时期枢密使富弼所言:“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1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批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文士得以出征沙场,儒将形象跃然纸上,如范仲淹陆游等皆是宋时名将。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了宋朝特有的“武随文服”的服饰特征及审美标准。及至南宋,原本罩在铠甲以外的袍衫已变为宽袖长袍,越来越似文武官朝会时高阶官员所着之公服。衷甲所带来的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地位、权力的象征,是一种“文武双全”的体现。宋辽时期罩于铠甲之外的宽绣衫在元代也仍然使用,且样式基本相同,如山东济南千佛山元墓壁画的武士形象(图七)。而“衷甲”造型在明代立国之初亦可得见,如《明朝洪武开国勋臣图》中虢国公俞通海像(图八),其所着之服饰或可谓明式“衷甲”。此外,盱眙明祖陵中的一对石翁仲武将也将短后衣套于铠甲之外,这样的穿法在当时较为流行。

图七 山东济南千佛山元墓壁画

图八 明朝洪武开国勋臣虢国公俞通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