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的对应关系及历史背景

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的对应关系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苗圃失考石刻外,其余八位使用“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的墓主,皆可依据保存的神道碑或有相关文献的记载,确认他们的身份等级,从而进一步确定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推测,苗圃失考石刻的墓主或许亦是明初某位等级较高的功臣。李杰墓使用Ab型石刻,与其身份等级不符,明显逾制。

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的对应关系及历史背景

除苗圃失考石刻外,其余八位使用“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的墓主,皆可依据保存的神道碑或有相关文献的记载,确认他们的身份等级,从而进一步确定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1.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的对应关系

根据墓主生前所授或逝后追封的爵位,可将这九处组合石刻分为王和公侯两个级别。

属于王一级的组合石刻有Aa型和B型。这一级别的特点是控马官一般为文官形象。同时期,南京附近的安徽蚌埠明东瓯王汤和墓前的控马官石刻亦为文官形象,故可推测文官控马官或许是明代大多数封王功臣神道石刻的定制。开平王常遇春墓前的控马官为武官形象,这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下文详析。

一些学者通过对比相关文献,认为浡泥国王墓前神道石刻中,缺少王一级墓前才有的一对石文臣,故推测其墓葬石刻等级为公侯一级[2]。事实上,朱偰先生在民国时曾对该墓进行过考察,当时浡泥国王墓墓园已毁,神道石刻归属无人所知,故列为“天隆寺东南失名之古墓”,并说明墓前“石碑已毁,石虎已亡”[3]。因此不排除浡泥国王墓前原有的一对文臣在早年遭破坏的可能。而通过与宁河王邓愈墓前石刻进行对比,可发现浡泥国王墓前石刻尺寸与其相近[4],亦可证明浡泥国王墓确属王这一级别。

除李杰墓“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外,其他墓主身份明确的Ab型组合石刻,墓主人生前的爵级皆为国公。不过据《大明会典》载:“公侯石碑,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5]由此可见,明代公、侯的墓葬石刻是被视为同一等级来规定的,因此公、侯墓前的神道石刻可能相似。笔者推测,墓主爵级为侯爵者或许亦可使用Ab型石刻。

公侯级“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的特点为:1.控马官形象皆为武官;2.石马马背障泥上的浮雕二马追逐图或二狮戏绣球图。不过,全面收集南京地区明代墓葬神道石刻就会发现,虢国公俞通海、蕲国公康茂才、恩国公张赫三人皆是殁后封公,但墓葬神道石刻中并未有控马官石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明初的墓葬制度尚未定型;另外,则可能与当时公一级贵族墓前除使用“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外,还使用其他类型的石马有关。这一问题笔者将有专文进行探讨。

在属于Ab型的石刻中,板仓苗圃失考石刻因未保存有神道碑,故墓主身份暂时无法确定。不过,该组石刻位于钟山附近,靠近李文忠与徐达墓,那里是明初重要功臣的葬地。且该组石刻的形制与仇成、吴祯的石刻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推测,苗圃失考石刻的墓主或许亦是明初某位等级较高的功臣。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的是,除板仓苗圃失考石刻墓主身份不明外,通过检索南京地区其余8位组合石刻墓主的相关资料,可知他们逝世后皆得到了明太祖或成祖的赐葬。所谓赐葬,即墓葬及神道石刻由国家出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营造。因此可见,“石马—控马官”组合可能是明朝官方为王、公侯级别贵族神道石像生的一种标准配置。

2.特殊石刻与相关历史背景

在拥有Ab型石刻的墓主中,李杰生前任广武卫指挥佥事,仅为从四品武官[6],洪武元年(1368)阵亡后被明太祖追赠从二品官职,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于李杰长子李谅立有军功,李杰又被赠予骠骑将军佥中军都督府一职,为正二品。[7]此外,明人郑汝璧在《皇明功臣封爵考》中称,李杰在阵亡后,明太祖还追赠其为陇西郡伯[8],为从二品爵级[9]。由此观之,李杰的官职和爵级明显低于其他墓主。

李杰墓使用Ab型石刻,与其身份等级不符,明显逾制。不过,李杰身份地位极其特殊。据《明史》记载,李杰之女在洪武十七年(1384)被朱元璋册封为淑妃,并“摄六宫事”[10],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一些学者认为李杰墓使用逾制的神道石刻,原因可能在于其女的身份地位特殊,“父以女贵”[11]。笔者依据明代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李杰使用较高等级的神道石刻,其背景并不这样简单。

据明人解缙所著《天潢玉牒》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淑妃李氏殉葬”[12]。而明人张萱所辑《西园闻见录》中,则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李淑妃的殉葬过程[13]。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嫔共有三十余人,建文帝继位后,立即给她们的父兄加官,且官位世袭,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夺权后也承认了这些人所获的官位[14]。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及建文帝给李杰父子加官之事,但李杰的神道碑却立于“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李淑妃殉葬的时间非常近。由此,笔者认为李杰之所以能使用较高等级神道石刻,很可能是因明太祖驾崩后李淑妃殉葬,建文帝为表彰其德,对其父神道石刻等级进行了提升。李杰墓前的神道石刻也应制作于洪武三十一年。

在Aa型中,常遇春墓前“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的体量及石马上的纹饰,与徐达、李文忠墓前石刻相近。但其控马官却为武官形象,与公一级石刻相似。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明初官员坟茔制度不完善有关。(www.xing528.com)

事实上,“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作为明代坟茔制度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与整个坟茔制度的健全、完善息息相关。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对官员坟茔制度至少进行了四次修订。第一次是在洪武元年(1368),《大明会典》载:

文武官员造坟总例》,洪武元年定坟茔、石兽。职官一品: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茔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三品:茔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并六。四品、五品:茔地六十步,坟高八尺,以上石兽并四。六品:茔地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坟高六尺。以上步法皆从茔心,各数至边。五品以上许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许用碣方趺圆首。庶人茔地,九步穿心,一千八步止用圹志。[15]

第二次是在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实录》载:

(洪武三年十月)丁丑,礼部尚书陶凯奏定品官坟茔之制。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茔地周围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三品茔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并六。四品茔地周围六十步,五品五十步,坟高八尺,以上石兽并四。六品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坟高六尺。凡碑碣,五品以上许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皆参酌古典以为定制。[16]

第三次是在洪武五年(1372),《明史》载:

(洪武)五年重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17]

第四次是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18],《大明会典》载:

(洪武)二十九年定……碑碣石兽。公侯石碑,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一品石碑,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阔三尺四寸,龟趺高三尺六寸,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二品石碑,盖用麒麟,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阔三尺二寸,龟趺高三尺二寸,石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三品石碑,盖用天禄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阔三尺,龟趺高三尺二寸,石虎二、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四品石碑,圆首,高二尺四寸,碑身高七尺,阔二尺八寸,方趺高三尺,石虎二、石马二、石望柱二;五品石碑,圆首,高二尺二寸,碑身高六尺五寸,阔二尺六寸,方趺高二尺八寸,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19]

对比这四次修订的内容,可见明初职官坟茔制度的确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修订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制定的坟茔制度较为简单粗略,并没有详细规定职官使用石人、石兽的种类以及碑趺的尺寸,属于制度的草创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四次修订。第三次修订时,增加了职官使用石像生的具体种类。到洪武二十九年,第四次制定的坟茔制度又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补充,更加详细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明末[20],这一阶段属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常遇春卒于洪武二年(1369)秋七月,其神道碑虽未明确记载他入葬的时间,但可依据相关文献做一推测。《明集礼》载,明代官员逝世后,“三月而葬,前期择地之可葬者,盖地有美恶,地之美恶者,则其神灵必安,其子孙必盛。[21]”《明史》卷六十亦载:“(明代官员逝世后)乃择地,三月而葬。告后土,遂穿圹。刻志石,造明器,备大举,作神主。既发引,至墓所,乃窆。施铭旌志石于圹内,掩圹复土,乃祠后土于墓。题主,奉安。”[22]其中所谓“刻志石,造明器”应当包括制作墓葬神道石刻。由此可见,明代官员墓前神道石刻被要求在墓主去世后不长时间内制作完成,故一般可将墓主的去世时间视为石刻的制作时间[23],因此常遇春墓的石刻制作时间当不晚于洪武三年(1370)。此时正处于明初职官坟茔制度的草创阶段,石刻的数量与形象并没有形成定制,故常遇春的控马官石刻形象与后来的同类石刻产生一些区别。

此外,前文所述岐阳王李文忠墓神道东侧弃置有一件“石马—控马官”组合石刻半成品,这是南京地区明代墓葬神道石刻中唯一一件半成品。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这件半成品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李文忠晚年多次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谏而惹怒后者,朱元璋为了惩罚李文忠、警示后来的大臣有关。[24]

还需注意的是,由于神道石刻属于雕刻艺术品,而非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故石刻在装饰和形象上产生一些差异的原因,除了有墓主身份等级不同的缘故外,笔者认为还应当把当时雕刻工匠的风格、技术、审美等个人因素考虑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