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规律与特点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规律与特点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在葬具组合与处理、葬地选择、随葬祭祀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则”或局部规律,而且由不同器类组合形成的瓮棺结构和类型同样具有明显的历时性和地域性文化特点。根据同质类推的原则,在人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它们被命名为瓮棺亦属情理之中。[32]何强、赵宾福:《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性质、年代与渊源——兼论“雕龙碑三期文化”》,《江汉考古》2014年第6期。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规律与特点

综上所述,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在葬具组合与处理、葬地选择、随葬祭祀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则”或局部规律,而且由不同器类组合形成的瓮棺结构和类型同样具有明显的历时性和地域性文化特点。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遗址出土了一些特殊的瓮棺组合,此类组合以壶形鼎、罐形鼎、碗居多,亦有一些筒腹罐、瓶、盘等器物,均为竖置,埋法与一般瓮棺葬相同,且常常与其他瓮棺葬出在一起。根据同质类推的原则,在人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它们被命名为瓮棺亦属情理之中。不过,它们体积较小不能容纳幼儿的现实却令人们困惑[59];除此之外,这些瓮棺中盛装的物质与坑外填土明显不同,如金鸡岭遗址W14为一带盖罐形鼎,其坑内填土为灰黑色黏土,但鼎内为较纯净的红褐色黏土,未见骨骸。在多学科研究尚未介入的情况下,其究竟是作为葬具被单独装入了另外的填土,还是专门设置于坑外的仪式性遗存,我们尚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更进一步追问,假如这些坑外遗存属于仪式性物品,那么它们是用以祭祀瓮棺还是与瓮棺一道针对其他对象?这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问题。

(编辑:徐峰)

【注释】

[1]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989年第4期。

[2]可举几例。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第6期;王劲:《肖家屋脊遗址玉器瓮棺葬者探讨》,载《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

[3]周光林:《屈家岭文化墓葬浅析》,《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张绪球:《屈家岭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龚丹:《屈家岭文化中的儿童瓮棺葬》,《上海文博论丛》2006年第3期;龚丹:《屈家岭文化中的儿童埋葬方式探析》,《东南文化》2006年第5期。

[4]张弛:《石家河聚落兴盛时期葬仪中的新观念》,《考古》2014年第8期。

[5]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唐河寨茨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12期。

[6]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7]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

[8]中国社会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科学出版社,1991。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

[10]即原下集遗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6期。

[11]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4期。

[13]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14]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湖北宜城曹家楼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老鸹仓遗址试掘报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杨家湾》,科学出版社,2013。

[17]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文物出版社,2003。

[18]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2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8年湖北省丹江口市观音坪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

[2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郧县大寺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4期。

[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金鸡岭》,科学出版社,2011。

[23]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调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孝感市叶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8期。

[2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广水四顾台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

[2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麻城吊尖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2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文物出版社,2007。

[2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宋家台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考古辑刊》7(《求索·增刊》1999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9]湖南省博物馆:《安乡划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3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怀化高坎垅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31]向绪城:《屈家岭遗址下层及同类遗存文化性质讨论》,《考古》1985年第7期;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郭伟民:《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与社会》,文物出版社,2010。

[32]何强、赵宾福:《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性质、年代与渊源——兼论“雕龙碑三期文化”》,《江汉考古》2014年第6期。

[33]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34]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3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郧县大寺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4期。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数据均来自简报、报告,未公布量化信息或言语不详的遗址不计入本文的数据统计。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3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郧县大寺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4期。

[39]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989年第4期。

[4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郧县大寺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4期。

[4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老鸹仓遗址试掘报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4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老鸹仓遗址试掘报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湖北宜城曹家楼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

[4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汾阳县峪道河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11期。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垣曲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46]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期。

[47]荆州博物馆等:《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4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郧县大寺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4期。

[49]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

[50]例如,肖家屋脊遗址W87,陶釜斜放,器口向西,但与之搭配的陶碗却正放,据此推测这一现象或是在最终填埋的过程中碰触陶釜导致其倾斜所致。

[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5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孝感市叶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8期。

[54]雕龙碑W34、W36。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

[55]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文物出版社,2003。

[56]李英华:《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腰坑与瓮棺》,《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57]张君:《湖北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人骨分析报告》,《考古》1998年第2期。

[58]周光林:《屈家岭文化墓葬浅析》,《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

[5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