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圹与瓮棺的放置方式及葬礼安排

墓圹与瓮棺的放置方式及葬礼安排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所知,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坑均为竖穴土圹,似乎都是专门挖造,未见到利用废弃土坑的现象。已有的出土资料表明,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墓坑一般较葬具稍大,其大小与瓮棺葬具组合的大小和摆放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与前述相类,也有少数遗址的个别瓮棺葬并不遵循这种“规则”。不过,有些遗址自身可能存在横置瓮棺葬具的主流方向。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似乎可认为屈家岭文化瓮棺葬是埋葬婴幼儿的一种葬俗。

墓圹与瓮棺的放置方式及葬礼安排

目前所知,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坑均为竖穴土圹,似乎都是专门挖造,未见到利用废弃土坑的现象。土圹的平面形制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占到所有瓮棺葬土圹形态总数的93%以上,另外还有极少量的长方形、圆角长方形、近圆角三角形、不规则圆形、不规则方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态。从邓家湾、肖家屋脊、城头山遗址的出土资料来看,土圹形制有斜直壁平底、斜直壁圜底、弧壁圜底、弧壁平底等多种类型。不过,也有个别瓮棺葬的土圹较为特殊,例如八里岗遗址W41墓坑在东部和南部都留有二层台[46],其用意不得而知;而六合遗址W46的墓坑则更为特殊,先在地面上面铺一层小卵石,面积约0.9平方米,然后将相套的两瓮横放于上[47]

已有的出土资料表明,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墓坑一般较葬具稍大,其大小与瓮棺葬具组合的大小和摆放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葬具的摆放方式主要为横置和竖置两种,也有非常少量的斜置。一般情况下,前述的“单敛”模式常常采用竖置方式,而“双敛”或“多敛”模式则主要以横置为主。不过,在城头山遗址,出土葬具组合无论是“单敛”还是“双敛”,似乎都多为竖置。与前述相类,也有少数遗址的个别瓮棺葬并不遵循这种“规则”。例如,大寺遗址W4[48]、肖家屋脊W87[49],葬具组合或为高领罐与封口石,或为一陶釜和双腹碗,属于典型的“单敛”模式,却分别为横置和斜置;同样在肖家屋脊遗址,W86为两瓮组合,却上下对扣竖置于土坑内。当然,这些案例数量极少,有的很可能是由最终的填埋动作所致[50],属于个别特殊现象,并不影响对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特征的整体把握。

就瓮棺葬具的方向性而言,竖置葬具的方向较为单一,几乎均为口部向上,仅有雕龙碑遗址W34[51]等个别瓮棺葬为倒置。横置瓮棺的墓坑和葬具的方向则相对较为丰富。表五反映的是部分遗址横置瓮棺葬的方向构成,可以看出屈家岭文化横置瓮棺葬方向十分多样,即使在一些遗址内部也较为丰富,似乎并无明显规律可循。不过,有些遗址自身可能存在横置瓮棺葬具的主流方向。譬如,出土资料较为丰富的雕龙碑、叶家庙遗址基本都以横置瓮棺葬为大宗,且前文曾提及它们有着较为相近的葬具组合模式,但是二者的葬具主流方向却明显不同:雕龙碑遗址葬具以西北-东南向为主[52],而叶家庙遗址却多为东北-西南向[53]

表五 屈家岭文化部分遗址横置瓮棺葬具方向(www.xing528.com)

田野考古显示,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墓主骨骸大多腐朽,只剩骨渣或骨痕,有的仅见填土,由此导致墓主的年龄、性别等信息严重匮乏。从仅有的几处刊布瓮棺葬人骨信息的遗址来看,其墓主均为婴儿或幼儿(有的报告称为“儿童”),已明确公布的死者年龄信息全部集中于0~3岁,未见到成人瓮棺的报道。尽管我们不排除屈家岭文化存在成人瓮棺葬的可能性,但迄今的考古发现尚无法提供支持此种认识的信息。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似乎可认为屈家岭文化瓮棺葬是埋葬婴幼儿的一种葬俗。不过,瓮棺葬并不是婴幼儿的唯一埋葬方式,在下王岗、雕龙碑等遗址就曾发现过同龄幼儿竖穴土坑墓与瓮棺葬共存的现象。

此外,人骨信息的缺乏也影响到我们对于瓮棺内婴幼儿葬式的判断。从仅有的两例公布头骨信息的瓮棺来看[54],婴幼儿应是头朝葬具器底,无论葬具正放或倒放,均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