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葬具的加工与处理方法探究

葬具的加工与处理方法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针对葬具的另一现象则是“抹泥”。尽管存在穿孔、敲足、抹泥等现象,但是这些案例的报道相对于屈家岭文化瓮棺葬总量来说还略显单薄,而且相对较差的保存状况也会制约田野工作对于这些信息的提取和统计,加之在已报道的资料中也有大量的瓮棺葬具并未经过此类加工或处理,所以目前很难评估这些现象的普及程度。

葬具的加工与处理方法探究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葬俗相近,屈家岭文化瓮棺葬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葬具孔洞现象,实施对象以碗、豆等覆盖器具为常见,在雕龙碑[37]和大寺遗址还分别发现了罐、高领罐被施加孔洞的现象。就具体位置而言,碗、豆、罐等器物多在底部,而大寺遗址W4高领罐则是“腹部有意识地被敲击一个缺口(或利用已破损的罐体)”[38]。不过,位置不同可能也意味着制孔动因有所区别。前者或是学术界经常提及的“灵魂通道”所致[39],后者可能是为“将婴儿尸体从缺口放入”[40]。从葬具组合模式来看,穿孔的碗、豆均属于前述的“单敛”模式,且案例很多;而雕龙碑遗址相关瓮棺为“多敛”模式,仅有一例孔洞现象见诸报端。此外,穿孔大小不一,例如,同是在老鸹仓遗址,W7碗底中心钻圆孔,W8碗底则直接敲掉,形成大口[41]

除了穿孔现象,屈家岭瓮棺葬具还存在加工陶豆圈足的情况。在曹家楼、老鸹仓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就明确发现有使用陶豆作为覆盖器具时,将圈足刻意敲掉的现象,而且“敲足”与前述的“穿孔”共施于一器[42]。在其他一些遗址出土的瓮棺葬具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陶豆圈足缺失的案例。

同时,针对葬具的另一现象则是“抹泥”。这种方式曾经在汾阳峪道河[43]垣曲丰村[44]等遗址发现过,而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抹泥”现象目前仅见于雕龙碑遗址[45]。据报道,雕龙碑遗址“绝大多数葬具的中、下腹部抹一层黄泥,上面还保留有坑洼不平的手指印,黄泥未经烧烤,有的容易脱落,应是陶器烧成后再抹上的”,而且发掘者认为这种抹泥现象“似是葬具的特殊标志”。但是,由于此类遗址数量单薄,对于“抹泥”现象的分布特征还需要今后做进一步工作。(www.xing528.com)

尽管存在穿孔、敲足、抹泥等现象,但是这些案例的报道相对于屈家岭文化瓮棺葬总量来说还略显单薄,而且相对较差的保存状况也会制约田野工作对于这些信息的提取和统计,加之在已报道的资料中也有大量的瓮棺葬具并未经过此类加工或处理,所以目前很难评估这些现象的普及程度。此外,陶碗、陶豆的穿孔究竟完成于烧制之前还是烧制之后,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专门葬具的制作,需要在今后的田野工作中详加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