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具,最为常见的有罐、釜、鼎、盆、碗、豆、钵,其次还有一些盘、缸、瓮、盖等器物(图一)。其中,罐、鼎、缸、瓮等器物可进一步分类。
图一 屈家岭文化瓮棺所用陶器示例
1.折沿罐(叶家庙W7∶2);2.高领罐(老鸹仓W8∶2);3.矮领罐(城头山M124∶1);4.大口罐(肖家屋脊W1∶1);5.釜(曹家楼W9∶2);6.罐形鼎(金鸡岭W3∶2);7.盆形鼎(金鸡岭W7∶4);8.壶形鼎(金鸡岭W10∶1);9.尖底直口缸(叶家庙W20∶2);10.盆(曹家楼W3∶1);11.碗(肖家屋脊W87∶1);12.盘(城头山M531∶2);13.豆(关庙山M103∶1);14.钵(金鸡岭W7∶6);15.盖(曹家楼W4∶1);16.敞口缸(城头山M382∶2.);17.圜底折沿缸(城头山M249∶1);18.平底折沿缸(城头山M506∶1);19.圜底直口缸(叶家庙W16∶2);20.子母口瓮(城头山M571∶1);21.圈足瓮(雕龙碑W48∶2);22.敞口瓮(金鸡岭W5∶1)
罐 种类最多。根据口领和整体形态可分为折沿罐、高领罐、矮领罐、大口罐四类。其中,高领罐似乎主要分布于鄂北地区和江汉平原,而矮领罐则多见于澧阳平原。大口罐,数量极少,圜底装施九个小三角形捏足。
鼎 数量仅次于罐、釜。根据鼎身之形态可分为罐形鼎、盆形鼎、壶形鼎三类。其中罐形鼎和盆形鼎为圜底或小平底,前者多为三角足,似乎常常出现于鄂北地区。(www.xing528.com)
缸 夹砂较多,壁厚,器表多施篮纹,体型较大。根据口腹形制可分为敞口缸、折沿缸、直口缸。具体来看,敞口缸为大口,斜腹,有平底或圜底之分。折沿缸,口沿斜折,均见于澧阳平原。根据底部特征又可分圜底和平底两类,前者形态胖矮,大口直腹;后者相对瘦长,颈部微束,下腹稍鼓。直口缸则主要见于叶家庙遗址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根据底部形态可分为圜底和尖底两类。
瓮 分为敞口瓮、圈足瓮、子母口瓮。其中,敞口瓮为大口,弧腹斜收,平底或小矮圈足底。圈足瓮一般器身较大,以底部小矮直圈足为显著特征,篮纹和弦纹组合者居多,多分布于鄂北地区。子母口瓮的胎壁较厚,亦带圈足但外撇,似乎仅见于城头山遗址
此外,盆在江汉平原的一些遗址和澧阳平原较为多见,而盘似乎多见于澧阳平原。同时,豆之完整者少见,柄部多残缺,其中不乏有意为之者。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具大多都能在生活用具中找到同类器,有的甚至直接利用残破的生活用具作为葬具。不过,江汉平原出土的一些陶釜葬具胎质很薄,质地疏松,似乎在生活用具中难以寻觅,很可能为葬具所专用。至于雕龙碑遗址瓮棺葬具与房址出土同类器之间的陶色差异,极有可能是由于房址焚毁环境所致,与葬俗本身并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