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淼
2015年11月7日至8日,“现代话语下的《孟子》诠释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尼山圣源书院联合主办。齐鲁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玉锋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教授,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朝霞女士等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卫东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话语下的《孟子》诠释”,主要议题有“《孟子》思想新诠”“历代《孟子》诠释研究”“《孟子》诠释理论研究”“《孟子》诠释与当代社会”等。会议期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市委党校、福建社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齐鲁师范学院以及韩国全州大学的30余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孟子》诠释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兹将相关议题的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孟子》思想新诠
对《孟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作了题为《孟子“四辨之学”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支撑》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孟子的理论系统可由“四辨之学”来统摄,即“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和“华夷之辨”。其中,仁义既是贯穿“四辨之学”的核心,也是“四辨之学”的价值支撑。他认为,“四辨之学”既是孟子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也是孟子对历史文化做出的富有建设性的贡献,由此开启了中国价值趋向的主流,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副教授认为,“天”与“命”在孟子思想中的内涵、功能与地位,以及人们对待二者的态度是不同的。作为“莫之为而为者”的“天”是人的道德根据和信念支撑,是人尊崇、敬奉的对象;作为“莫之致而至者”的“命”标示了人的有限性,是人成德的条件,是人必须予以面对的事实。所以,他强调“天”和“命”作为孟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地位,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意互换使用。山东财经大学王广副教授,透过“理一分殊”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孟夷之辩”。他认为,理学家以“理一分殊”思想为判据,对墨家兼爱做出了“二本而无分(义)”的判定,是对墨家所造的价值“乌托邦”与现实生活世界之冲突的批判。儒家仁爱实践是致力于以人文世界升华生活世界,实现以德性生命升华自然生命,两个世界是“一本”。墨家兼爱实践致力于以神性世界构造价值“乌托邦”,但由于与生活世界相脱节,难免沦为“二本”;同时因缺少在生活世界中的情境化作为兼爱实践的机缘,兼爱又沦为“无分(义)”。聊城大学刘伟副教授从宗教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孟子的宗教生态思想。他认为,“宗教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探讨宗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视角不仅包括宗教组织这一群体,还应该包括单独的个体。他从个体的视角出发,认为孟子的宗教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承认宗教神圣的存在及其权威,重视宗教仪式、宗教环境和宗教体验,个体内在的情感是遵守宗教仪式的根本依据;对自然万物应取之以时、用之有节,遵循自然规律;个体之间应相互尊重,不剥夺他人生命,承认个性选择等层面。兰州大学彭战果副教授认为,孟子引入“气”的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形成了心气并论的格局,不仅有助于解决内在道德心外化的问题,还在一定意义上使道德心的内涵具有了气的性质。心如气一般具有量的规定性,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端点扩充到四海之内的生发过程,这与宋明儒家对心以及养心工夫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孟子在心气关系上强调心的主导性,未将气视为与心同等地位,这与儒家不设彼岸只重现世的观念相关。孟子重心轻气的心气关系理论,对宋明儒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导致了学派间的重大分歧。山西大学李细成博士从纵与横两个方面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生发过程与成分构成,做了系统诠释与直观表述。他认为,孟子的“浩然之气”可以分为“直性”与“直道”内外贯通的两个层面,以及“元气——清气——和气——豪气”前后贯通的四种精神成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安娜娜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层面对孟子的“以德抗位”思想进行了解析。
二、《孟子》诠释理论研究
诠释理论作为方法论,对于经典的诠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济南大学朱松美教授主要探讨了经典诠释的时代性问题。她指出,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亦即时代性是经典诠释的根本特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可以完全脱离文本原义而肆意发挥,经典诠释对于经典的发挥,必须以经典原义为基础,从原义中延伸出新义。山东师范大学张磊副教授认为,在先秦儒学史中,曾子的思想学说不仅颇具特色,而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思孟学派影响深远。曲阜师范大学闫春新副教授、闫晗同学,在向大会提交的《“思孟学派”对〈诗〉义的阐发与传播》一文中,主要谈论了“思孟学派”对《诗》义的阐发与传播。他们认为,思孟学派援引《诗经》,以达成传播儒家六艺之教,同时增强自身言论说服力的目的。通过对经义的阐发,思孟学派既传播了自己对《诗》义的训释和理解,又传播了自己学派的个人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福建社会科学院周元侠副研究员,以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论为中心,揭示了跨文本诠释的困难和意义。她从韩国儒学史上李退溪和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重要辩论入手,指出二者虽然均以朱子的思想和语录为依据,但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对朱子思想和语录的理解有别;另一方面则由于朱子思想体系与《孟子》本意之间亦有差异。退溪的“四端七情论”表明,不同时代经典之间的跨文本诠释往往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多重文本交叠”的韩国儒学史中,这种困难更加明显,但是如何克服困难却为经典赋予了时代新意和地域特色。中国海洋大学陆信礼副教授,在借鉴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姜广辉提出的“经典诠释应突出价值和意义”为线索,试图对孟子诠释思想进行重新解读。青岛大学张义生博士另辟蹊径,着重探讨了孟子诠释思想的渊源。他指出,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尽信书不如无书”“以意逆志”等诠释思想渊源有自。(www.xing528.com)
三、历代《孟子》诠释研究
《孟子》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历朝历代的经典诠释之作层出不穷,注释者借此赋予了《孟子》新的思想内涵。曲阜师范大学周海生副教授在《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章”辨析》一文中指出,赵岐将“无后”注解为没有子嗣,虽然在后来的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通过文献的梳理与比较,并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仍然认为赵岐的注解比较合理。山东师范大学彭耀光副教授认为,二程通过对孟子性论的诠释,凸显了“性”的两重维度,即性一方面具有超越性,其与天道、天理为一,是一形上本体;另一方面又具有内在性,它必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事而存在,因而必须在道德行事上去体证性体。由此揭示了“圣人之道”的内涵和特征,并成为二程道学的核心。河南大学赵炎峰副教授则从具体的文献梳理出发,试图对二程的《孟子》诠释做出整体研究。山东工商学院房秀丽副教授,着重探讨了清初大儒李二曲对孟子圣人观的新诠释。她指出,李二曲一方面盛赞伯夷,凸显其清者形象;另一方面又抬高伊尹的操守与事业,突出其任者形象,从而将原本紧张的“道”“势”关系,在自身的践行中获得了统一。山东大学徐庆文副教授在《康有为〈孟子微〉的诠释理路》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孟子微》的诠释特色在于他将进化论融入“三世说”,并试图以本土思想资源来吸收、转化西方的自由、平等与民主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河北工程大学张少恩博士从时间纵向轴与时局横向变化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梁启超诠孟的言外之意。他认为,梁启超对孟子的研究与其整个思想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是在对孟子具体的关注面和诠释过程中前后具有明显的变化,如早年注重从《孟子》中探索经世致用的政治哲学,而后期转向从学术和教育上来探讨孟子的思想;早期推崇孟子的革命精神,晚期致力于从孟子思想中探索有利于公德与私德提升的因素等。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王志东,从家世与校勘学成就两方面介绍了《孟子》注疏家孙奭。
四、《孟子》诠释与当代社会
经典诠释并不局限于文本的思想阐发,更重要的是诠释者带着自身的问题意识,汲取经典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运用于当代社会。齐鲁师范学院曾凡朝教授认为,孟子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核心的修养观。他指出,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显示出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为其修养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提出的“求放心”与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天津市委党校范玉秋副教授在《孟子教育思想管窥》一文中,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探讨了孟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颇为引人深思。山东大学(威海)马秋丽教授,对《论语》《孟子》中的狂狷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且联系社会现实,提出将这种狂狷精神运用于改善政治生态的设想,颇具有启发意义。
这次会议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学术水平较高。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发言,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总之,对于如何在现代话语下诠释《孟子》等经典,各位专家学者做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答。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