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树华
2015年8月20日至21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古代文学史料分会主办、鲁东大学文学院和蓬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蓬莱仙道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蓬莱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济南大学、齐鲁书社、蓬莱阁管理处文物科、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6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鲁东大学副校长刘焕阳教授主持,蓬莱市市长孙业宝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讲话,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教授致辞。本次会议得到了蓬莱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在会议期间看望了与会代表。
本次会议主办方收到论文48篇。这些论文主题集中,视野开阔。就时代跨度而言,论题涉及先秦、两汉直至近现代,几乎每个时段都有题目;就区域跨度而言,不但论述了中国古代,还论述了仙道文化在日本、朝鲜等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就论及的具体问题而言,涉及文学、宗教、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多的是文学方面,题目涉及小说、戏曲、乐府、辞赋等。如聊城大学王连儒、郝明朝的《仙道传说与帝王政治——汉魏志怪小说中的帝王故事》论述了仙道源起中的帝王情结及志怪小说虚演帝王名人事迹。鲁东大学张传东的《论〈搜神记〉中仙道类小说的材料来源及其故事创新》指出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了大量的仙道故事,认为这些仙道故事的材料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故事”,一类为“新闻”。济南大学辛明玉的《王渔洋文言小说中的仙道文化》认为王渔洋的文言小说体现出三教融合和道教世俗化的倾向。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的《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深山学艺”模式》认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深山学艺”模式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的山神崇拜、隐逸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岛大学王今晖的《论汉代乐府歌诗中的游仙思想》认为汉乐府歌诗中保存了不少反映游仙思想的诗歌,《郊祀歌》《铙歌》中的一些诗歌反映了朝廷献祭仪式中的游仙思想,《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的一些诗歌体现了世俗宴乐场面的游仙思想。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的《宋徽宗崇道及词坛创作》指出由于宋徽宗崇道,道教对当时的词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徐雪辉的《“神仙道化”剧之神仙情结简论》对元杂剧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类研究,详细论述了入仙境遇仙人的“桃源情结”及仙风道骨、闲云野鹤、长生不死的“仙人情结”。天津师范大学韩红梅的《蓬莱神仙文化与神仙题材影视剧创作探析》指出蓬莱神仙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神仙思想,这为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京臣的《浅论朝鲜文学视阈中的张果老》指出在朝鲜文学中,张果老的首要意义是其喂驴“遗迹”为朝鲜文人的燕行录提供了地理坐标,其次才是中国神话中常见的神仙、寿星、白蝙蝠等意象。山东理工大学孙虎堂的《日本汉文小说〈浦岛子传〉〈续浦岛子传记〉与中国蓬莱仙道文化》从日本汉文小说《浦岛子传》《续浦岛子传记》考察了中国古代仙道思想的重要文化符号“蓬莱”的影响痕迹,进而探寻了《续浦岛子传记》中的性爱描写受到了中国仙道文化的影响。鲁东大学王敏的《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蓬莱意象研究》对50首诗歌中蓬莱意象的意义进行了分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蒋振华的《王重阳与全真七子的“蓬莱”书写》对金元之际全真教创立者数以百计的“蓬莱”书写之诗词的研究,挖掘了作为“蓬莱”符号的三个方面的仙道文化蕴含。山东师范大学王勇的《“七真”诗词论略》认为马钰等王氏七大弟子兼具道士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既以诗词阐述教理、劝化众生,又以诗词记录生活、抒情言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宗教色彩和创作个性。涉及文学的题目还有鲁东大学秦彬的《论小说〈古船〉中的仙道文化意蕴》、烟台大学孙晶的《论汉魏六朝大赋的药石药草类物象》等。
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还涉及哲学、文化、思想、旅游、考证等其他方面,如山东大学廖群的《〈史记·封禅书〉〈列仙传〉〈汉武故事〉中的仙话故事》指出《史记·封禅书》《列仙传》《汉武故事》作为汉魏时期的史传作品,其中与神仙活动有关的故事显示了仙话的早期形态及向神仙小说过渡的痕迹。青岛大学刘怀荣的《战国至汉代齐地黄老之学及其发展与传播》认为东汉黄老之学承续了方仙道的宗教化发展之路,为黄老道家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和思想基础,并直接促成道教的产生。齐鲁工业大学王守亮的《略谈汉代谶纬中的神仙方术》认为以仙人为标志意象、以长生不死为核心思想的神仙方术是汉代谶纬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山东大学李剑锋的《陶渊明对西王母的重塑与转化》指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多次提到西王母,但诗中的西王母并非完全合乎所读《山海经》的原始形象,而是受到时风影响重新塑造的一位美丽女神的形象。天津农学院王善科的《蓬莱仙道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指出了蓬莱仙道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刘英波的《常伦慕仙崇道思想论析》论述了明代中期文学家常伦的散曲、诗歌中的“慕仙崇道”思想,并分析了该思想形成的成因。山东师范大学刘洪强的《蓬莱阁首建者朱处约生平考》考证了蓬莱阁的首建者朱处约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情况,特别是考证出他和欧阳询的关系。潍坊学院赵红卫的《明清蓬莱寺观及其文学记忆》,从明清大量的地方志资料中辑出蓬莱寺观的分布及沿革情况,并考察了蓬莱寺观与文人活动的关系。鲁东大学王汝勤的《天授地赋人化物成——浅谈蓬莱仙道文化的本源构成》认为蓬莱仙境是一个天授、地赋、人化的文化复合体。济宁学院颜健的《论孔尚任的隐逸思想》认为孔尚任一方面在石门山隐居,一方面又积极出仕,其隐居的经历对其《桃花扇》的大结局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济南大学冯淑静的《蓬莱仙道文化对鲁剧定位及发展的启示》认为鲁剧偏重主流文化,与主旋律相迎合,但是对蓬莱仙道文化的表现和挖掘不足,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东北财经大学郑伟的《嵇康仙缘考——以〈道藏〉文献为中心》从尸解仙和中央鬼帝这两条线索梳理了嵇康被道教神仙化的过程。山东大学博士生董舒心的《论“感甄故事”的形成》认为“感甄故事”的产生过程,与故事情节的逻辑顺序恰恰相反,经历了甄后显灵、甄后成为洛神、甄后与《洛神赋》发生关系、甄后与曹植有情的过程。河北师范大学陈斯怀的《〈列仙传〉〈神仙传〉所记神仙籍贯与活动区域分布》认为先秦两汉神仙信仰的重点区域是齐、赵、宋、秦,吴越滨海地区后来居上。济南大学范丽敏的《清代山东庙会演戏与道教文化关系研究:以城隍庙为例》详细论述了清代山东庙会演戏与道教文化之关联。
本次会议举办方围绕上述仙道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先后安排了王连儒、廖群、诸葛忆兵、李剑锋、蒋振华等教授的主题发言,又分为三组,展开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态度认真,讨论热烈,会议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学术研讨效果。(www.xing528.com)
总之,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学术研讨会议。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质量很高,学术性很强。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产出一批仙道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学术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作者系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本文参考了山东大学廖群教授的大会总结发言及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在此一并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