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的变迁与发展在新时期

汉语的变迁与发展在新时期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即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与变化同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与变化,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新时期以来,汉语的新词新义飞速发展,而堪称汉语规范化经典的《现代汉语词典》不断修订,准确、及时地记录了汉语词汇变迁与发展的内容与历程。

汉语的变迁与发展在新时期

孔 见 景 迅

摘要:新时期以来,在社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迅速发展变化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发展,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之中,变迁与发展最为巨大的首先是词汇,其次是语法,语音和非“三要素”的修辞的变化很小。及时总结与探讨新时期以来汉语变迁与发展的内容、特点与规律,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使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乃是广大语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汉语变迁 词汇 语法 语言工作者 网络语言

作者:孔见,女,1970生,山东牟平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景迅,男,1936年生,山东牟平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文革”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之中以词汇和语法的变化为最大,其中又以词汇的变化更大。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思维的活跃,新生词、方言词、外来词以及旧词新义等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现代汉语的词汇呈现出一种爆发式、井喷状的发展趋势。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紧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首先在词汇中得到反映,这主要包括新词的产生与旧词新义的派生。改革开放即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与变化同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空前的大发展、大变化,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也不断地变迁、发展着。

新闻媒体和文化界是运用和推动语言发展变化的急先锋,许多新词新义和新的语法结构往往首先在新闻报道以及一些前卫作家的作品中出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乃是传播与推动语言发展的最活跃的人群。

本文的语言资料取材于当代报刊、影视等媒体;词汇部分的语料参考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试印本(1960年)、第1版(1978年)、修订本(1996年第3版)直至第6版(2013年)的全部版本,以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年);“新词新义”则取材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即1996年第3版)及其后直至第6版(2013年)全部修订版本以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年)。只有少量新词新义是《现代汉语词典》尚未收入的,新词语如“踩踏、触碰、点赞、翻沉、防控、刮擦、接送、懒政、绿色发展、摩的、牛步化、心知肚明、炫富、血浓于水、一览无余、有惊无险”等;旧词新义如“放大”(夸大,如《台湾贫富分化被放大》,见《报刊文摘》2015年7月3日头版标题)、“绑架”(“绑架招生”)、“捆绑”(“捆绑销售”)、“谱写”、“书写”(写作,撰写);旧词新义都未收入的如“水土不服”(不适应环境)等。

一、词汇的变迁与发展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相应的新词与新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一般首先在词汇中得到反映。新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与变化,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词汇的变迁与发展包括新词的产生与新义的派生两大方面。

新时期以来,汉语的新词新义飞速发展,而堪称汉语规范化经典的《现代汉语词典》不断修订,准确、及时地记录了汉语词汇变迁与发展的内容与历程。自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原称“修订本”)全面、大量收录新词新义以来,之后各版不断修订,第6版(2013年)修订的规模仅次于第3版,“增收新词语近3000条,增补新义400多项”。而在近3000条增收词语中,仅形象化词语就可以举出第一桶金、红杏出墙、龙凤胎、米袋子、人间蒸发、人肉搜索双刃剑、烫手山芋、蛙人、咸鱼翻生(也说咸鱼翻身)、香蕉人、蜘蛛人等。更多的是增收了大量反映住房出行、新式生活、社会群体、网络世界、环境保护、经济领域、社会管理以及与世界接轨等诸方面的词汇,如播客、博客、不归路、不虚此行、草根、层级、插播1(上标为《现汉》词条自带,后同。)、产能、唱多、抄底、地沟油、第二春、第六感觉、吊诡、顶层、定力、独董、独立董事、短板、蹲坑、恶搞、房虫、房贷、房费、房改、房改房、房托儿、坟起、粉丝2(英fans)、封口费、敢为人先、公募、固话、闺密、闺蜜、夯实、号牌、话语权家暴、假唱、洁本、净价、净身、净身出户、恐怖分子、老鼠仓、冷然、楼堂馆所、乱象、裸婚、猛料、民调、攀爬、拼车、起底、切入点、倾国、群发、群口、群像、群租、让渡、热爆、热词、热敏纸、热拍、热捧、热吻、热议、软肋、闪客、慑于、瘦身、双赢、私募、宿醉、套磁、套牌儿、推手、网店、网格、网购、网聊、网络犯罪、网络媒体、网络日记、网络日志、网络商店、网络综合症、网评、网上商店、网速、网瘾、网游、微博、维稳、无线、无怨无悔、溪壑、溪卡、溪刻、洗脑、限行、小三儿、型男、雄视、秀场、炫客、炫酷、研判、有线、有序、诱人、月光族、宅男、宅女、肢障、职教、中规中矩、抓手、追缉、自说自话等等;补充新义如“雷”的“使震惊”和“挺”的“支持”;对“援手”“折射”等释义的修正;对“执著”与“执着”的“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标准的调整等。而尤其可贵的是为了配合释义,第6版还增补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而且开本也由原来的小32开改为大32开,显得既大气又庄重。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词汇发展之迅速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服务社会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编辑理念与科学精神。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语言的变迁与发展不可能像其他社会现象那样有一个绝对的、明确的界限,如很难说某一个新词、新义或某一种新的语法现象是从某年某月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一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现汉》编写史上首次大规模收录新词新义的1996年“修订本”即第3版,其中很多新词新义早在“文革”期间乃至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当时没有及时收录而已。再如《现汉》最新版本第6版出版于2013年,但不少新词可以说第6版刚出乃至增补过程中或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诸如把控、标段、踩踏、触碰、大数据、倒逼、低头族、点赞、翻沉、刮擦、接送、吐槽、罔顾、小微、追责等,《现汉》当然来不及收入,而有些可能还有待社会的检验与认可。因此可以说《现汉》的修订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止境,而这也正是汉语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特征的体现。

新词的产生与新义的派生是汉语词汇变迁与发展的两大重要内容。

(一)新词的产生

1.新词的特点

新时期以来,新词的产生有许多新特点,诸如单音合成,生动形象,借用旧事物,修辞手法的运用,词缀与类词缀的空前发达,个别语素的突然活跃等。

(1)单音合成。

包括一些可以独立运用的单音词和部分单音节实语素合成双音词。从结构上来看,复合式五种方式,除主谓式和补充式照例很少之外,其余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三种结构方式都照例显示其巨大的派生能力,这里仅以联合式为例来观察新时期以来高度发达的复合式合成词的丰富、发展及其高度的使用频率。比如:

把控、摆放、比拼、编创、编订、编发、编绘、编校、编演、编缀、拨打、播报、播发、播放、播讲、播撒、播映、搏杀、搏战、布控、踩踏、操控、测算、层级、查缉、查找、乘坐、触摸、触碰、存储、存活、存留、存念、存续、存蓄、存正、存贮、打斗、打拼、叮咬、动迁、翻沉、防控、封堵、访谈、刮擦、挂靠、管控、监控、监听、捡拾、接送、接听、揭秘、解密、界域、紧缺、精准、救捞、垮塌、快捷、困扰、利好、攀爬、陪护、碰撞、拼比、拼搏、拼抢、拼杀、拼争、起降、钱款、晴好、缺失、缺损、认知、搜救、诉求、索要、调控、拓展、围捕、围堵、稀缺、言说、拥堵、掌控、珍稀、争抢、侦获、侦控、侦破、侦讯、抓捕

含“存”字的有:存储、存活、存留、存念、存续、存蓄、存正、存贮;“控”字的联合式有:操控、防控、管控、调控、掌控;含“拼”字的有:比拼、拼比、拼搏、拼抢、拼杀、拼争等。

新词中此种同义或近义联合式的发达,又一次显示了双音化规律的强势和优势。很明显,较之单音节,同义的双音节在表达、视听和理解上都更加丰富、清晰、准确、有力,而且具有更强的书面色彩,试比较“拨打、乘坐、晴好”与“打、坐、晴”的表达效果,一目了然。特别是联合式合成词,它们是合成词之中结构最稳固、意义最完整、表现力最强的一类,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发达的新词派生方式;其次是偏正式和动宾式,而主谓式和补充式就很少见了。

单音合成的发达,显示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语常用语素(即汉字)虽然早已被全部利用,但这些语素仍然可以重新组合,构成新词,这充分展示了汉语构词的无穷潜力。

(2)生动形象,想象丰富。

新词中有一部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构成的,生动形象,引人遐想,特别富于表现力,如:

冰山一角、擦边球、尘埃落定、达摩克利斯剑、大跌眼镜、点赞、多米诺骨牌、放水、浮出水面、给力、怪圈、口水战、拉动、懒政、魔方、爬升、人间蒸发、人肉搜索、瘦身、双刃剑、烫手山芋、咸鱼翻身、血浓于水、一头雾水、游戏规则、造血、扎堆儿

(3)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新词的突出特点之一。如运用比喻:冰山一角、擦边球、炒作、尘埃落地、搭台、底线、地毯式、第一桶金、短板、发酵(比喻酝酿并扩大影响,此比喻义项《现汉》未收入)、浮出水面、夯实、换血、接轨、裸官、裸婚、雷(~人、~语)、牛步化(“鲁迅词汇”,《现汉》未收)、密码(如“健康密码”)、瓶颈、软肋、烫手山芋、跳槽、窝点、窝里斗、窝里横、洗牌、咸鱼翻身、香蕉人、血浓于水、蚁族、游戏规则、造血、扎堆儿、蜘蛛人;运用借代:白领、菜篮子、低头族、跌眼镜、国脚、啃老族、口水战、蓝领、绿色壁垒、绿色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米袋子、名嘴、书包族、ok族;运用双关:海归(谐“海龟”)、驴友(谐“旅友”,《现汉》尚未收入)、月光族(“月光”,月亮的光辉,与“月月光”谐音双关,即戏称每个月把收入全花光的一类人)。

(4)古为今用,借用旧事物,如以“皇粮”指称国库粮,以“剑客”指称击剑运动员,以“教头”指称教练,以“门将”指称足球守门员,以“骑士”指称骑手,以“县太爷”指称县长,这些派生义增加了语言的幽默色彩和古色古香。此外如八旗子弟、对簿公堂、父母官、清水衙门、唐僧肉(《现汉》尚未收录)、衙内、掌门人、状元等都属于这一类。

诸如此类造词手法的运用,产生了一批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富于表现力的新词汇。

(5)部分语素构词能力的增强。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语素突然特别活跃起来,获得很强的构词能力,如点、官、位、主等:

~点:看点、亮点、买点、卖的、热点、闪光点。

官~:官办、官报私仇、官本位官兵、官差、官倒、官费、官官相护、官官相卫、官了、官媒、官迷、官纱、官商、官网、官位、官瘾、官员、官运。

~位:错位、到位、官位、价位、区位、缺位、摊位、展位。

主~:主板、主币、主播、主产、主场、主唱、主厨、主创、主打、主单位、主刀、主调、主罚、主岗、主叫、主哨、主诉、主题词、主推、主页、主震、主政、主治、主轴。

~主:厂主、车主、店主、房主、矿主、楼主、摊主。

(6)词缀与类词缀。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一批词缀和类词缀,如:潮、哥、姐、门、热、人、族等,其中“热”“族”构词能力最强,如:

热~:热播、热炒、热词、热点、热购、热货、热买、热卖、热拍、热捧、热望、热舞、热销、热议、热映(严格地说,“热”为前素构成的应属偏正式合成词)。

~热:出国热、打工热、考研热。

~人:电视人、电影人、大庆人、航天人、音乐人。

~族(一族):成功族、大龄族、打工族(打工一族)、工薪族、啃老族、快递族、老龄族、漂流族、上班族、蚁族、有车族。

2.新词的来源

新词的来源当然主要是中国社会,此外还有几个特殊来源,包括外来词、地区词、方言词等。

(1)英语外来词:晒、博客、微博、丁克、粉丝、嘉年华、桑拿、舍宾、斯诺克脱口秀

(2)日语外来词:刺身、定食、寿司、天妇罗、榻榻米、通勤、手账、数独、新人类宅急送

(3)粤港澳地区词:八卦、搞掂(搞定)、狗仔队、靓女、靓仔、无厘头、手信、饮茶。

(4)台湾地区词:软体、硬体、网路、数位、太空人、幽浮、捷运、呛声、力挺、糗、出糗、拜票、谢票、站台。

(5)东北方言词:忽悠、嘚瑟、指定。

其他方言词,如光火、光鲜、立马、满世界、找不到北等。

新时期以来,外来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也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音译词、直译(旧称“意译”)词、音译兼直译词和音译加直译等。

直译外来词:爱河、白马王子、情结、热狗、热键、闪客、寻租(英rent-seeking)。

音译外来词:巴士、杯葛、比基尼布丁、的士、迪斯科、马赛克、迷你、摩斯、欧佩克、派对曲奇、桑拿、沙拉、伊妹儿、克隆。

音译兼直译外来词:博客(英blogger)、粉丝(英fans)、黑客(英hacker)、可乐(英cola)、酷(英cool)、晒(英share)、托福(英文缩写TOEFL的音译)、脱口秀(英talk show),秀(英show)等。这类音、直兼译的外来词,有的与汉语的固有词汇形成若即若离、似断似连的同形同音关系,扩大了语意,提高了词汇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幽默色彩,所谓“这粉丝不是那粉丝”,“此托福不是那托福”。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即第3版之后)专门有一个附录“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其中为媒体所广泛使用的外文缩写词如:API(空气污染指数),CEO(首席执行官),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NA(脱氧核糖核酸),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FTA(自由贸易协定),GNP(国内生产总值),GPS(全球定位系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PO(首次公开募股),IT(信息技术),KTV(指配有卡拉OK和电视设备的包间),MTV(音乐电视),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PK(对决),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S(软件对照片等进行修改),SDR(特别提款权),TV(电视),VIP(要人、贵宾),VS(表示比赛等双方的对比),WC(盥洗室、厕所),WHO(世界卫生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WWW(万维网)等应属于直接运用外语缩写词汇。

半音半意译外来词:埃博拉出血热、卡通片、奶昔、水上芭蕾、文化休克、因特网等。

音译加直意译外来词:艾滋病汉堡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一些外来缩写加汉语语素的也应属于上述两类:ATM机、BP机、IC卡、IP卡、K粉、T恤衫、U盘等。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善于吸收与容纳外来文化的具有宏伟气魄的伟大民族,新时期以来汉语对于外来词的吸收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大量外来词的产生折射出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而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种外来词大量涌入的趋势必将继续下去。

3.新词的派生

新词有各种派生方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义派生。

(1)反义派生。

利用反义关系派生新词新义,乃是新时期以来词汇发展的又一特点。如“长线”与“短线”,“低调”与“高调”,“低端”与“高端”,“底层”与“顶层”,“恶性”与“良性”,“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新高”与“新低”,“有线”与“无线”,“有序”与“无序”(《现汉》尚未收入)等词之间的派生关系。再如,当“升温”产生比喻义时,“降温”必然产生比喻义;当名词“专业”派生出形容词义时,“业余”必然随之派生出形容词义(如“很专业”“十分业余”)等。

(2)空前增强的派生能力。

新时期以来,汉语词汇的派生能力得到空前增强,这里仅以几个外来音译词为例,来观察这一问题。如由“巴士”(bus)派生出大巴、小巴、中巴;由“的士”(taxi)派生出板儿的、打的、面的、摩的,由“秀2”(show)派生出秀场、作秀、时装秀、泳装秀、真人秀、走秀等。至于由音译兼直译而与汉语固有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的“粉丝”(fans)一词,其产生与运用则更是妙趣横生,充溢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意味。例如,人们进一步将“粉丝”中的“粉”截取出来独立运用,从而构成朝代粉、汉粉、宋粉、明粉、追星粉等。请看下面这段议论:

“粉丝是一个时代概念,喜欢一个朝代成了粉,就远离了理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治清史,是杨度的曾孙、梁启超的外孙,但他对清朝多有批评,也不迷恋民国。对于朝代粉的说法,他认为“民国粉这个说法不科学,因为民国并不是一个朝代,正是它结束了中国的王朝体制。而说孔子是三代粉,也只是戏说,不能拿现代概念去往古人身上套”。(《报刊文摘》2015年4月22日第4版)

此外,还有所谓“萝莉粉”“亲妈粉”“路人粉”等。比如:

按年龄来分,TFBOYS的粉丝大部分为“萝莉粉”和“亲妈粉”……

走红后,他们的粉丝更致力于网络上的追逐和推广,为偶像造势,吸引更多“路人粉”。(《报刊文摘》2015年9月18日第4版)

无论来源与产生方式如何,新词的产生,一如既往,永远显示着双音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新义的产生

新义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变迁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包括旧词新义和新词迅速派生的新义。许多新词一产生便获得很高的使用频率,并且迅速派生出生动、深刻的新义,成为含义丰富的多义词,有的则成为一时之间的“热词”。

(1)比喻义和引申义。如:霸气、霸王、绑架(~招生)、菜篮子、发酵、败笔、版(升级~)、版本(如“这个段子有多种版本”)、爆炒、绑架、暴露、崩盘、变脸、表演、捕捉、部落、惨不忍睹(如戏称自己从前的银幕形象等不佳)、冲击、出台、触摸、磁性、刺激、催生、搭建、打造、蛋糕、待业、导演、到位、登陆、低调、地标、第一桶金、定格、定位、动手、短板、段子、断奶、对接、发酵、发送、发育、翻版、反哺(工业~农业)、放大(夸大)、疯狂、风味、辐射、扶正(由副职提为正职)、复制、改写、覆盖、概念、感觉(找不到~)、感冒(对这种事不~)、高压线、怪圈、关键词、光环、规模、鬼子(戏指外国人)、合力、忽悠、话语、坏蛋(文艺作品中的反派人物,《现汉》尚未收入)、换血、辉煌、回眸、机制、减肥、剑客、搅局、叫板、接轨、解套、金牌、进去(进监狱)、拷问、克隆、空间、空白、跨越、快车道、捆绑(~销售)、拉动、老大难、老天爷(大自然、命运等)、离岗、链接、留守、落马、埋单、门(如“监听~”)、米袋子、敏感、名片(城市~、中国~)命中率、模块、模式、盘点、培育、碰撞、漂白、平台、屏蔽、平衡、骑士、枪手、强盗、清单(权力~)、清水衙门、清障、全程、人性、扫描、山寨(~版)、上演(发生)、身影、圣火、失语、市场、试水、释放(~某某信号)、瘦身、书生气、双刃剑、水土不服(不适应某种环境,《现汉》尚未收入)、思路(新~)、思维、缩水、唐僧肉(未收)、特色、挺(支持)、挑战、帖子、透明、土壤、温暖、文本、问题、无用功、洗牌、洗钱、系列、下岗、下课、现象(如以某典型人物命名的“某某某现象”)、相似形、消化、小儿科、形象、修补、修复(~关系)、眼球、阳光、洋鬼子、野蛮(~装卸)、业余、阴影、引领(~新潮流)、影像、原始、原则、源头、遭遇、战车、张力、折射、真空、整个儿(~一混蛋)、主旋律、注水、专利、状态、自觉、自主、走钢丝、走廊(现代产业~)、坐标(人生~)。

(2)借代义。如:菜篮子、触电[借指(第一次)参加拍摄影视片]、米袋子、眼球(借指注意力)。

(3)专业术语的普通化。在多义词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专业术语的普通化,如:板块、变脸、淡出、底线、顶层、定格、对接、反馈、高端、拐点、叫板、接轨、冷处理、磨合、模块、内耗、扫描、载体、张力、折射、坐标(人生~)等。专业术语的普通化实际上也是通过比喻或引申的派生方式来实现的。专业术语的普通化永远是多义词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最有意思的是近来常常从媒体上听到或见到某某事物的“进行时”,这分明是借用了某些印欧语中的语法概念。

(三)部分词语的空前活跃

适应社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急剧发展与变化,一些词语尤其是一批新词和部分获得新义的旧词在各种媒体中空前活跃,成为一个时期的“热词”,如:版(升级~)、本真、博弈、搏杀、不争(~的事实)、层面、诚信、传媒、错位、打造、打拼、担当、到位、倒逼、顶层、定位、短板、对接、反超、反思、范式、峰会、负面、覆盖、高层、高端、共享、共同体、共赢、构架、构建、构想、拐点、怪圈、观照、涵盖、和谐、互动、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机制、价位、架构、建构、接轨、揭秘、节点、解构、精准、纠结、考量、厘清、理念、立马儿、乱象、媒体、密码(信息,如“人体的健康密码”)、扭曲、拼搏、平台、切入点、情结、区位、缺失、缺位、人性化、认可、认知、试水、释放(~某某信号)、说事儿(拿某某~)、思路、诉求、无奈、无序(《现汉》尚未收入)、误导、误区、稀缺、血浓于水(《现汉》尚未收入)、言说、妖魔化、引领、游戏规则、有惊无险(《现汉》尚未收入)、有序、原本、增加值、找不到北(《现汉》未收)、整合、支撑(“提供支撑”)、周边、主打、主流(~媒体、~意识)、自觉、自说自话、自信、自主(~呼吸、~研制、~招生)。

有些突然活跃的词语,多见于文章标题,以“短板”为例:

《我国社保制度存在4块短板》(《报刊文摘》2010年8月30日第1版标题)

《“公布官员手机”暴露行政效能短板》(《报刊文摘》2011年3月28日第1版标题)

《农业现代化已成我国发展短板》(《报刊文摘》2012年5月21日第2版标题)

这些词语的空前活跃,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词义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空间,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种领域,从而有的产生不久便迅速派生出生动、深刻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热词。它们的被广泛运用,一方面说明其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一方面也暴露了人们对这些新词新义的一拥而上,追求新奇,如用“价位”替代“价格”,用“考量”代替“考虑”,用“原本”代替“本来”“原来”,用“周边”替代“周围”等。再如“自主呼吸”“自主设计”“自主招生”等。

(四)个别单音词的突然活跃,如:地儿(地方)、火(形容词)、或(或许)、零(○)、牛(形容词)、史(史上)、挺(支持:力挺)等。

“零”(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构词语素,特别活跃起来,如零风险、零距离、零伤亡、零容忍、零招待等。

这些突然活跃的单音词多用于文章标题,堪称“标题流行语”如:

《揭开“史上最牛裙带公司”遮羞布》(《报刊文摘》2011年2月11日第4版标题)

《敢和普京叫板埃尔多安到底有多牛》(《报刊文摘》2015年12月9日头版)

据新华社、《东方早报》1月2日报道,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报刊文摘》2015年1月7日第2版)

《美中情局开启史上最大规模重组》(中央电视台2015年3月8日晚新闻标题)

《史上最大广场舞诈骗案》(《报刊文摘》2015年3月9版标题)

《史上最强大火箭在美国点火》(2015年3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

《史上最严控烟令明起生效》(2015年5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

《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或成今年最大风险源来》(《报刊文摘》2011年1月12日头版)

《兵马俑或现外国兵》(网络2015年5月3日)

《京津冀或撬动百万亿投资》(《报刊文摘》2015年5月13日第1版标题)

《美海军称“南海行动”或成常态》(中央电视台2015年5月14日晚新闻)

《网络安全专项立法或明年出台》(《报刊文摘》2015年6月24日头版标题)

《北京重点高校本科或搬出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报刊文摘》2015年7月17日第2版标题)

《从现有的飞行前训练位置来推测,辽宁舰或可同时起飞16架飞机》(《报刊文摘》2015年8月12日头版)

《农村电商或将迎来行业春天》(《报刊文摘》2015年11月17日第2版标题)

《财经专家管清友则表示,这一表态暗示财政或进一步扩张,赤字率“红线”或可调整》(《报刊文摘》2015年11月18日头版)

《要说眼下最火的话题,非炒股莫属》(《报刊文摘》2015年6月24日头版)

“或”字的被广泛用于标题,显示新闻语言的推测性,委婉性,谨慎感与分寸感。

(五)称谓的变化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称谓呈现出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被认为陈腐的称谓如夫人、老板、老板娘、老总、女士、太太、先生、小姐等,已经十分平常而被广泛使用了。这与战争年代从革命队伍带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普遍使用的亲切而单调的“同志”这一称谓相比,其丰富、灵活程度,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简称的变化。新时期以来普遍使用一种“姓氏+职务或职称首字”的称谓方式,如李局(李局长)、钱董(钱董事长)、王工(王工程师)、张导(张导演)、赵总(赵总工程师或赵老总)等。

此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丰富的语汇,而在快节奏、高频率以及竞争激烈的当代生活与交际中,人们自然要追求语言的简练、快捷,这就促使略语即简称的广泛运用,从而形成一大批简称,诸如打虎拍蝇、棚改危改、人民币“入蓝”、三严三实、习马会等,而且在丰富多彩的新词汇之中也包含大量具有简称色彩的语汇,如地铁、独董、非典、固话、家暴、民调、网购、网警、维稳、职高、职教等。

(六)同音词的变迁与发展

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同音词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像双胞胎一般似同非同而又饶有风趣的同形同音词,在外来词与汉语自身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同形同音词产生的速度与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除上述“托福1”与“托福2”和“粉丝1”与“粉丝2”等中外交叉的同形同音词之外,还可以举出“插播1”与“插播2”,“超生1”与“超生2”,“底线1”与“底线2”,“点播1”与“点播2”,“合拍1”与“合拍2”,“家教1”与“家教2”,“抢拍1”与“抢拍2”,“师弟1”与“师弟2”,“战机1”与“战机2”,“直播1”与“直播2”,“座机1”与“座机2”等。

同形同音词的大量涌现,使原本就丰富多彩、复杂纷纭的现代汉语词汇呈现出更加浩瀚、深邃的风貌。

至于新生的异形同音词诸如“副高”与“附睾”,“肛管”与“钢管”,“固化”与“固话”,“机变”与“畸变”,“鸡胸”与“缉凶”,“失地”、“师弟”与“湿地”,“雄视”与“熊市”,“无限”与“无线”,“有限”与“有线”,“追击”与“追缉”等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而如果将同形同音词与异形同音词综合观察,就更加显得复杂纷纭而又饶有风趣了,如“封口1”、“封口2”与“风口”,“师弟1”、“师弟2”与“失地”、“湿地”等。

同音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论题,笔者拟专题探讨,兹不赘述。

二、语法的变迁与发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其变迁与发展的幅度仅次于词汇。

(一)词法的变迁与发展

1.词的兼类

在新生的实词之间的兼类词之中,最发达的是“名·形”兼类,计有传统、低调、关键、另类、前卫、小儿科、新潮、阳光、业余、专业等。

如“专业”“业余”的兼类:

随着产业转移,新工作岗位必将需要更加专业的技能,会有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力因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而被取代。(《报刊文摘》2015年11月13日第2版)

但这套反侦查手段在罗网遍布的台湾军事情报人员面前,还是显得十分业余。(《“倒扁”少校面临牢狱之灾》,《报刊文摘》2006年12月13日头版)

这位网友说,“这样的照片连我这个业余得不能再业余的都知道是ps(图片处理)的”。(《政府危机公关的一个非典型样本》,《报刊文摘》2011年7月11日第4版)

很多官员,对自己的业务很业余,但对于如何保官升官,却特别有研究。(《报刊文摘》2016年1月1日第3版以《中国人为何不敬业》为题摘自新浪博客,作者张鸣)

计划周密,手法专业。(电视剧《伪装者》)

再如“环保”“一流”等也都属于新生的“名·形”兼类词,如“环保食品”“很环保”“一流产品”等。

其次是“动·形”兼类,如“到位”“投入”等,如“她的表演十分投入”“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虚词与实词之间的兼类,最发达的是“永远”的“副·形”兼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永远”从流行歌曲的歌词、电视的广告词到文章的标题,逐渐出现了诸如“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思念到永远”“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永远的豆腐》《永远的鲁迅》等形容词、时间名词几种用法。例如:

如果你愿意,我会是你永远的大哥。(电影《换子成龙》)

我们是永远的生死搭档。(电视剧《伪装者》)

稍晚,是“曾经”的“副·名”兼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曾经的什么”这类以副词“曾经”作定语的新兴用法,即“曾经”的“副·名”兼类。例如:

一个曾经的末代皇帝要在军事审判中出庭作证,这在审判史上是空前的。(《丧钟为谁而鸣》解说词)

十年后,那个曾经的女孩子早已生了个小男孩子。(夏平《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人民政协报》1995年11月4日)

曾经的冷战斗士,诙谐幽默的美国总统早已远去,只留下一位患病的老人……(《里根卸任十年,声望依然不减》,《联合日报》1998年4月29日)

那些写到课本里去的大都是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谓经验吧,它们顶多算是曾经的真理,可是从它们被学富五车的人们当作万古不变从来如此的东西写进教科书里去的那一天起,它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教条……(路也《痛苦的写作课》,《联合日报》1998年5月6日)

某些隐私可能是曾经的过错,把这种错永恒地留守在心底,却也美丽。(单玉《男人的隐私》,《长春商报·都市周末》1999年8月21日)

《曾经的理想是工人》(2001年2月20日《联合日报》文题)

曾经的污点(也包括曾经的优点)是只能够用来说明“曾经”的,而“曾经”是根本没法决定现在和将来的——能决定现在和将来的,唯有你在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2001年7月26日《报刊文摘》以《曾经的污点》为题摘自7月16日《汕头特区晚报》)

《曾经的摩登时代》(2001年8月22日第34期《齐鲁周刊》文题)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的“青春万岁”已经成了遥远的历史记忆。(《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3日第10版)

时间过去得越久,他反而越容易记起她的美丽与善良、他们曾经的幸福时光。(《报刊文摘》2014年11月21日第6版)

林豆豆,曾经的“法定接班人”林彪的女儿,因最近亮相“红二代”座谈会的消息被新华网转载而引发关注。(《报刊文摘》2014年11月21日第8版)

她出狱后,没有对那段不公平的牢狱生活有半点怨恨之词,她从历史的高度去看曾·经·的·磨·难·。(《李立三俄裔夫人百岁辞世,对曾经的不公平没有半点埋怨》,《报刊文摘》2015年5月20日,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5月14日)

与崔玉英同为“进藏二代”的,还有她曾经的同事,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报刊文摘》2015年9月14日第2版)

在河南开封的斗鸡圈子,谈论马元,就像谈论一位曾经的武林高手。(《报刊文摘》2016年2月24日第7版)

这些例句中的“曾经”相当于“从前”“过去”“往昔”“往日”“昔日”等时间名词的含义。上列所谓“‘曾经’是根本没法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正是以“曾经”代替“从前”(或“过去”)与“现在”和“将来”两个时间名词并提的有力证据。

此种“曾经的什么”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表达着“曾经是/有过/存在过/发生过某种事物”这样一种由复杂的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偏正关系。这样一种结构复杂的偏正短语,紧缩成“曾经的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偏正短语之后,其中复杂的动词性限制成分(即定语)由“曾经”一个词来代替,整个短语就变成了结构简单而一目了然的偏正短语,从而产生了一种似非而是的陌生而又新奇的语感。

同是新兴用法,但较之“永远”,“曾经”的句法功能却简单得多了,它除状语之外,只能作定语,而“永远”于状语之外还能作定语、宾语甚至主语。

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新兴的语法现象。

笔者以为,这是“永远”和“曾经”两词词性的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港澳台文化影响下汉语迅速发展、变化中的诸多语言现象中的两个例子。在这种变化中,“永远”“曾经”两词除保持原来的副词词性之外,又获得了名词或形容词等词性,成为兼类词。

再次是“一直”的“副·名”兼类。“一直”是一个多义副词,其一表示某种不变的方式,如“一直往前走”;其二是表示长时间不变,多用否定形式如“一直得不到解决”“一直未能如愿”等。但新时期以来,表示时间含义的这个“一直”被广泛用作定语,去修饰表示时间意义的方位词“以来”,构成了“一直以来”这种名词性表示时间的偏正结构的方位短语。例如:

一直以来四处奔波的羽西哪里闲得住?(《知音》2002年3月下半月)

超载一直以来都是重大车祸的严重隐患。(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8日晚《焦点访谈》)

一直以来都是我对不起你。(电视剧新版《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直以来,中国民众对“神童”都怀有特别的热情,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神童”话题人人喜欢,但货真价实的“神童”还真没几个,尤其是在人文领域。(《报刊文摘》2015年5月10日第4版《女“神童”有个博导妈》)

一直以来,朝鲜都是“神秘”的代名词。(《报刊文摘》2015年11月27日第6版)

英国罗德奖学金已有113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史上最难申请的奖学金,录取率仅有0.7%。(《报刊文摘》2016年1月22日第3版)

此外,还有来自港台的“动·副”兼类的“有”。“有”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曾经或已经发生,与其反义的副词“没有”相对应。这是“没有”的“动·形”兼类,派生出其反义词“有”的“动·形”兼类。例如:

“天赐,你这次回来有带好玩的玩具来吗?”

“有啊,有啊!”(电影《小丈夫》)

“心兰的婆婆现在有没有对她好一点?”(电影《小丈夫》)

“我有见过她的照片。”(电视剧《爱情汉堡包》)

“你有在听吗?”(电视剧《妈妈向前冲》)

“我有嘲笑你吗?”(电视剧《妈妈向前冲》)

“结婚之后,你有关心过我吗?”(电视剧《妈妈向前冲》)

“当年的我比现在还痛苦千倍万倍,你有想象过吗?”(电视剧《妈妈向前冲》)

“你们有把我当作尹家的媳妇儿吗?”(电视剧《妈妈向前冲》)

“爸爸有没有再婚?”

“有啊!”(山东电视台“综艺”2015年7月21日晚《悬崖边的亲情》)

“你是否有想过开枪的后果?”(中央电视台2015年11月8日晚“社会与法”《她的枪口对准谁?》)

他是什么态度?他有反对吗?(中央电视台“综艺”2015年11月9日中午)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足够”的“动·副”兼类,如“足够大、足够强、足够宽裕”等。“足够”由“够”派生而来,而“够”就是“动·副”兼类词,其动词用法如“这就够了”,副词用法如“她写得真够好了”。“足够”的动词用法如“这些就足够了”,副词用法如“只有足够强大,它才能战胜天敌”(《动物世界》)。再如:

这个社会还没有足够美好,我们的祖国还没有足够强大。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去承担、去建设。(《内地青年致香港同龄人:其实你我拥有共同的理想》,《报刊文摘》2016年2月17日第1版)

2.个别方位词的独立运用

有的方位词一般不独立运用,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独立运用。其中最常见的是“之前”“之后”,例如:

之前,小双三进两出国家队,原因在于他的身体条件不太好,一些教练怀疑他的培养价值。(张夏《小双和大双》,《人民政协报》1998年5月16日)

如果这个小女孩在之前让车撞过,情况会怎样呢?(《报刊文摘》2004年5月31日)

王兴豹曾任宜春地区行署专员,之前任萍乡市委组织部部长。(《报刊文摘》2004年6月25日第4版)

之后,在访问北京大学,面对济济一堂的北大师生演讲时,胡秋原由衷地慷慨陈词道……(《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日第5版)

之后,吉登对以色列占领区暴行的报道毫不退让。(《报刊文摘》2013年4月5日第3版)

之后的2010年,习骅担任过全国“扫黄打非”办督察组组长。(《报刊文摘》2015年3月6日第5版)

之后,这个评选又改换名头,以“国家某某目的地城市”为名,开始新的评选。(《报刊文摘》2015年3月11日第1版《别以“国家”的名义消费国家》)

之后不久,刘金国调任公安部副部长。(《报刊文摘》2015年4月29日)

中央党校的唐爱军做过一个分析,以改革开放为界,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报刊文摘》2015年6月1日第2版《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因为之前积蓄不足,他的一辆车和两套房全部系贷款购买。(《报刊文摘》2015年11月27日第5版)

“之前”“之后”的传统用法一般是在其前加“这”“在这”或较复杂的“在……”,等等,而新用法却简练多了。

3.构词法的变迁与发展

构词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缀和类词缀的空前发达。(见前面词汇部分,此处从略。)

(二)句法的变迁与发展

1.组合的变迁与发展

(1)助词“的”“地”的省略。

“五四”以来,现代汉语对结构助词“的”“地”的使用一般是比较严谨的,例如: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鲁迅《野草·雪》)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鲁迅《野草·雪》)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三闲集》中的文章标题)

上列几例中的助词“的”或“地”,按现在的语言习惯,一般只保留一个就可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一个语句中,遇到几个助词相间使用时,往往在适当的位置省略一个或几个。如“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上列几例中的助词“的”或“地”,按现在的语言习惯,一般只保留紧靠中心词的那一个就可以了,而前面的几个以顿号隔开,如“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目光灼灼、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现今的新文学概观”或“现今新文学的概观”等,后者甚至还可以说成“现今新文学概观”,即完全不用助词。

(2)介词“于”(或“在”)的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产生得比较早,如“饮马□溪边”“穿行□林中”“倒影□水中”(碧野《天山景物记》)。再如常见的“有害健康”“有益健康”“有损……形象”“造福人民”等中间都省略了介词“于”。

(3)肯定与否定。

在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中,作为副词的“根本”与作为动词的“在乎”一般是用于否定的,但新时期以来,在港台方言的影响下,特别是受港台影视作品的影响,其肯定用法逐渐占了上风,以至成为主流形式。

“根本”是一个具有名词、副词两个词性的多义词,其副词义多用于否定,如“根本不可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等,但新时期以来其肯定用法逐渐扩大。例如:

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一个借口。(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

如朱丽安·A·斯登所说的“逆境乃力量之源”,对他们来说,痛心疾首、困惑茫然、失落无助、惊悚不安只是暂时的体验,或者它根本只是贫乏人生的调味而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7日第17版)

爱狗的人都说狗有一岁孩子的智慧,可如果真的是一岁的孩子,家里人肯定在旁边寸步不离,而很多养狗的人对狗却放任自流,闯了祸两手一摊。这根本就是双重标准。(《报刊文摘》2005年7月29日)

办冬奥会与大凉山扶贫根本就是“并行不悖”的事情。(《报刊文摘》2015年8月10日头版)

我看你的上级根本就是一个混蛋,他派你来根本就是让你来送死!(电视剧《寒冬》邓子华台词)

这根本是陷害。(电视剧《浮华背后》)

她说她和家树见面,根本是个骗局!

根本是个野种。(宗福先《梧桐雨》)

根本就是虚张声势。(电影《勇敢的心》)

我看她根本就是装的!(电视剧《你是我的姐妹》)

蔡英文扮演的角色根本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5年8月5日中午)

我看你根本就是顾虑太多!(电视剧《破阵》)

这些例子中的“根本”在传统语法中一般要换成“完全”或“纯粹”之类,而上述用法如今却已成为时髦。

“在乎”是动词,是在意、重视的意思,在传统语法中,一般是用否定形式,新时期以来,在港台语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其肯定用法已经见怪不怪了。诸如“我在乎”“说明他很在乎你”之类的说法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屡见不鲜了。

此外,在传统语法中,作为副词的“绝对”“肯定”一般也大都用于否定,但如今已经是否定与肯定两种用法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了。

(4)“动宾+宾”

动宾结构的合成词后面带宾语,乃是新时期以来组合方面的重大语法发展的内容之一。在现代汉语中,动宾式的动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新时期以来这种动宾带宾的用法越来越普遍。同上述许多语法变化一样,动宾结构带宾语也多见于文章标题,例如:

《微软碰壁北京政府采购》(《法制文萃报》2002年1月14日)

《一些中学生跟风情人节》(《齐鲁晚报》2003年2月15日)

《萨达姆联手拉登?》(《环球时报》2003年5月30日)

《张明敏亮相1984年春节晚会背后的故事》(《报刊文摘》2003年11月28日)

《“爱情契约”亮相情人节》(《齐鲁晚报》2004年2月15日A3版)

《洋市民对话义乌市长》(《报刊文摘》2006年2月24日头版)

《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作者黄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对话从泰国被遣返的偷渡者:有人说不搞“迁徙圣战”会下火狱》(《报刊文摘》2015年8月12日第7版)

《揭·秘·“不用电的太阳能空调”骗局》(《报刊文摘》2015年8月12日第4版)

《揭秘中国防核化机器人》(《报刊文摘》2011年5月6日第5版)

《揭秘三峡工程大决策》(《报刊文摘》2013年5月3日第7版)

《陈纳德揭秘抗战前的中国空军》(《报刊文摘》2015年1月7日第3版)

《揭秘地下供卵利益链》(《报刊文摘》2015年1月9日第4版)

《揭秘林彪指挥打胜斯大林格勒战役谎言始末》(《报刊文摘》2015年6月5日第8版)

《解密本·拉登的私人藏书》(《报刊文摘》2015年6月5日第6版)

《揭秘燕窝走私利益链》(《报刊文摘》2015年8月3日第4版)

《卫计委“问诊”互联网医疗》(《报刊文摘》2015年4月22日第2版)

《民间资本“尝鲜”海外古建》(《报刊文摘》2015年4月22日第2版)

《享誉东京电影节〈转山〉的幕后故事》(《报刊文摘2011年11月第3版》)

《谷歌联姻美情报机构令人担忧》(《报刊文摘》2010年3月5日头版)

《中医名家把脉中医》(《健康时报》2013年1月24日第03版)

《为了遮羞贫民窟,印度人想了个“好”办法》(《报刊文摘》2016年2月26日第6版)

而随着这种用法的普及,此种“动宾+宾”结构在一般行文甚至口语中也并不罕见了:

今年2月底,宿迁市委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有人证实,宿迁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豪集团董事长刘卫高正在接受调查,并因此请病假缺席了今年的全国两会。(《报刊文摘》2015年3月20日)

金大勇举例了人类形态的“混沌”掉下山崖的一段。(《报刊文摘》2015年8月5日第4版)

当时我们在做这场戏时就离职了四五个动画师……(《报刊文摘》2015年8月5日第4版)

……碰瓷儿了一个电动三轮车运废纸的。(2015年8月5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

有统计称至7月中旬,中国家庭持有的股权账面财富缩水了6.8万亿元至16.5万亿元。(《报刊文摘》2015年8月26日头版)

安倍小跑握手普京,动作猥琐,小人嘴脸。(互联网2015年9月29日)

……有被敲诈官员甚至行贿办案人员,要求销毁视频。(《报刊文摘》2015年10月7日第4版)

央视记者对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中央电视台2015年11月3日晚)(www.xing528.com)

《起底“伊斯兰国”:“崛起”自美军监狱》(《报刊文摘》2015年11月30日第2版标题)

随着“动宾+宾”结构的普及,则“动宾+补”也就自然而然地类推而出了,例如:

施工队负责修垃圾池,返工了5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5日第16版)

同上述诸多语法变化一样,“动宾+宾”也是语言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法发展。总的来说,其积极意义在于将原本结构复杂的偏正关系变成了直接的动宾关系,从而使得结构简洁,语意明了。如将“介词结构+动词”的偏正词组变成直接的动宾词组,例如:“碰壁北京政府采购”的动宾结构系由“在北京政府采购中碰壁”的偏正结构而来;“跟风情人节”的动宾结构系由“在情人节中跟风”的偏正结构而来;“联手拉登”的动宾结构系由“与拉登联手”的偏正结构而来;“亮相春节晚会”的动宾结构系由“在春节晚会上亮相”的偏正结构而来;“亮相情人节”的动宾结构系由“在情人节上亮相”的偏正结构而来;“对话义乌市长”的动宾结构系由“与义乌市长对话”的偏正结构而来;“揭秘……骗局”的动宾结构系由“对……骗局揭秘”的偏正结构而来;“揭秘……机器人”的动宾结构系由“对……机器人揭秘”的偏正结构而来;“享誉……电影节”的动宾结构系由“在……电影节中享誉”的偏正结构而来,“联姻情报机构”的动宾结构由“与情报机构联姻”的偏正结构而来等。

此外,诸如“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提供……平台”“颠覆性创新效果”“顶层设计”“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夯实…关系/基础”“合作共赢”“互联网+”“话语体系”“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构”“僵尸企业”“金融负面清单”“精准扶贫/脱贫”“命运共同体”“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球/世界……一体化”“提供……支撑”“培育市场”“谱写……篇章”“区域经济”“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市场发育”“数字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生态”“网络主权”“夕阳产业”“现代产业走廊”“信息鸿沟”“亚洲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经济带”“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朝阳产业”“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名片/智慧”“卓越创新计划”等搭配,无不显示了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由于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而带来的崭新的、具有独创性的国际关系准则与理念等,促使汉语词义、词性等的变迁与发展而出现的语义、语法乃至修辞等诸方面的崭新的组合与搭配关系。有的则已经成为多音词。

2.句型的发展

(1)从“到某处去/来”到“去/来某处”。

“到某处来”或“到某处去”,是现代汉语传统的语法结构(如“到北京去”或“到北京来”),虽然也偶有“去某处”或“来某处”(如“去北京”或“来北京”)之说,但前者毕竟是主流形式。可是大约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者逐渐为后者所代替,如今很少听到前一种说法了。此种变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将原来比较复杂的偏正结构变成了直接而简洁的动宾结构。尤其在句子成分的分析中,更是简单直截,一目了然。

试比较下列两种句型:

《爸爸去哪儿了?》(电影名)——爸爸到哪儿去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名)——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前后比较,从结构、语意到修辞效果,其优劣自是不言而喻。

(2)“动+在了”。

在现代汉语传统语法中,用在动词之后的介词“在”之后是不用助词“了”的,而大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此种用法却逐渐流行开来,如今则已成主流形式。例如:

……这笔钱投放了多少?花在了哪里?(《报刊文摘》2014年5月14日)

第一次见面啊,但奇怪我也没有不好意思,我们就那么抱在了一起。(《一生只为你等候:“杨排长”的爱情故事》,《报刊文摘》2015年2月13日第7版)

10月10日,赵丹就离开人世了,我觉得他是死在了斗争的前线。(《报刊文摘》2015年8月14日第8版)

一个月后,身高被压缩了30厘米的垃圾箱出现在了哥本哈根街头。(《报刊文摘》2015年12月2日第3版)

这个动作在结束时应该是双脚落地,而桑兰却是颈部撞在了垫子上。(《报刊文摘》2015年12月2日第7版)

现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报刊文摘》2016年1月27日第7版)

(3)“动+为+了”。

在传统语法中,“为”用在“成”“变”之类动词之后,就表示完成体过去时,因此一般不再加表示过去时完成体的动态组词“了”,但新时期以来几乎都用“了”。例如:

特别是在商品社会的巨大的威力面前,物质至上甚嚣尘上,纵使李白杜甫也抵挡不住迪奥或奥迪的诱惑,诗意成为了遥远的唐宋时代的回忆,对诗意的向往和追求,正在被争夺李杜故居的商业大潮所冲击。(《报刊文摘》2011年1月12日,摘自肖复兴《“泥沼”诗意尽失》,《人民日报》2011年1月6日)

自2013年11月北京宣布与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崇礼就被列为了未来雪上项目的比赛地。(《报刊文摘》2015年4月22日第7版)

(4)“像极了+宾”。

此种“动补+了”带宾语的新鲜而幽默的结构出现时间比较晚,大约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例如:

最先发布“富豪移民”消息胡润2日接受采访,批评上述观点“多虑”,认为富人将少量资产移到海外对中国而言是利好消息。如此矛盾的判断,像极了西方舆论当下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争论。(《报刊文摘》2011年11月9日以《该如何看待“富豪移民”现象》为题摘自11月3日《环球时报》)

对于外界的看法,文科生是不大在乎的。这像极了美国人的作风。(《光明日报》2013年3月22日第13版)

此种一个动词同时带补语和宾语的新兴句式,实际上是由两个句子融合而成的。如上例“这像极了美国人的作风”就是“这很像美国人的作风,像极了!”的融合或紧缩。

汉语中同时带宾语和补语两种成分的句式并不罕见,如:

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鲁迅《呐喊·风波》)

但动词“像”同时带补语“极了”和较长的宾语,却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唯一的一种此类句式。

这种融合结构或称紧缩结构无疑又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因为它不仅紧凑简洁,而且具有幽默色彩,因而为人们所乐用,而尤为广大青年作者和记者所喜用。更可贵的是,它又为现代汉语创造了一种生动幽默的新型句式。

(5)被动句的发展。

被动句由介词“被”构成。介词“被”后面一般是施事,谓语一般是含有处置意味的他动词。但后面也常常不引人施事,这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例如: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但近年来,媒体尤其是文章标题频频出现一种新型的被动句,其特点如下。

其一,介词“被”后面的谓语动词不含处置意味,例如:

有人发出感叹,有时候,被需要也是活着的一种动力。(《报刊文摘》2011年8月12日《当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其二,谓语不是施事的动作行为,而是受事被动的一种遭遇,例如:

《农民遭遇“被上楼”》(《报刊文摘》2010年11月5日第4版标题)

其三,介词“被”后面的谓语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甚至于是名词,例如:

《消费者装全瓷牙被奢侈》(《报刊文摘》2011年7月15日第4版标题)

《因身份证重号居民被“黑名单”》(《报刊文摘》2011年11月23日第4版标题)

《普京“被政变”,低级谣言为何流传》(《报刊文摘》2015年3月20日头版标题)

这些新型的被动句巧妙地揭示了受事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的遭遇,不仅具有揭露意义和批判效应,而且具有讽刺效果或幽默色彩。因此此类新型被动句不仅是语法的发展,而且也是修辞方式的丰富,所以被广泛运用于纸媒的标题中。

(6)“是时候+动词性短语”。

近几年来出现了“是时候+动词性短语”的连动式新句型,例如:这种新句型是由“是……的时候了”的动宾式判断句演变而来的,如“是军队经商的疮口彻底愈合的时候了”“是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大家的时候了”等,其演变的关键是将作定语的原动词性短语变成连动式的第二谓语。如将“彻底愈合的时候”中的定语“彻底愈合”变成独立的第二谓语;将“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大家的时候”中的“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大家”成为独立的第二谓语等。此种新型连动句式避开了可能的长定语,使句子变得简短明了。

如果中国改革和反腐要进入一个新的纵深,军队经商的疮口也是时候彻底愈合了。(《报刊文摘》2015年4月22日)

是时候离开窠穴开始旅行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2015年7月25日“记录”)

我觉得是时候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大家了。(浙江电视台“中国好声音第四季”,2015年8月7日)

是时候下水一探究竟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2015年8月10日“记录”《生命的奇迹》)

是时候让它的宝宝学会觅食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教”《萌宝成长记》)

对日本几千万老年人来说,是时候接受拉斯维加斯式的日间陪护了。(《报刊文摘》2015年11月18日第4版)

是时候给你配一个生死搭档了。(电视剧《伪装者》)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汉语语法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组合与句式的变迁与发展有一个突出的规律,那就是都使结构简洁,语意明晰,不仅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便于语法分析,如句子成分的分析等。介词“于”的省略、“动宾+宾”如此,“到/去某处”变为“到/去某处”以及“像极了某某”等无不如此。

语法的变迁与发展,乃是语言本身的内部机制与社会这一外部机制互相碰撞的结果。副词“永远”与形容词“永久”“永恒”等具有长久、无止境等共同含义;副词“曾经”与“从前”“过去”等时间名词具有往昔时日的共同含义。词与词这种语义上的共同点同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的求新、好奇的社会心理相结合,遂促成前者向后者的词性转变。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与社会的变化、发展速度、幅度成正比。近40年来汉语的许多变化与重大发展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迅速而重大的变化、发展的反映。但语言各要素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词汇,它几乎每时每日都在变化,近40年来大量新词的涌现,旧词词义的扩大,部分词的起死回生或获得新义等就是有力的证明;而语法构造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也比较缓慢。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但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语法同样会发生较多、较大的变化,近40年来汉语语法的变化就是如此。在词法方面,名词用为形容词的,如“新潮”“传统”“前卫”等;副词用为形容词的或名词的如“永远”“曾经”等;动宾式形容词AABB重叠方式的扩大,如“开开心心”“像像样样”“安安心心”等。在句法方面,有多层定语中助词“的”的省略,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补之间介词“于”的省略,如“穿行林中”“造福子孙”“服务社会”等;“到某处去/来”的较长的偏正结构逐步为较短的“来/去某处”的动宾结构所代替;“动词+在了”句型的广泛运用;动宾式动词带宾语句型的迅速流行;“有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正反问回答形式的深受欢迎以至风靡媒体采访对话,等等,就几乎全是近40年来汉语语法的丰富多彩的变化与发展,研究这些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其得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乃是广大语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迫切任务。

由此看来,这三四十年来汉语语法的变化起码不比词汇的变化小。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发生如此多而大的变化,堪称语言发展史上的奇迹。

词性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汉语词性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句法功能;句法的变化,使汉语的句型、句式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这无疑是汉语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理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加以认真的研讨。

因为语法的变化是语言结构规律的变化,而结构规律具有抽象性即概况性,任何一条语法规则都绝非仅适用于某一个具体的词、短语或句子,而是统领着大量同类的语言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汉语语法这三四十年的变化速度与范围已经超过了词汇的变化,这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语言学家的任务,不仅要积极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更应当及时关注、总结语言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因素,研究其原因,总结其规律,予以充分的肯定,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促使语言的健康发展。

修辞历来被认为不属于语言的“要素”,因此似乎也谈不上什么发展,但新时期以来有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应该说既属于词汇现象,也属于修辞现象,如冰山一角、尘埃落定、悔青了肠子、人肉搜索、水土不服、烫手山芋、咸鱼翻身、血浓于水、一地鸡毛、一头雾水、找不到北等,以及近几年来流行的鸡汤文、心灵鸡汤等。其中虽然大都是四字格,但却多系主谓结构或偏正结构,这与汉语传统的多由各种结构组成的联合式四字格成语大不相同。此外,还有诸如大跌眼镜、口水战、吸引……的眼球等借代方式,语言中具有这样一批被广泛运用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应该视为现代汉语修辞的一种发展。

三、关于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是一部分网友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一种“语言”。但实际上主要是指词汇和短语,与语法关系不大。因为在网络上并不曾而且也不可能形成与现代汉语亦即与普通话不同的一种所谓“语言”,准确地说应该是“网络词语”。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网络语言,主要在网友之间流行,除少数比较有意义的词汇之外,大部分是通过并不同音的谐音手段制造的一些所谓“词语”。笔者认为,此种“语言”在语音、语义以及语法结构等各方面,既违背现代汉语的规律,又违背人们的语言习惯,是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破坏与挑战。而且由于当今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与依赖,故此类“语言”对于青少年则是一种毒害。

平心而论,网络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青年一代特别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期思想的开放与活跃。在网络交际中,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在他们的网络词语中,也的确有不少精华。如《现汉》第6版新增“雷”的义项“使震惊”及其例词“雷人”,新增“挺”的义项“支持”等就来自网络。再如《现汉》第6版所收“博客”“达人”“粉丝”“给力”“灌水”“黑客”“酷2”“闪客”“伊妹儿”以及未收入的“吐槽”“高富帅”等生动形象、新鲜醒目、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就都是首先在网络上流行的。

然而,毋庸讳言,还有一些网络词语不仅词义庸俗、低级,而且构词材料杂芜,构词方式混乱,语意模糊,大都不知所云,破坏了汉语的构词法,也在社会的语言乃至思想领域造成不可低估的混乱。这里仅就构词材料与构词方式概述如下。

此种网络词语构词材料杂芜,构词方式混乱。构词材料除汉字之外,大量使用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词方式主要运用谐音与缩略,此外还有少量拆字与合音等方式。兹列举如下。

1.汉字谐音

斑竹——版主

大虾——大侠

果酱——过奖

叫兽——教授

筒子——同志

人参公鸡——人身攻击

2.拉丁字母亦即汉语拼音字母谐音(拉丁字母谐音都是缩写)

BS——鄙视

BT——变态

CJ——纯洁

DD——弟弟

FQ——愤青

GG——哥哥

HJ——汉奸

JS——奸商

LJ——垃圾

MM——妈妈/妹妹

PF——佩服

SL——色狼

ZT——转帖

3.阿拉伯数字谐音

1414——一生一世/意思意思

20184——爱你一辈子

356——上网啦

48——是吧

514——无意思

609——到永久

7319——天长地久

7456——气死我了

837——别生气

9494——就是就是

04527——你是我爱妻

4.综合谐音,即字母与数字混合谐音

B4——鄙视

5.方言谐音

有的谐音是利用方言读音。

好康——好看

灰机——飞机

口耐/可耐——可爱

口年——可怜

木有——没有

稀饭——喜欢

虾米——啥,什么

正由于其谐音材料非常杂芜,因此其“音”大都并不“谐”。

5.合音

表——不要

酱紫——这样子

6.拆字

弓虽——强

走召弓虽——超强

这些所谓“网络语言”不仅语料杂芜、结构混乱,破坏了汉语的构词法,而且大都或语意不通、模糊不清,或粗野、鄙俗。

四、汉语变迁与发展中的不规范现象

新时期以来,汉语主要在语音、语法两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语音方面是将“说服”读成shuìfú,将“因为”和“友谊”中的“为”和“谊”读成阳平。语法方面则有词类误用、多余、重复等错误。

(一)语音方面

1.常见的错误读音

总体来看,新时期以来在推广普通话方面,从主管部门到全社会,远没有“文革”以前那样重视。这里仅以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推广为例来观察一下语音错误的泛滥。

新时期以来,从学校到传媒,从主管部门到全社会,都远远不如20世纪60年初《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分批公布时那样重视。且不说其他方面,即使在有声媒体,除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之外,长期以来,从记者、节目主持人到影视演员,将审音表半个世纪以前就早已审定的异读词“骨髓、骨头、脊梁、处理”分别错读成gǔsuí,gútou,jíliɑng,chùlǐ的实在太多了。还有“文革”以后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少数词语的再审定,如将“乳臭”“铜臭”中的“臭”由原审的chòu改审为xiù,可是,至今在有声媒体上特别是在电影、电视中大都仍读成rǔchòu和tóng chòu,至于将“卑鄙”读成bēi bì,将“勉强”读成miǎn qiáng,将“多么”读成duóme的就更加司空见惯了。

而近十几年来新产生的将“说服”读成shuìfú,将“因为”读成yīn wéi,将“友谊”读成yǒu yí等的新错误,从有声媒体,尤其是从电影、电视迅速扩大到全社会,波及青少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乃至“老外”。

《现代汉语词典》规定,“说”只在“游说”中读shuì,其余诸如在“说服”“说客”等词中一律读shuō。但在如今的有声媒体中,除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之外,包括节目和一些重大主题的电视剧等在内几乎全都将“说服”读成shuìfú。

“因为”的“为”应读去声或轻声,而现在从有声媒体到在校学生几乎一律读成阳平。

至于“友谊”的“谊”在古今语音演变以及各地方言中都十分稳定,只有去声一读,绝无异读,但在当下的有声媒体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和“老外”等群体中却几乎异口同声地读成阳平。

2.关于助词“的”“了”“着”的读音

新时期以来,结构助词“的”、动态助词“了”和“着”读音的混乱主要表现在歌唱中。在现代汉语传统语法中,歌唱中的这3个助词分别读着di,liɑo,zhuo,但新时期以来其语音被分别读成了两大类,即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一般仍坚持传统读音,而在通俗唱法中则基本上都分别读成了de,le,zhe。但两者也并不严格,即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也有读成de,le,zhe的,而通俗唱法也有读成di,liɑo,zhuo的;有的甚至在同一首歌曲的演唱中di,liɑo,zhuo与de,le,zhe混用。笔者以为,此种混乱局面必须予以澄清。

3.语气词“啊”的读音

语气词“啊”读音的混乱表现在朗读、对话以及歌唱中。

现代汉语语音规范规定,语气词“啊”的读音应依据其前面的字的最末的音素来决定读“啊”、“呀”、“哇”或“哪”等,如“啊”前面的音素是i,ü时读yɑ,写成“呀”;前面的音素是u时读wɑ,写“哇”;前面的音素是n时读nɑ,写成“哪”等。但新时期以来,在各种文艺演出中,甚至在一些大型、隆重的演出中,有些演唱者并不遵循这种音变规律,而只是依据歌词提供的字面机械地读成“啊”或“呀”等。特别严重的是如今大部分青少年乃至演员,无论“啊”字在什么字之后,一律读成“呀”。

总之,诸如此类的语音现象都必须纳入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化的范围之中。

(二)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最严重的错误是以“标识”代替“标志”,甚至读成biāo shí。而“标志”的形、音、义已经无形地被废除。

标志、标识是一组异形词,读音都是biāo zh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历来以“标志”为规范词形,其第4版以前将“标识”列于“标志”后,而只对“标志”释义,而于“标识”下注“同标志”。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5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始将“标志”作为“推荐词形”,而废除异体词“标识”,不再列为词条。然而,2013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保持“标识”为“标志”的异形词的同时,又列出了“【标识】biāo shí”的词条。从此以后,原本已经泛滥多年的“标识biāo shí”索性合法化,时至今日,在一切媒体中,从词形到读音,到处都是“标识biāo shí”,而“标志”一词已经无形地被取消了。

异形词“标识”的泛滥,既是词汇问题,也是语音错误,如:

书里夹了十几张小纸条,标识那页有文字改动。(《报刊文摘》2015年8月19日第6版)

一些城市标识用语也同样不规范,比如在铁道口常见的“红灯停车,灭灯停用”,其中“灭灯停用”的含义让人难以理解。(《报刊文摘》2015年12月23日第4版)

很明显,此二例中的“标识”从读音到词义如果改成“标志”即毫无歧义。

(二)语法方面

1.“然后”的泛滥

语法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然后”的泛滥;其次是“两百”的“流毒”。

例如电视台上一位记者采访一名女学生,该女生说:“我喜欢流行歌曲,然后我爸爸喜欢京剧,然后我妈爱跳广场舞。”尼泊尔大地震,2015年4月2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加德满都报道:“这是加德满都地标性古代建筑,然后我们曾经来这里旅游,然后遭到严重破坏,然后很可惜。”

“然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以前定为副词,第4版始定为连词。但不管是副词还是连词,它都是表示事物的时间顺序的。但在如今某些人那里,可谓张口闭口、口口声声地“然后”,甚至一句话几个“然后”。在这些人的语言中,这个“然后”已经成为一个替代诸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不过、另外、此外、接下来”等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各种关系的万能的虚词。丰富多彩的现代汉语词汇,特别是表示各种复杂关系的虚词,在这些人的口中就只剩下一个“然后”了。显然,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2.“两百”与“2个”

至于“两百”的“流毒”,似乎更为广泛与普遍。无论大小有声媒体,几乎异口同声、无一例外地说“两百”,甚至连公元纪年中的200也被读成“两百”,“两百”的泛滥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更严重的是此种错误搭配已经影响到书面语言,例如:

在台北一家小店,我看中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合人民币两百元。(《报刊文摘》2015年8月10日)

崖边的光棍多起来了。阎海军做过统计,2013年,村里25岁以上的光棍达19人,而整个村子的人口,不过一两百人。(《报刊文摘》2015年12月16日第6版)

《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因此“两百”之说是违背语法规范的。

而与“两百”类似的是“2个”的错误搭配,如“2个小时”之类。这主要是由于阿拉伯数字代替汉语数词造成的语法错误。当行文中普遍使用阿拉伯数字“2”而遇到量词“个”时,又不便改用“两”,于是就出现了“2个”的错误搭配。但“2个”的错误搭配更多出现在数学教材中。

《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当然,在一般量词前,用“两”更不能用“2”。

3.残缺

近年来出现了以“正因为此、正因如此、正因此、正是因此”之类取代“正因为如此”的说法:

陈晓平是一位有“留美”背景的官员。也正因为此,陈晓平在万载亲手创办了的领导干部星期天学院……(《中国市场》2011年第1期)

但也正因如此,他在以色列国内因和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而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报刊文摘》2013年4月5日第3版)

也正因此,在2009年的南航审计案中,涉案的华北空管局局长、党委书记黄登科曾在被审计期间,竟然喊出过“让南航飞不起来”的嚣张言辞。(《报刊文摘》2015年7月29日第4版)

边际效应递减告诉我们:前面的馒头比后面的馒头好吃。正因如此,同样一件事,你做多了,兴奋感就没了。(《报刊文摘》2015年10月9日第3版)

恰因如此,在吕锡文接受组织调查后一周,西城区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金融街控股公告称,公司董事王功伟、鞠谨处于接受组织调查状态。(《报刊文摘》2015年11月27日第5版)

正因如此,他果断决定每周只卖一本书。(《报刊文摘》2015年12月9日第3版)

“因”和“此”在现代汉语中都只是语素而不是词,故不能独立运用,上列4例中的“正因为此”、“正因如此”、“正因此”和“正是因此”都是“正因为如此”的不规范说法,两相比较,此残缺词语,较之规范用法,只不过省略一两个字,但其所造成的拗口、别扭,是无法弥补的。

4.多余

有的词语本身已含有某一意义,但又被加入同义词,以致画蛇添足,语义不通。最典型的莫过于“这其中”和“动+自于”(如“来自于”)的泛滥。

(1)“这其中”。

“其中”就是“这里面”的意思,其前加“这”是多余的。然而近几年来,这种错误用法可谓司空见惯,例如:

据《法制晚报》11月2日报道,日前,记者从北京119调度指挥中心获悉,119每天接警量400余次,而真正出警的平均每天只有33次,这其中还包括10次左右无效出警。(《报刊文摘》2004年11月15日第4版)

由于作者和出版方就一些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出版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者认为出版方希望加入的一些内容其实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6日)

……这其中,还有一些专家为单位法人代表。

此外,在剩下的近70人中,还有10余位研究人员曾担任行政职务。这其中,只有50余人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报刊文摘》2011年1月12日以《973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为题摘自1月6日《中国青年报》)

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运气的因素,但也显然不是全凭运气。(《报刊文摘》2015年1月9日第4版《奥斯陆消防为何“零殉职”》)

不少婚庆公司逐渐意识到这其中的商机,纷纷新增“伴娘出租服务”。(《报刊文摘》2015年5月4日第4版)

这其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联手,是不可能实现的。(《报刊文摘》2015年5月29日第1版《政企联手套5亿拨款不能不了了之》)

中央巡视组巡视三峡集团后指出,三峡集团“有的领导人员亲友插手工程建设,一些招标暗箱操作”。据了解,这其中就包括个别退休的老领导。(《报刊文摘》2015年8月14日头版)

更糟糕的是,咖啡植株的天敌们却更适应炎热的气候,这其中包括潜叶蝇、咖啡酱果螟、粉蚧等害虫和叶锈病。(《报刊文摘》2015年9月9日第4版)

也有央企老总退休后选择在自己有资深经历的领域,担任行业协会领导等职务。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报刊文摘》2015年9月18日第2版)

尽管从绝对数字来说,“全民炒股”的概念并不能成立,但无数上班族“为股痴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其中也不乏许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报刊文摘》2015年9月30日头版)

王功伟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这其中最核心的即是政府资源。(《报刊文摘》2015年11月27日第5版)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成功戒烟的比例仅有28.1%。(《报刊文摘》2016年2月1日第4版)

各地发展饮用水产业无可厚非,问题是要规避这其中的环境风险。(《报刊文摘》2016年2月15日头版)

(2)“动+自于”。

“自”和“于”都是介词,但含义不同,“自”含有动态的方向性,“于”具有静态处所性。表示事物来源,只用“自”就可以了,后面再用上“于”就必然前后矛盾。例如:

《活力来自于创新》(《联合日报》2002年4月9日标题)

我认为,这一波低龄化的“后另类”写作,其影响源头是来自于比其年龄稍长的“中式另类”。(《文艺报》2003年6月17日第2版)

你想不明白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伤害了他,也不知他的内心之灰色到底是否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报刊文摘》2004年1月30日第2版)

他对这位文学家的最初记忆,还是来自于父亲曾经读给她听的文字,是萧乾的名篇《梦之谷》给少女时代的文洁若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齐鲁晚报》2004年9月5日D7)

萌生撰写此文的念头,源自于2002年5月20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出席延安文艺学会等单位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大型座谈会。(葛涛编:《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世纪之初的鲁迅论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而这,正如王先生所分析的那样,源自于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鲁迅承载的责任感和反抗精神——不想在睡梦中死去,就要奋起反抗,高喊出来。(《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第11版)

中国第一台雷达便出自于他手。(《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16日)

关于陈寅恪和康生,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自于学者陆键东的著作《陈寅恪的最后20年》。(《报刊文摘》2014年12月3日第2版)

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志,毛暂时的克制不过是出自于策略上的考虑。(《报刊文摘》2015年2月6日以《李德对毛泽东印象的转变》,摘自《历史学家茶座》第3期)

近两年来,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白银、铂金、原油、铜等大宗商品投资公告,这些广告来自于各种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报刊文摘》2015年4月15日第7版)

在这一起案例中,弱者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报刊文摘》2015年5月15日第3版)

那么,支撑这份奢华的钱财又来自于哪里呢?(《报刊文摘》2015年9月27日第5版)

负暄的典故来自于《列子·杨朱》。(《报刊文摘》2016年2月24日第3版)

上例介词“自”后面的介词“于”完全是多余的,而且与“自”是矛盾的。请看经典作家是怎么运用的: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的旗帜随风飘扬,

人民的欢呼声来自四面八方,

来自帕米尔高原,

来自太平洋,

来自珠穆朗玛峰,

来自鸭绿江。(郭沫若、贺绿汀《工农兵歌唱七一》)

这些例句中的“来自”后面都没有“于”。

5.重复

最典型和最常见的重复错误是“无论/不管……任何”这种结构。

“无论”是一个表示无条件的条件连词,主要用于连接条件复句,如“无论/不管……也/都……”;也用于在单句中强调性地连接主语,如“无论/不管(谁/什么人),都……”。而“任何”是一个表示无条件、无例外的指示代词,意为“无论什么/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候”。正因为“无论”和“任何”两者都含有“无论/不管”的意思,因此不能前后连用,否则就会造成重复或前后矛盾。请看下列病句:

无论发生任何情况,保护孩子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电视剧《任长霞》)

声明中呼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伊拉克平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应得到保障,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国际社会关注伊拉克战争》,“百度快照”2003年3月27日)

6.数词与量词的单用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和量词一般都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但长期以来,常见数词“一”独立作定语的语法错误:

《金岳霖:人生就是一“好玩”》(《报刊文摘》2015年2月13日第8版标题)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诗人。(陈凯歌2015年7月5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答问)

……有的嫌太雅,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报刊文摘》2015年9月16日第6版)

“我们很少谈论气候变化,”一人告诉弗兰克,“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存在,但我们束手无策。”(《报刊文摘》2015年9月9日第4版)

两小孩便突然摆脱大人,快步跑进一正在跳舞的中老年妇女广场舞方队内。(《报刊文摘》2015年10月7日第4版)

巡视组查出了什么问题,老百姓并不知晓,只听说,一公职人员在工作时间开执法车去银行取款被巡视组暗访,一乡镇干部酒后驾车被巡视组发现并当场拘留……(《报刊文摘》2016年1月13日第2版)

“一”单独作定语含有讽刺性或幽默性,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这应该是北京方言的一种习惯,如今大有蔓延之势。

一般来说,在数词为“一”的数量结构中,如果量词为物量,则“一”可以省略,如“有个人”“喝杯茶”等,但如果量词为动量,则“一”不能省略,如“有一次”“有一天”等中的“一”就不能省略,因此下列例句中的相关内容是不通的:

又记得,有次李讷带着几分忧郁又带着几分茫然对我说:“我将来不是成为最好的人,就是成为最坏的人!”(《报刊文摘》2015年3月30日第3版)

有·次·,我们翻阅画报,看到一个女郎的特写,她有着一双美不可言一汪清水般的大眼睛……(《报刊文摘》2015年3月30日)

曾获得无数国际奖项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有次到上海参加一个讲座……(《报刊文摘》2015年4月6日第3版)

有次到了杨亚洲导演的剧组,负责招演员的看了他一眼就急了……(《报刊文摘》2015年8月12日第5版)

有天下午,房间电话铃声大作,张宁接起来与对方说了几句……(《报刊文摘》2015年8月19日第6版)

我们有个数学老师叫周长生,有天在他家里给我们补课。(《报刊文摘》2015年11月17日第2版)

刘欢在节目上感慨,说现在的人太功利了,有回他跟学生聊天……(《报刊文摘》2016年2月17日第3版)

6.不通的缩略语

近几年来出现了将“平方米”紧缩为“平”的不规范的用法。比如:

一套空中四合院,最高售价50万一平。(《北京豪宅忽悠史》,《报刊文摘》2015年6月24日第7版)

官方网站显示,2013—09—03发证现房销售,35套房,拟售均价15万一平米,至今签约3套签约均价9.8万元一平。(《北京豪宅忽悠史》,《报刊文摘》2015年6月24日第7版)

盘古大观公寓3号楼,拟售均价16万,实际成交均价也就10万元一平。(《北京豪宅忽悠史》,《报刊文摘》2015年6月24日第7版)

此外,社会上还普遍流行一些不规范的“破词”现象,如“奇了怪了”“考完了试”“游完了泳”等,都应该予以纠正。

以上仅就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指出我国当前语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破坏了语言的规范化,自然也不利于人们的交际与思维,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出于热爱和关心祖国语言的良好愿望和负责态度,我们有理由再度向社会,向有关方面呼吁:正确地使用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自1960年试印本至2013年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3]孔昭琪:《论现代汉语同音词》,《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4]孔昭琪:《对某些新词新义的意见》,《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6期。

[5]孔昭琪:《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对某些迷信义的解释》,《辞书研究》1996年第2期。

[6]孔昭琪:《评现代汉语词典补编》,《语海新探》1999年第4期。

[7]孔见、景迅:《“说”字到底怎么读》,《光明日报》2004年3月23日。

[8]孔昭琪、孔见:《〈现代汉语词典〉指瑕》,《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9]孔昭琪、孔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研究》,《理论研究》2006年第11期。

[10]孔昭琪:《〈现代汉语词典〉当收“软肋”》,《辞书研究》2011年第2期。

[11]孔昭琪:《〈现代汉语词典〉对“鲁迅词汇”的收录过程》,《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5期。

[12]孔昭琪:《辞书外的“鲁迅词义”》,《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7期。

[13]孔见:《从“有”与“have”谈开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