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蚺蛇胆》与丁耀亢人生轨迹的关联探究

《蚺蛇胆》与丁耀亢人生轨迹的关联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蚺蛇胆》的成功得力于杨椒山的人格魅力,得力于丁耀亢的艺术修养,也得力于杨椒山与丁耀亢相互交叉之人生轨迹。《蚺蛇胆》又称《表忠记》,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是丁耀亢传世的4部剧作中最后完成的一部。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其在《自述年谱以代挽歌》表明“自余有生,明季己亥”。

《蚺蛇胆》与丁耀亢人生轨迹的关联探究

刘晓玲

摘要:《蚺蛇胆》又称《表忠记》,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是丁耀亢传世的4部剧作中最后完成的一部,其创作地点是河北容城。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他一直对杨椒山怀有敬意,诸城和容城是丁耀亢和杨椒山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驿站。丁耀亢生于诸城,曾经在容城任职;杨椒山生于容城,曾经在诸城任职。丁耀亢撰写《蚺蛇胆》,不仅仅是遵顺治之命,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杨椒山的仰慕,更是基于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丁耀亢体验了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之苦,虽然主动仕清,做了贰臣,但并非一味地为清朝歌功颂德,内心深处依然潜藏着亡国之痛。《蚺蛇胆》的成功得力于杨椒山的人格魅力,得力于丁耀亢的艺术修养,也得力于杨椒山与丁耀亢相互交叉之人生轨迹。

关键词:《蚺蛇胆》 丁耀亢 杨椒山

作者:刘晓玲,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潍坊音乐文化

《蚺蛇胆》又称《表忠记》,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是丁耀亢传世的4部剧作中最后完成的一部。

不管《蚺蛇胆》的创作时间是1657年还是1659年中秋节前,其创作地点都是河北容城。因为这段时间丁耀亢一直担任容城教谕,而且这部剧作的最后还保留了“容城教谕丁耀亢拜题”字样。

杨椒山,名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7岁丧母,11岁丧父,年轻时艰苦备尝。32岁考中进士,初任南京吏部主事,累官至兵部员外郎。以谏阻开马市,劾仇鸾而被贬为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典史。后仇鸾奸情败露而死,嘉靖皇帝思杨椒山之言,曾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一岁之中四迁其官。先迁诸城令,后迁南京户部主事,再迁刑部员外郎,最后任职北京兵部武选司。杨椒山在赴任兵部武选司途中,写出了弹劾奸相严嵩的著名的《请诛贼臣疏》,并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十八日正式上达。《疏》中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五大奸”,不料嘉靖皇帝轻信严嵩的诬陷之词,将杨椒山下狱,后又将其处死。传说在狱中受刑前,杨椒山曾收到蚺蛇胆一块。尽管赠送者强调吃了蚺蛇胆可以壮胆,杨椒山还是拒绝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丁耀亢的《蚺蛇胆》传奇即取材于此。

根据郭芝仙弁言所记,《蚺蛇胆》是遵照顺治皇帝的旨意撰写的,是遵命文学。研读丁耀亢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可知这一结论过于主观,过于简单,或者说这一结论仅仅解释了丁耀亢写作《蚺蛇胆》的表层原因。丁耀亢撰写《蚺蛇胆》,首先是基于对杨椒山的仰慕。

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其在《自述年谱以代挽歌》表明“自余有生,明季己亥”。在丁耀亢诞生的万历己亥年(1599),诸城县城西门外的二杨公祠应该香火极盛。

所谓的二杨公祠,最初是诸城士民为祭祀曾经在万历二十年(1592)至二十三年(1595)担任诸城县知事的杨天民而建造的。因为杨椒山在嘉靖三十年(1551)也曾经担任过诸城县知事,其惠政一样令诸城士民难以忘怀,杨椒山遇害后,诸城士民为其立祠受阻,只好将其与杨天民合祀,杨天民祠也就改称为二杨公祠。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罗廷璋撤除杨天民牌位专祀杨椒山,并改其额为“忠愍祠”。乾隆二十三年(1758)复其旧,塑二公像,仍额之曰“二杨公祠”。二杨公祠经过嘉庆二十三年(1818)的重修,直至民国初年尚完好。生于1901年的诸城人陶钝在诸城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曾经参观过二杨公祠。据他回忆,二杨公祠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两扇小门,三间祠堂,两尊神像的袍带相同,面貌难分,门上的对联是“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5]

跟大多数的诸城士民一样,丁耀亢一直对杨椒山怀有敬意。其在《蚺蛇胆》第十八出所作之评语中写道:“先生之莅吾诸者,百二十年。亢产于诸,私淑久而得官于容,为先生绘其生面,岂偶然哉!闻之诸人传曰:先生将赴南都时,与一老生相别,命沽酒一杯永诀。自谓此行为国除奸,未必复见。然则殉义之志久决矣。诸之老孝廉刘斗酌,讳元化,以洛川令终,今年八十五,谓亢言如此。公祠在诸邑西门内,乱后圮,碑存焉。”[6]在《椒丘诗》自序中,丁耀亢写道:“亢来容城,……所居斋东,与椒山先生之祠比邻,日唯羹墙二疏,读王弇州《忠愍碑》,樛松凛然,霜雪在望。昔先生以直谏谪狄道尉,迁诸城令,由是内转而以击奸终。”[7]因为“所居斋东,与椒山先生之祠比邻”,丁耀亢自然会经常到“椒山先生之祠”拜谒,其在《谒杨忠愍祠次壁间韵·先生旧诸城令》一诗中写道:“东武西城旧有祠,还于梓里拜光仪。连章不惜刚如鸷,就鼎谁甘去若饴?此日丹心留俎豆,千秋浩气见须眉。中原马市终沦没,独立夕阳看二碑。”[8]

诸城和容城是丁耀亢和杨椒山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驿站,只不过丁耀亢生于诸城,曾经在容城任职;而杨椒山生于容城,曾经在诸城任职而已。在担任容城教谕期间所写的诗作中,丁耀亢多次提到诸城,而每次提到诸城,似乎都与杨椒山有关。在《处士杨玉川忠愍冢孙也年七旬矣携酒就饮静修祠朴直有家风忠愍旧诸城令故纪之以赠》一诗中,丁耀亢写道:“名贤遗系典刑存,黄发山癯道气敦。家谱颂文存史录,遗囊疏草寄招魂。鼎彝隔代人犹古,祠宇传家世共尊。潦倒浩然堪仰止,琅邪旧治近青门。”在“遗囊疏草寄招魂”后,有作者自注:“玉川家藏忠愍手疏,稿在。”[9]在《秋日宿保阳忠愍祠读马市疏有感二首》中,丁耀亢写道:“阴雨绸缪隔代存,空堂勒石动精魂。蚺蛇胆在骨犹壮,鸷翮风高气欲吞。自古蠹臣凋末运,于今马市罢中原。兴歌俎豆仍隆典,彤管编文有御恩。//上谷城高枕烈祠,琅邪旧治是吾师。边廷谪尉留文化,南国迁官起义思。明业渐倾中季后,清风难砥晚衰时。只今二疏流芳躅,秋草夕阳过客悲。”“彤管编文有御恩”句后有作者自注“今上仍祀春秋,自制御序”,“琅邪旧治是吾师”句后有作者自注“先生旧迁诸城令”。[10]

丁耀亢撰写《蚺蛇胆》,不仅仅是遵顺治之命,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杨椒山的仰慕,更基于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

关于丁耀亢,清乾隆甲申年编修的《诸城县志》载:“丁耀亢,字野鹤。少孤,负奇才,倜傥不羁。弱冠为诸生,走江南,游董其昌门,与陈古白、赵凡夫、徐暗公辈联文社。既归,郁郁不得志,取历代吉凶诸事类,作《天史》十卷,以献益都钟羽正,羽正奇之。明季,乡国盗起,时益都王遵坦用刘泽清兵捕土贼,耀亢素善遵坦,遇于日照境,更为募数千人,解安邱围。顺治四年,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卿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皆与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陆舫者,耀亢所筑室,而正宗名之者也。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为诗踔厉风发,少作即饶丰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县中诸诗人皆推为先辈。六旬后病目,自署木鸡道人,更著《听山草》。卒年七十二。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11]

丁耀亢11岁失去父亲,16岁主持家务,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其“负奇才,倜傥不羁”,完全是因为“郁郁不得志”造成的。丁耀亢始终怀有强烈的经国济世的抱负,可是其自甲子(1624)至辛卯(1651)先后入闱8次,次次下第。丁耀亢曾在其诗作中反复表露其下第后的凄楚心境。在《中秋同诸公宴集贡院·又·自甲子至辛卯入闱八次》一诗中,丁耀亢写道:“二十四年月,棘闱梦已孤。桂林谁捷足,天窟半穿窬。墨海云生灭,玄霜药有无。阴晴推不定,怀抱自冰壶。”[12]

在《下第途间题壁》一诗中,丁耀亢写道:“莫因萧涩笑干将,风雨难消日月光。梦里问天空有路,愁来渡海苦无航。欲抛书箧终何事,便放杯觞耐自荒。若比英雄应不减,人间多少夜郎王!”[13]可见科举屡屡失败在丁耀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作为“下笔走风雨,险语天为惊”的“旷世才”,丁耀亢也跟其另一部剧作《化人游》中的何皋一样看不到未来。

崇祯十五年(1642)以前,除了“己未十月”至“庚申岁暮”(1619—1620)这段时间,丁耀亢除了短暂的外出,大都生活在诸城。尤其在卜居城南之橡槚沟以后,丁耀亢更是沉醉于山居生活。他“入深谷,憩流泉,荫林木,听鸟音而始解。或载酒冒雨雪随所适,静坐终日”[14]

虽然早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丁耀亢已经预感到“天时将变”,从而“壮心久冷”,但壬午(1642)诸城的屠城之变,还是让他触目惊心。关于这次屠城,清乾隆甲申年编修之《诸城县志》载:“冬十有二月己卯,我大清兵略地至县,城破。”随后有一小注曰:“时知县存亡不可考。”[15]可是在丁耀亢的记忆中就不一样了,他在《出劫纪略》中写道:“山林化为盗薮,浮海余生,流离南北,藏书散失,云封苔卧,而主人为逋客矣。”“白骨成堆,城堞夷毁,路无行人。至城中,见一二老寡妪出于灰烬中,母兄寥寥,对泣而已。城不可居,明日移于东村。时弟榇浮葬郭外,庄田半为强邻恶族占去。城北麦熟,欲往获而市人皆空。至于腐烂委积,其存蓄不可问类如此。时县无官,市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城中仕宦屠毁尽矣。”[16]尤其让丁耀亢伤痛的是,其九弟耀心和大侄大谷也死于诸城壬午屠城之变。

长子丁玉章过早辞世后,九弟耀心和大侄大谷之死进一步增强了丁耀亢的幻灭感,他的身边弥漫着漫无边际的凄凉。在《哀九弟见复(弟讳耀心,中庚午乡试〈春秋〉亚魁,城破被难)》一诗中,丁耀亢写道:“先泽存吾弟,安危此日俱。在围如汗漫,及祸转欢娱。听我无今日,从人信所愚。非关汝神昧,吾命本艰虞。”在《哀大侄如云(侄讳大谷,中丁卯乡试〈礼记〉魁,城破被难)》一诗中,丁耀亢写道:“大侄秉醇德,名流好弟昆。临危能授命,居乱失从亲。忠厚终存性,因缘竟累身。死生当有说,或不在斯人。”[17]

从郭芝仙的弁言可以看出,《蚺蛇胆》诞生之前,《鸣凤记》等“诸篇”戏曲作品已经涉及了杨椒山被害事件。因为以前的著作都是以邹应龙、林润为主人公,以杨椒山和夏言为配角,“微失本旨。今上几务之遐,览观兴叹,思以正之”。虽然后人无从知晓当时的“今上”顺治皇帝如何“正之”,但从《蚺蛇胆》的创作实践来看,将杨椒山由配角变成主角,应该是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丁耀亢也有所透露。在为《蚺蛇胆》所作的题记中,丁耀亢写道:“兹刻一脱《鸣凤记》枝蔓,专用忠愍为正脚。起孤忠于地下,留正气于人间。”[18]在为第八出所作的评论中,丁耀亢写道:“《鸣凤记》以邹、林为正生者,以其卒收诛严之功,而以前后同劾八臣附之,忠愍居首焉。苦于头绪多,故收拾结束,不能合拍,多致纷乱。”[19]

在《鸣凤记》一剧中,杨椒山是配角,四十一出戏中只有六出写到他。在《蚺蛇胆》一剧中,杨椒山是绝对的主角,全部情节都围绕他展开。丁耀亢经历了明清鼎革所造成的动荡和流离,内心的凄楚和痛苦可想而知。他在塑造杨椒山这一戏剧形象的同时,依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愤懑。在第二十二出,丁耀亢借明朝黄门官的嘴说道:

错听了长乐钟声,天顺乃归正统,说甚么兄终弟及?飞进了燕都旗帜,永乐袭了建文,说甚么父业子传?杀忠臣的样子,于太保泣孤魂于西市,护定一统山河;宠阉宦的旧规,刘司礼奉卤簿于大同,引出九边銮驾。两衙门势焰熏天,一个个吐气扬眉,只有乌台青琐贵;八座里威风当道,一行行分班就位,真个象简紫袍贤。开国的文章,不用汉唐策论,八股内收尽英雄;盖世的功勋,只在甲乙科名,两榜中做成事业。帘卷堂高,文书房堆积如山,昼漏稀闻高阁报;钟鸣鼎食,科道内奔趋似水,天颜有喜近臣知。讲边事的口头禅,卫、霍复出,不言屯,不言战,无非尽发帑金;讲朝政的眼里火,姚、宋重生,谁是东,谁是西,指望立时腰玉。若论明朝的祖制,一案三曹,原为防奸矫弊。及至中季的风俗,十羊九牧,不料袖手旁观。君臣的泰交,一纸表章,请马、请饷、请兵,只批个“知道了”;文武的亮工,九边军务,说战、说和、说守,尽道是“查例行”。方相神开路,宽袍大袖,中间尽是空虚;纸画判糊墙,吓鬼妆神,到底全无灵应。常山蛇,身长九里,怎当得尾大不掉,鳞甲生蛆;白额虎,威镇千山,只怕是血肉全枯,毛虫出癞。荐边才,是杀人的题目,常将痴汉顶缺;讲武备,是取死的机关,先使好人下水。蜩螳乱沸,借公事报私仇,既筑道旁之室;水火相激,说真方卖假药,不缨同难之冠。以此,弄成个霍乱的症侯,上下隔做两截,命付庸医;又像盘臭驶的围棋,里外乱成一块,自称国手。五都督的蟒衣,包着些南海受香罗汉;三屯营的米,养了些北京烂腿油花。十三省布政,不清不浑,只落得诸侯皇皇;三百年基业,学痴学聋,真是个天子穆穆。[20]

丁耀亢体验了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之苦,虽然主动仕清,做了贰臣,但并非一味地为清朝歌功颂德,内心深处依然潜藏着亡国之痛。《蚺蛇胆》虽然被傅维鳞易名《表忠记》,完稿后并未能进呈顺治帝,原因就在于丁耀亢锋芒太露。郭芝仙在弁言中写道:“会有以后疏一折,借黄门口吻,指前代弊政、搢绅陋习,过于贾生之流涕,有如长孺之直戆。复属笔窜,慎重入告。微词著书,大臣体应如是。无如野鹤五十年来,目击时事,发指眦裂者。非伊旦夕,尝以不能跻要津,职谏议,慷忾敷陈,上规下戒,比于魏征、陆贽,往往见之,悲歌感叹。兹幸从事编纂,得少抒积衷,方掀髯大叫,冁然以喜。乃欲令之引嫌避忌,顿焉自更,野鹤然乎哉?于是,敛藁什袭,拟付名山。”[21]

《蚺蛇胆》深受丁耀亢偏爱,其艺术成就也受到了世人推崇。丁耀亢在为第二十八出所作的评论中写道:“此出直而难折,阁笔者经旬。易于重复前出而无意味,故以《年谱》历数生平,即忠愍一小传也。后二曲,颇得慷慨从容之妙。是夜,梦公来谢。”[22]郑骞在《善本传奇十种提要》中写道:“结构谨严,关目生动,词藻尤清丽遒健,远胜于《鸣凤记》之拉杂散漫。”[23](www.xing528.com)

《蚺蛇胆》的成功得力于杨椒山的人格魅力,得力于丁耀亢的艺术修养,也得力于杨椒山与丁耀亢相互交叉之人生轨迹。丁耀亢之宗裔七代侄孙丁守存于同治十一年(1872)冬月在《蚺蛇胆》后记中特别指出:“盖诸邑为杨忠愍公棠荫所留,而先生又曾秉铎容城,故言之尤亲切。”[24]

【注释】

[1]本论文为201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丁耀亢戏曲研究”(立项号:201004006)之阶段性成果。

[2]《丁耀亢全集》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5页。

[3]《丁耀亢全集》上,第914页。

[4]《丁耀亢全集》上,第334页。

[5]《陶钝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6]《丁耀亢全集》上,第956~957页。

[7]《丁耀亢全集》上,第224页。

[8]《丁耀亢全集》上,第234页。

[9]《丁耀亢全集》上,第282页。

[10]《丁耀亢全集》上,第312~313页。

[11]《诸城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2]《丁耀亢全集》上,第263页。

[13]《丁耀亢全集》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20页。

[14]《丁耀亢全集》下,第269页。

[15]《诸城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6]《丁耀亢全集》下,第270、278~279页。

[17]《丁耀亢全集》上,第651页。

[18]《丁耀亢全集》上,第913页。

[19]《丁耀亢全集》上,第933页。

[20]《丁耀亢全集》上,第966~967页。

[21]《丁耀亢全集》上,第914页。

[22]《丁耀亢全集》上,第987页。

[23]郑骞:《善本传奇十种提要》,《燕京学报》第24期,1938年。

[24]《丁耀亢全集》上,第10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