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作者:魏伯河,山东宁阳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
一、孙光祀及其晚年生活
孙光祀,字溯玉,号怍庭,祖籍平阴,通籍(即出仕)后定居历城姚家庄。孙光祀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成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兵部右侍郎加四级,赠光禄大夫。其一生跨越了明清两代,历仕顺治、康熙两朝,前后任职达20余年,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是当时活跃于京师的山左名士集团的重要成员;辞官归里后储粟赈灾,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著有诗文集《胆余轩集》[2],其中部分奏疏被选入《皇清经世文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于孙光祀晚年生活的状况,时任河南巡抚的孙光祀门生汪灏[3]在《孙公怍庭墓志铭》中有如下描述:
自时厥后,如倦翮投林,岫云息影,不复作用世想。虽海内苍生犹深企望,士林谠论尚有未尽其用之思,而公则以甫及悬车之年[4]高卧不起,谢傅丝竹情多睹,墅弹棋联吟不废,盖右军之誓墓会稽之兰亭,固情与景汇、地与愿适矣。时而与胜友名流击钵征会,咸捧盘盂,乐从牛耳,泛览历下之名山,溯回明湖之圣地,而凭吊殷、许之往迹,追惟边、李之流风,不难希踪前哲,一往遥集。而所居齐郡名区,又当南北孔道,士大夫之冠盖轮蹄、担囊负籍行过是都者,皆以公为归。公虽门无杂宾,然海内之尊宿长者,亦悉在月旦中。时与其贤豪讲缟纻侨扎之欢、通文字徐庾之好,罔不满其意愿以去。故天下至今啧啧然有登龙御李之余思焉。即在行省中丞藩臬台使者,亦莫不仰其高风峻节,乐亲其风采,往往屏干旄过其邸第,相与谈,或参酌时政,或谘访土风,公亦不为过甚孑孑之行,凡有利于桑土者,每倾肝膈以告当事,真如陈同甫拓开万古之心胸、推倒一切之豪杰,非是无此胜概也。[5]
这段文字记载了孙光祀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是与胜友名流游览济南山水,二是与来访的尊宿长者谈文论艺,三是接受地方官员的拜访咨询,提出建议。可以说,对帝制时代的士大夫来说,这样的生活是理想而惬意的。官场本来凶险,在京城作皇帝近臣,更是伴君如伴虎。那些贪赃枉法、恃权为恶者受到惩治固属罪有应得,可以不论,而直臣良吏因一言一事不合皇帝的“圣意”而丢官去职甚至身死族灭的也所在多有。相形之下,孙光祀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优游林下,饮酒赋诗,且膝下子孙繁盛、家道日兴,此生自该无怨无悔了。
孙光祀生有9个儿子,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秉性所在,不可强求。即以大的几个而论,人生取向就各不相同。老大叔谐,字和叔,号虞成,幼时经历家难,跟着父亲南北奔走,无暇问学,直到孙光祀出仕后才静心读书。好在他天资聪颖,于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乡试中举,授内阁中书,本来是可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他却不喜做官,要求回家过田园生活。他性格豪爽,善于骑射。有一次外出,在路上遇到强盗,“从者皆散。(叔谐)仰见飞鸟,张弓射之,应弦而坠。盗惊走”[6]。似这般文武兼备,不在政事上施为,在孙光祀看来,未免可惜,但志趣所在,又不宜强求。老二叔诒,字燕叔,号陶村,算是承继了乃父之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也中了举人,授四川渠县知县,在任颇有惠政,擢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转户部郎中,后来因事罢官,已经在孙光祀故去之后了。老三叔询,字爰叔,号每怀,孙光祀还乡时他才10岁[7],父亲赋闲以后,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督促他求学上进,在科举和仕途上继承乃父前尘,不想他也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成年之后,他不专心于儒学,虽然在老父督促下也考授了国子监典簿的出身,却无意再图进取,而是“放浪山水,自居缁流”[8],颇有隐逸之风。后来孙叔询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用为鸿胪寺寺丞,诰授中宪大夫,自然已在孙光祀身后了。其实,此时的孙叔询,也并非真有出世之想,否则不会那么古道热肠,于家族大事勇于自任:兄长有急需,他变卖家产相助;幼弟析居,他以良田相赠。父亲日见衰老,孙叔询更承担起了一应家务,除了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之外,他还以各种方式表示孝心,晨昏定省,承欢膝下,尽量为父亲的晚年生活增加乐趣。后来,孙叔询又在历城北郊的砚溪村辟建了一所乡间别墅,使老父有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对此,孙光祀自然是满意的。
结屋临溪水,悠然心自闲。
泉分杯底月,云共枕前山。
芳树经春合,幽禽薄暮还。
邻人借渔网,戴笠款柴关。[9]
“每怀”是孙叔询的字。他发现此地与鹊、华两山相望,四周稻田园圃相连,不啻是世外桃源。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在此修建一所别墅,岂不可为老父增一游憩之所?主意既定,孙叔询便选购了一片临溪的空地,开始营造。据族人孙铨《砚溪村别墅叙》记载:经过了“诛茅、开径、莳花,修复小亭于砚溪之上”[11]这样几个步骤之后,一座简易的乡间别墅就初具规模了。
据现存资料记载,孙光祀对孙叔询营造这样一所别墅是很满意的。族侄孙铨描述说:“每当闲亭蔽日,弱柳披风,司马公则摇膝赋诗,或挟一孺奚垂其钓于苍崖绿水间。有时乌藤廋蹇,选胜登临,里中人啧啧叹羡之。”[12]孙光祀《胆余轩集》中有《砚溪村偶吟二首》,可以体现他当时的赏心乐事,诗云:
其 一
选得幽村远市廛,沿溪曲径傍流泉。
濛濛树色疏还密,点点山容断复连。
仿佛樽前开翠幛,依稀岩半挂晴烟。
石坪竹垞皆堪憩,金谷何如小辋川。
其 二
荷芰丛中授一廛,坐听啼鸟间鸣泉。
薜萝深处峰头转,鸥鹭群边水径连。
曲沼环村明似镜,遥岑隔岸碧如烟。
波光草色年年绿,不减当时绘辋川。[13]
其中的第二首乃步第一首之韵。诗末落款云“辛未冬月,七十八岁老人怍庭题”,是年为康熙三十年(1691),已在孙光祀回历城12年之后了。诗中提到的“金谷”,是晋代名士石崇(249—300)在洛阳城北20里一个叫河阳的地方营造的豪华别墅;“辋川”,则是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晚年在陕西蓝田的隐居之地,他曾在那里画了有名的《辋川图》。孙光祀一则曰“金谷何如小辋川”,二则曰“不减当时绘辋川”,说明他在此吟咏时抚今追昔,充分地表达了闲适自得的满足心情。砚溪村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乡间别墅,但远离市廛,景色宜人,从修身养性来说,不是远胜过石崇那豪华的金谷么?这里虽然不像当年的辋川那样遐迩闻名,但山明水秀,淳朴自然,又怎能说比辋川逊色呢?是金谷不如辋川,辋川不胜砚溪,通过这样层递的表达,意在强调休闲之地主要在于顺心适意而已。
诗有二首,依次为:
其一(七律)
抱膝独对华不注,孤吟[14]四面天风来。
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
散发不冠弄柔翰,举杯白月临空阶。
有时扶筇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
其二(七绝)
竹林深处小亭开,白鹤徐行啄紫苔。
羽扇不摇纱帽侧,晚凉青鸟忽飞来。
历下孙氏有别墅在济南郡城西北十里,而近其地四面皆稻塍,与鹊、华两山相望。圃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一日,园丁治蔬畦,得石刻于土中,洗剔视之,乃松雪篆书二诗(引诗略)。松雪篆不多见,此石刓缺处惜为石工以意修补,寝失古意。今其地名砚溪,在泺口之北。[19]
王士禛与孙光祀早有往来,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他的母亲孙宜人安葬,就是请孙光祀作的《墓表》。当时孙光祀年六十一,在兵部右侍郎任上,且以累加四级授阶光禄大夫,正处于人生事业的巅峰;而王士禛时年42岁,在户部福建司郎中任上丁忧,始服阙。《渔洋山人自撰年谱》记载:“夏,以父命赴京师。秋,需次归里。”[20]可知王士禛此次赴京的任务之一,就是请孙光祀为其母亲作《墓表》。孙光祀在《墓表》中称:新城王家与平阴孙家“自先王父侍御公以来,三世言交,贻上(按:王士禛一字贻上)祖孙兄弟间与余家称同年者五人”[21],则两家久为世谊,交往颇深。
当年的孙氏别墅里肯定还建有若干房舍,限于资料缺乏,不能知其规模和建制,但可以想象到这一乡村别墅既不宏大,也不豪华,仅取适意而已。笔者于2013年春夏之交专门寻访其地,结果不仅当年别墅早已不见踪影,连砚溪村和洗砚泉也已消失而无法观瞻。据有关部门调查称,今臧家屯村中街旁,昔日有泉名“一品泉”,泉池为圆井形,直径约2米,井口覆以大青石,间隔成“品”字形布局的三眼小井口,故俗称“三眼井”。泉井东侧为臧家屯,以西即为砚溪村(今已与臧家屯连为一村)。村民用上自来水后,泉井渐趋荒废,后拓宽街道时填埋于路下。疑此“一品泉”即古之洗砚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诗碑在臧家屯保存下来,今被济南市博物馆收藏。
三、征诗活动与《砚溪纪胜》
受曾祖孙珫[24]、祖父孙振图[25],尤其是父亲孙光祀的影响,孙叔询也是一位喜欢诗词歌赋的文人雅士。他看到老父对砚溪村休闲兴致颇高,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以“砚溪纪胜”为题,搞一次征诗活动,出一部专题诗集。
此等风雅之事,孙光祀自然是支持的。于是,孙叔询向济南文朋诗友发出征诗启事,其文曰:
窃惟流韵遗风,名贤所以著迹;阐幽纪胜,君子所以抒词。爰兴数百载,昭代风华;漫修七十泉,奥区领袖。兹盖元赵文敏松雪翁者,以铿金润玉之姱修,曾官济上;景屑玉层冰之雅度,辉映人间。翰墨远驾汉唐,文采并垂天壤,昔人所谓“上下千百年纵横十万里举无此笔”是也。会城之阴有沐砚溪者,群峰耸翠,万壑争流,高下湖山,极泉石烟霞之胜概;参差台榭,蕴岩峦洞壁之奇观。春花夏雨,画图中掩映苍崖石磴;秋月冬风,雪树里飘摇曲岸横塘。旧址竹亭,景物依然尚在;标题碑碣,字迹仿佛犹存。爰镌石以复其名,因赋诗以纪其胜。伏望铿锵并奏,泻秋涛明月之珠;辉焕相华,赋戛玉敲金之句。三薰载笔,九顿征词。谨启。
砚溪主人孙叔询拜具。[26]
其 一
春风拂面水淙淙,绕郭溪山镜里容。
隔岸啼莺新柳绿,傍堤飘雨落花从。
征歌泻酒家家月,选胜开尊处处峰。
一带琅玕人静后,乱云丛畔可扶筇。
其 二
酌酒寻欢事事宜,纻衫蜡屐恰相随。
葵柳送笑风能舞,菡萏牵衣客未知。
暑阁凉生湘竹簟,闲庭香散老松枝。
溪山遍是烟云绕,野外高歌和郢儿。
其 三
碧洗晴空万籁秋,仙人黄鹤恍能求。
最怜雁影横塘渡,片片飞来过远洲。
其 四(www.xing528.com)
空庭积雪雁呼寒,银鸭香销梦未安。
岸柳无丝难赠别,蕉琴有怨耐重弹。
山翁戴月吟残漏,旅客扶筇听夜湍。
且喜田家煨芋熟,青灯白酒总成欢。[27]
四首诗逐一描绘了砚溪村一带春夏秋冬四季的胜景,歌颂了闲适的田园生活,也抒发了孙光祀晚年的旷达心胸和诗酒豪情,一时为士林传诵。这时已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孙光祀年届八十,大概当时《胆余轩集》已经编定,因而未能收入。迄今尚未发现孙光祀此后再有诗作,可知这4首七律很有可能是其诗歌创作的绝响。
孙叔询编定的《砚溪纪胜》一书前,有族人孙铨所作的一篇《叙》,盛赞此书:“一披览间,令人眉舞神飞,如入五都之肆,可谓奇矣!赵子昂先生声华重海内,足迹所至,世人闻风景慕,即成名胜之区。砚溪故迹淹没而无闻者垂四百有余年,每怀一旦鼎新之,平章花月,检点秋山,风景悠然,为七十二泉之最,何其盛哉!”[28]此《叙》中如“为七十二泉之最”云云虽不免夸饰,但总体而言,不无参考价值。因为此书从开始征稿到编辑出版,无疑是一项在地方文学史上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也是清朝前期济南诗坛的一桩盛事。可惜此书今已不传,当时许多的优美诗篇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下,以致无法欣赏,仅有部分资料赖民间族谱得以保存下来,吉光片羽,引发着后人的遐思。
笔者借此呼吁:如有耆老故旧之家、博雅多识之士藏有此书,诚望能披露于世,使之重见天日,得以整理出版。倘能如此,将是无量功德,善莫大焉。
济南历史上一直为人文荟萃之地,但许多人文胜迹却因岁月流逝而湮没无闻。元代以来砚溪村的兴衰及其发生的诸多故事,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然而通过这样一朵浪花,却不难想见济南历史上人文之盛,并令人不由感叹岁月的沧桑。深入挖掘并研究这类被遗忘于历史角落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振兴济南文化重镇的地位,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都应该大有裨益。
【注释】
[1]今济南市历城区有两姚家庄,一为董家镇姚家庄,一为遥墙镇姚家庄。据孙氏后人证实,当年孙光祀所居为今董家镇之姚家庄。
[2]孙光祀《胆余轩集》及部分佚文,参孙光祀著,魏伯河点校:《孙光祀集》,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
[3]汪灏(1643—1718),字文漪,号畏庵,晚号天泉,山东临清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南巡抚,著有《倚云阁诗集》。
[4]悬车:指七十岁。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5]孙光祀著,魏伯河点校:《孙光祀集》,第379~380页。
[6]据平阴《孙氏家乘》卷首,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7]平阴《孙氏族谱》(民国二十九年刻本)所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三日《圣眷记事录》,孙叔询当年40岁,则1679年光祀还乡时孙叔询年龄为10岁。
[8]平阴《孙氏家乘》卷五。
[9]乾隆版《历城县志·古迹考二》引宋弼《山左明诗钞》,见《历城县志正续合编》第1册,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321页。
[10]平阴《孙氏族谱》卷六。
[11]平阴《孙氏族谱》卷六。
[12]平阴《孙氏族谱》卷六。
[13]孙光祀:《孙光祀集》,第353页。
[14]据乾隆《历城县志》及济南市博物馆所藏碑刻原件,“孤吟”应为“孤襟”。
[15]这两首诗《孙氏族谱》未载,见于王士禛《香祖笔记》,见王士禛:《王士禛全集》第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4570页。
[19]王士禛:《香祖笔记》,《王士禛全集》第6册,第4570页。
[20]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见李毓芙、牟通、李茂肃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附录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030页。
[21]孙光祀:《孙宜人墓表》,见《孙光祀集》,第188~191页。
[23]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4]孙珫(1551—1604),字玉耳,号湛明,山东平阴人,明万历庚辰(1580)进士,历官钱塘县令、监察御史、巡按四川、江西、陕西、顺天,以直言敢谏著名,后为朝官排挤,出为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因不满朝政黑暗,辞官归里。
[25]孙振图(1582—1649),字龙友,号象明,山东平阴人,孙珫之子,明崇祯庚午(1630)举人。一生未仕,雅好诗文,曾在平阴发起成立“匡社”,以振兴文风士气为己任。
[26]平阴《孙氏族谱》卷六。
[27]此四首诗原载平阴《孙氏族谱》卷六,已辑入《孙光祀集》附录一,第364~365页。
[28]平阴《孙氏族谱》卷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