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武侯最早的工业主要以原永丰、簇桥、机投桥、金花桥片区的制鞋、家具制造、印染、汽车制造、冶金、机械锻造等行业为主,形成一批企业集群。随着90年代武侯大道、草金路等40余条公路的建成,以及川藏公路的拓宽、涉农区域的首轮拆迁,武侯工业迎来快速、集中发展阶段。2000年8月,启动建设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侯科技园。2002年9月,启动建设中国女鞋之都工业园。2007年9月,两园合并为成都武侯工业园。2010年,园区更名为武侯新城,为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前身。
2007年至2011年,武侯区工业增加值由71.83亿元增长到120.8亿元;工业总产值企业最多时达到285家,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比值较大,基本保持在22%~25%左右;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开始由生产向总部经济业态升级,处于集聚发展、高速发展阶段。
2012年至2015年,武侯区迎来工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工业如制鞋、家具制造等生产企业大量外迁,工业经济发展节奏减缓,工业增加值增幅减速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锐减至60余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低,由最高时的31.6%,到2014年达到最低值-2.7%。
2016年至2017年,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快五城区工业园区内工业项目建设的意见》,按照“优二强三”工作思路,项目准入政策瓶颈得到突破,项目建设计划陆续启动,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工业项目的建设、引进工作加快推进,存量、低效用地进一步盘活,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以及增加值增幅保持相对稳定。
2017年至今,“中优”战略实施,武侯新城整合调整为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动能明显不足,各项指标吃紧,存量企业产能外流,新增企业严重缺乏。(www.xing528.com)
(二)相关分析
一是指标低位运行但相对稳定。从工业运行主要指标来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在2011年后出现大幅下滑,但从2015年开始,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6%~10%,且呈现逐步回升态势。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个位数增长,但总量相对稳定,自2011年起一直处于120亿元以上水平。但工业税收占全口径税收的比例从2007年的14.1%降低至2019年4.6%,工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权重大大降低。
二是支柱企业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数由2007年的283家调整到2019年的61家,平均利税额由483.7万元增长到4934.4万元。在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调整中,一批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弱、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落后企业被淘汰,工业高质发展趋势明显。以2020年的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上市企业有6家,2019年纳税前100强企业有9家,纳税突破1000万的企业有15家、300万以上的企业有31家,绝大多数是经过多年发展、沉淀、壮大的老企业,为区域发展作出了长期、持续和稳定的贡献,是武侯区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是工业产业链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从现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行业细分不聚焦,企业单打独斗多、互为供需少,未形成一定能级的产业链,加之龙头企业缺失,行业引领度、技术创新力、市场占有率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