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仰望文化的星云:余秋雨《何谓文化》阅读

仰望文化的星云:余秋雨《何谓文化》阅读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余先生看来,文化的深层意义不止于此,还有更广泛和深远的内涵。余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的人格。余秋雨先生经过了二十年的文化苦旅,不断追问文化的意义,终于找到了文化追求的目标。他通过对中西方文明的对比,反观中国现实的文化现象,又找到了真正的文化人。徒有文化设施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之魂是人。

仰望文化的星云:余秋雨《何谓文化》阅读

余秋雨曾宣布封笔,我曾为此感到可惜,以为以后再也读不到他的美妙文章了,没有想到近日还能购到他的新作,我感到很欣喜。余先生如果真的封笔,那是当代中国文化一大损失和遗憾。余先生还是不甘寂寞,又发出了声音,并且有了更深远的文化关怀,这是值得庆幸的大事。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这本书讲的内容就是关于文化的问题。近几年来,我越来越感到文化的重要,也在思索文化的问题,并许下愿,我将以文化为事业,奋斗终生,争取在文化事业上有一点贡献。但是对于文化是什么,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我只知道写一点文章和书法,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在余先生看来,文化的深层意义不止于此,还有更广泛和深远的内涵。

余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的人格。今天中国的文化在理解上至少出现五方面的偏差:第一,太注重文化的部门职能,而不重视它的全民性质;第二,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它的精神价值;第三,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它的引导作用;第四,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它的人格构成;第五,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视它的集体积淀。文化似乎主要是来制造界线的,出现了学历界线、专用界线、民族界线、时代界线、高低界线、成败界线、贵贱界线、悲喜界线、雅俗界线等现象。余先生认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没有爱和善良,即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相反,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今天,中国的文化状况令人不满意,甚至令人愤怒。虚假、空洞、重复、极左、奉迎、低智、恶趣、媚俗之风在文化领域越演越烈。大多数所谓文化人都沉溺于书面文化、谋臣文化、大批判文化的泥潭,并自称为主流文化,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余秋雨先生经过了二十年的文化苦旅,不断追问文化的意义,终于找到了文化追求的目标。他通过对中西方文明的对比,反观中国现实的文化现象,又找到了真正的文化人。余先生说: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那些苦苦寻求真理的文化大师,而且他们都那么孤独?孔子流浪十几年,一路上没有什么人听他的,除了身边几个学生;老子连一个学生也没有,单身出关,不知所终。真正杰出的文化人才数量有限,居无定所,永远在寻找着能够守护文化等级和文化安全的地方。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必须是善良的、诚恳的,他的每一项创造,都是出于大爱,并且是超逸的。既不屈服于学历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屈服于同行嫉妒,痞子泼污,传媒围攻。大爱无须争,大慈无须辩。一个人身上要真正拥有文化,必须先“祛病”,再“进补”,这体现为两个“不再”,两个“必要”。即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更不会扮演“文坛要人”。黏着使人有所依靠,但这种依靠也是一种限制,一旦摆脱,就会发现视角更深、更广、更远。摆脱黏着,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黏着,都是人生一大解放。只要摆脱黏着,让文化回到宏观的本性,就能天马行空。不扮演、不黏着是减法,还要做加法,就是胸中贮存,贮存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既有贮存,即又非扮演。明于此,就不妨让身上的文化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不必隐蔽,不必遮盖,把身上的文化适度地显现出来,提供一种“长者风范”。长者风范包括书卷气、长者风、裁判力、慈爱相。书卷气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身上的文化使人的躯体变大,大得兼容并包,宽厚体谅,这就是长者风。长者风的最大特点是倾听,其本质是在倾听之后慢慢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之道,这就是中庸之道。一个身上有文化的人,除了保持宽厚的长者风,还须展现果敢的裁判力,越是温和的长者,越有可能拍案而起,让人眼睛一亮,身心一震。文化就是要让终极的生命慈爱化、人格化,并变成风范,这就是慈爱相,也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都以此为轴。当今的中国文化,作品如潮,风范还少,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在于出了几部名作,得了几个大奖,而要看人格,看风范。

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如何做一个文化人,如何为文化事业做一点贡献。我也明白了余秋雨为什么会在四十五岁时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而作文化苦旅。在书中,我又读到了我年轻时最崇拜的人——巴金。一提起巴金,我就充满了激情,我就不会消沉和颓废。而在书中,我又了解到巴金激情之中却带有忧郁。余秋雨认为,巴金的忧郁可以找到出身原因、时代原因和气质原因,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些。忧郁透露了巴金对社会的审视,对人群的疏离,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的伤感,对未来的疑虑,对人性的质问。忧郁也透露了巴金对文学艺术的坚守,对审美境界的渴求,对精神巨匠的苦等和不得。巴金既不会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也不会甜言蜜语、歌功颂德。他的心永远是热的,但他的眼神永远是冷静的、失望的。他天真,却不会受欺,他老辣,却不懂谋术。因此,他永远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剩下的只有忧郁。他让人想起孟子的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www.xing528.com)

我所生活的省和城,十几年来大力提倡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但是一直未出现文化大师,令人深思和忧郁。一个地方文化气息浓不浓,底蕴深不深,不是只看文化设施多与少,更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众多的文化人,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多不多。徒有文化设施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之魂是人。余秋雨说:“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可惜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在睥睨万物,很少人会抬头仰望,因此,出现了太多高楼的城市,反而低了。”我经常在晚上登上高楼的天台,俯视满城的灯火,更是为了仰望天空,因为身处高楼林立水泥森林里,很难见到天空,更难见到星空和月亮。即使眼前一片灰蒙,我心中还是记住俄罗斯总统普京挂在办公室的名言:“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

2012年10月21日深夜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