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获奖的》是一本作品汇编集,作者都是当今书坛上中青年书法家实力者,他们的成功令人羡慕,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也是值得借鉴的。
丁申阳在《书山有路勤为径》一文中说:“书法的成功除了勤奋好学外,另外一点就是有‘三气’相助,所谓‘三气’,应该一是‘运气’,二是‘人气’,三是‘才气’。何谓运气呢?运气应该是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工作环境以及家庭状况。你生活安排妥当了,那么你就只需要自己用功、用心便是了。当然也有很多类似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古训,那是为了激励人们为摆脱命运安排而奋斗才说的话。确实也有许多仁人名士通过一生奋斗从社会底层占到宝塔尖上的,但他要付出的艰辛却比常人多几倍,甚至更多。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更能在成功之后更长久保持艺术生命力。运气还应包括你在学书过程中能否遇到好的老师。好的老师给你指出方向、奋斗目标,是教你如何辨路,而不是如何走路;更不让你死记硬背,或者临习他自己的作品。至于‘人气’,我想说这不是泛社会的‘人气’,书法家的名气永远比不上影视明星、节目主持人,甚至‘超女’、‘好男儿’。因为这是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我们练字只需要多交朋友,在书法圈中保持平和、平淡的作风,那么才会有人说你人‘好’,字也不会‘差’。反之,即便你的字再好,总会有人找出一千种理由来贬低你。‘学如其人’和‘人如其字’,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口碑好了,帮你说话的人多了,或者评委们你也认识几个,互相再介绍一下,不就得奖了吗?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取决于你是否还有才气。才气就是你对某种事物的领悟能力,所谓学啥像啥,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不可能精通诸帖,关键是自己要能深刻体会到自己适合何种字体。就像在选择朋友时,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我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才气,只是看事比较冷静,有些个性,坚定地把一种书体作为一生的陪伴,因此才有了些成绩。”
这些在国内参加各种书法比赛的获奖者,在他们成功的路上,我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专注。书法是如此迷人,对于成功者来说,书法已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付出代价,一生为之奋斗,痴迷者可以不计功利。刘颜涛在《习篆体会点滴》中说:“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要有敬畏感,甚至要有顶礼膜拜的虔诚。书法没有什么新旧之别,只有高低好坏之分。经典的作品永远是常读常新的、鲜活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切切不要忘了‘专精’。古人讲‘术业有专攻’,学术上、艺术上不是看你铺展‘地板砖’的面积,而是看你筑建‘金字塔’的高度。真正的本事掌握,多在于精熟一家或一种碑帖经典。一定要在选准一家之后,将其吃透。在学习时要‘察之贵精,拟之贵似’,眼睛盯着毫微细小之处,气韵生动之妙处往往就藏在其细微蛛丝间,这才是书法艺术玄妙之门的开关。我学习《毛公鼎》时,曾一式五册分置于案边、床头、厕间、办公室,并拆一册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前期勤于手追,而后期更敏于心摹。在读帖中用心揣摩其用笔、造型、节奏和气息,坐禅面壁的沉静中自然会有‘真意’感悟于心底,呈现于眼前,流露于笔端。”
在这些获奖作者中,我看到他们更多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当然在艺术史上,真正不求名利者,凤毛麟角,纯粹为艺术而艺术者,虽不求利,也在求名,求艺术之名。从事艺术者,求名利无可厚非,但在当今书坛上,更多的人是以求名利为目的,整天考虑如何参赛,如何得奖,以为得了奖就是成功者,就可以名利双收。其实,真正把艺术视为生命者,他在从事艺术的过程中,是不计较名利得失的。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了辛勤的汗水浇灌,终会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而太刻意于名利,以得奖为目的,终难有大成。三十年来,不知有多少获奖者,躺在奖状本里,沾沾自喜,以致不思进取而被时代所淘汰和遗忘。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几个人参加了比赛?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都是默默耕作。而今书坛上所谓新秀,都在跟风追时尚,耐不住寂寞。从书中附录的书作来看,有千人一面之嫌,究其原因,是他们迎合评委口味,而不是写出自己的面目,如此下去,跟风的书法,浮躁的书坛,不会造就一代大师。赛事只是一个擂台,为习武者切磋技艺提供了一个平台,得胜者,不一定是高手。武林高手多藏于深山老林,他们默默练武功,不求闻达于天下而后自名于世。对于热衷参赛者,不能以获胜为骄傲,艺路漫漫其修远兮!(www.xing528.com)
学习书法是一种修炼,修得正果,自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出现,它会让真爱者痴迷,流连忘返,不顾名利。你越修炼,越会领略到这道风景越来越美丽,而在不觉之间,你就会收获满园秋果。不必张扬,不必虚夸,真艺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
2009年3月13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