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时,我大叫了一声,妻儿感到震惊,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对我来说确实是大事,听到一则新闻,如晴天霹雳。节目主持人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刘炳森先生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真是噩梦,令人心痛。去年我在书法杂志和书法报纸上看到刘炳森先生捐资上百万元与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书法奖励基金,我还在书刊上看到他魁梧健壮的身影,又在去年八月出版的《刘炳森集》的文章中读到他意气焕发、亲自学车驾车回乡的故事,如今他却突然离开了我们,太突然了。作为一名书画家,他本应该是长寿的,却在六十七岁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中国书画园林里一棵大树突然倒下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我爱好书法,几近痴迷,我对当今书法界的名家有些了解,很欣赏他们的作品。在当今中国书坛上,除了启功先生德高望重外,数下来的应是刘炳森先生。这几年来,我对书坛上书法家写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他们写的文集,每见到就购读。原因如冯骥才所言:“如果我们崇爱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因之倾倒而痴迷,就一定很想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经历、性情、生活与处世的方式,乃至他的品格等。”五年前,我购得刘炳森先生《紫垣秋草》散文集,当我购得此书时,我特别欣喜,这几年把此书放在我的书案上,经常翻阅。
刘炳森先生的人生事迹,深深感动了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刘先生原来家庭负担较重,生了几个孩子,又与妻儿两地分居长达几十年,在这样困境中,刘先生依然不断追求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我被刘先生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所以把此书放在案头作为精神激励品,不断激发自己努力奋斗,希望能在书法上有所作为。
刘先生在这本散文集里,记叙的内容多是怀旧之事。他对祖辈、师长、同学以及童年相伴的小狗,都写得很真切、细致。这种怀旧情怀也是我所拥有的,每读到这些文章,都勾起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我读此书可以看到刘先生的艺术之路,以资借鉴。但刘先生很少介绍书法的知识,但也可以从他的人生侧影中了解到他早年走过的路程,以及他别样的情怀,这是比书法艺术更重要的一种情怀。书中的插页都是刘先生亲手画的素描,他描绘故乡的风貌,如诗如画,说明刘先生对故园有浓厚的感情。刘先生的乡人、著名老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序》中说:“‘诚’和‘真’之类是公论,我还想说说私见,也是优点范围的。其一我很欣赏,是不忘旧。我,发乎情,总是念旧;有时推扩乃于理,也以为人生于世,只此一次,凡过去经历的,除天灾、人祸以外,都应该珍视。刘炳森先生就是这样,对于他接触过的,任何一切事物,他都爱;因为爱,追忆就乐得巨细不遗。用作文教程的秤衡量,这好不好?我是因为道同,还是喜欢随着他的笔重履往昔,尤其是温儿时的梦。其二,我也很欣赏,是对一切非反常理的事物他都有深情,爱而不舍,甚至忆及也眼含泪水。欧阳修有词云:‘人生自足有情痴’,散文虽然名为‘散’,能不能感人,要看有没有这个。其三同样重要,是严于辩是非,有正义感。念旧、爱一切,是情;情发热,不可乱烧,要以‘理’节之,正义感是理。与正义感相反,是谁坐上宝座谁就最正确,就应该歌而颂之。余生也不早不晚,这样的歌手见多了,所以看到刘炳森先生之文,知道并为一道从风,我就禁不住想到乡里,并且像是望见大良镇的塔,心里感到安慰。”在书的《跋》里,王成纲先生说刘先生为人实在,文章也实在。我感到刘先生的文章很平实、浅易、简洁,就如同其楷书一样,一尘不染而又富于大气,真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我虽然没有接触过刘先生,但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感到刘先生是一个忠厚、仁爱和诚实的人,特别是在《〈福以德招〉的故事》和《往事一缕》两文中,可以见到刘先生的书德。刘炳森先生在《〈福以德招〉的故事》一文中说:“书画家们遇有人求,自然很高兴地提高了艺术创作的兴致和积极性,各种内容、各种章法和各种格式的艺术作品,就随之更加丰富多彩。收藏家们手中的藏品,从作品的种类上,从艺术的水平上,从作者的名分上,却是分别有着三六九等,于是,攀比和追求也就是常见的事了。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深化,使得人们懂得了别人辛勤劳动的道理,丢弃了随便开口伸手白要书画家作品的陋习。收藏家们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收藏家对于书画的爱好,真是如醉如痴,他们在很尊重自我的同时,也非常尊重书画家们的艺术劳动成果,节衣缩食不惜重金,来用以支付对书画家们的酬劳。出于这种互相尊重,这些收藏家与书画家之间,在道德观念和艺术品位上,都有相当程度的沟通和理解,以至于成为很好的朋友。然而还有一些不好的情况,有的人本来就不具备收藏家的品格,其实只是个奔跑于书画界的痞子,长期钻营于各地书画家之间,到处伸手索求,自称是收藏家,敲门就进,巧取豪夺,挑拨离间,传话调咬,竭尽其无赖之能事。书画家们为了自身的业务工作,终日繁忙不堪,几乎没有能力来抵御这些寄生于书画界的蛀虫们的侵扰,只是都在纷纷地诉说他们的无耻行径。”“自己的作品受人喜欢和称道,而且又借以为家乡教育事业做一点儿贡献,我内心高兴。在我所写的几十件作品中,有一件内容也是‘福以德招’四个大字,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勉人行善的吉祥语,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料到,这样美好的成语竟然会惹恼了当地一名小干部。”“我想,勉人崇尚道德,在什么时代都是很需要的,而且以往历代先民都把德性放在首位。古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又云:‘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有神论者认为有因果报应,无神论者认为量变到质变,两者在这一结局问题上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人要修德,方可以得福,此乃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无数人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所证明了的。”(www.xing528.com)
刘先生在《砚边琐谈》一文中说:“书法家在治学中,应是继承与发展的模范,要承前启后,有所建树。继承是学书的必要手段,发展是学书的主要目的。没有继承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展便是老蚕自缚,囿作书奴。前人的成功经验须当记取,有关‘入碑入帖’与‘出碑出帖’之说,就是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与有机结合。”在我练习书法的历程中,有一段时间,我曾临过刘先生的楷书,他的楷书来源于颜体,并且写得宁静儒雅,这是刘先生心境的写照。我曾在北京西山看过刘先生书写的楷书纪念碑,也购买到刘先生的很多楷书字帖,在北京、广州等地,常见到刘先生题写的牌匾,多数是隶书,既庄重又典雅。
今夜我写此读书笔记作为对刘先生的纪念,我感到刘先生走得太早了,太可惜,真令我悲痛不已。刘先生这么仁厚,又从事书画艺术,老天为什么不给刘先生更多的时光来贡献给人类更多的艺术之花呢?
2005年2月21日深夜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